他是毛主席最佩服的人:&
发布时间:2025-11-14 20:55 浏览量:1
他是谁?一个被毛泽东盛赞、被周恩来敬重的革命先驱,一个年仅36岁就从容赴死的共产主义战士,一个中国革命史上光芒四射却又令人扼腕叹息的名字——瞿秋白。
一、少年英才:从江南才子到革命先锋
1899年1月29日,瞿秋白出生于江苏常州青果巷的书香门第。他自幼聪慧过人,诗词书画样样精通,17岁时写下"我是江南第一燕,为衔春色上云梢"的豪迈诗句,展现出非凡抱负 。
1920年,21岁的瞿秋白以记者身份赴苏联考察,写下《饿乡纪程》《赤都心史》等不朽著作,成为最早系统介绍马克思主义的中国知识分子之一 。在莫斯科,他不仅精通了俄语,更深入研究了共产主义理论,为日后的革命生涯奠定了坚实基础。
二、革命领袖:危难时刻显身手
1927年,蒋介石发动"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大革命陷入低潮。就在这生死存亡之际,28岁的瞿秋白临危受命,主持召开"八七会议",确立了"武装夺取政权"的革命路线 。随后,他担任中共中央临时政治局常委、主席,成为党的主要领导人。
毛泽东曾对瞿秋白的才华赞不绝口。1950年,当瞿秋白的夫人杨之华请求毛泽东为《瞿秋白文集》题词时,毛泽东欣然命笔,写下:"在革命困难的年月里坚持了英雄的立场,宁愿向刽子手的屠刀走去,不愿屈服。"毛泽东还多次在党内会议上表示,瞿秋白"肯用脑子想问题",是党内少有的既有理论修养又有实践经验的复合型人才 。
据史料记载,毛泽东曾对周恩来评价瞿秋白说:"此人能力远胜于我,若能多活几年,必能为中国革命做出更大贡献。"
三、才华横溢:文韬武略两双全
瞿秋白不仅是革命家,更是一位学贯中西的文化大师:
1. 马克思主义理论家:他撰写的《中国革命中之争论问题》等著作,系统阐述了中国革命的理论问题,为毛泽东思想的形成提供了重要参考 。
2. 杰出的翻译家:他翻译了《国际歌》《共产党宣言》等经典著作,其中《国际歌》的中文译本至今仍在使用,那句"英特纳雄耐尔,一定要实现"激励了几代中国共产党人 。
3. 文艺理论先驱:他与鲁迅结下深厚友谊,撰写《〈鲁迅杂感选集〉序言》,开创了中国马克思主义文艺批评的先河 。
4. 宣传战线上的旗手:他创办和主编《新青年》《前锋》《向导》《红色中华》等刊物,用通俗易懂的文字向大众传播革命真理 。
四、慷慨赴死:"此地甚好,开枪吧!"
1934年10月,中央红军开始长征,身患肺病的瞿秋白主动要求留下坚持斗争。1935年4月,他在福建长汀不幸被俘。
面对敌人的威逼利诱,瞿秋白大义凛然:"人爱自己的历史,比鸟爱自己的翅膀更厉害,请勿撕破我的历史。"蒋介石得知瞿秋白被捕后,亲自下令"就地处决",称他是"共产党的灵魂人物,不可留" 。
1935年6月18日清晨,36岁的瞿秋白从容走向刑场。他先在中山公园留影,然后泰然自若地漫步前行,沿途高唱自己翻译的《国际歌》,高呼"中国共产党万岁""共产主义万岁"等口号 。
到达刑场后,瞿秋白盘膝而坐,微笑着对刽子手说:"此地甚好,开枪吧!"随后饮弹洒血,从容就义。他的绝笔诗"寂寞此人间,且喜身无主。眼底烟云过尽时,正我逍遥处",展现了一位共产主义战士的高尚气节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
五、精神不朽:虽死犹生的革命先驱
瞿秋白虽然只活了36岁,但他的思想和精神却永远活在中国革命的历史中。毛泽东曾评价说:"瞿秋白同志的精神和思想'将永远活着,不会死去'" 。
他的女儿瞿独伊继承了父亲的遗志,后来成为新中国著名的俄语翻译家,为中俄文化交流做出了重要贡献 。
结语:历史不会忘记
瞿秋白的一生虽然短暂,但却如流星般璀璨。他用生命诠释了什么是共产党员的初心和使命,用行动证明了什么是"为有牺牲多壮志,敢教日月换新天"的革命精神。
如今,当我们再次唱响《国际歌》时,请记住那个年轻而坚毅的身影——瞿秋白,一个被毛泽东誉为"能力远胜于我"的革命先驱,一个36岁就为理想从容赴死的共产主义战士,一个永远活在中国人民心中的革命英雄。
历史终将铭记:有些人死了,他还活着;有些人活着,他已经死了。而瞿秋白,将永远活在中国革命的丰碑上,活在亿万中国人民的心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