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平公主:真CP!李隆基,你拆不散!

发布时间:2025-11-14 15:03  浏览量:1

最近,《唐朝事录之长安》热播,又把我们拉回了那个流光溢彩、同时又暗流汹涌的大唐长安。

剧中,太平公主与上官婉儿的关系,像一团迷雾,惹人遐思。

长久以来,史书里的上官婉儿,就是个“多面娇娃”:

在文人笔记里,她一会儿是依附权势的“墙头草”,在武则天、唐中宗、韦皇后之间长袖善舞;

一会儿又是才情卓绝的“文艺女神”,坐在彩楼上品评天下才子的诗文,决定着文坛的风向标。

而她与太平公主的关系,更是史官笔下的“罗生门”。

《旧唐书》暧昧地说她们“颇通款曲”(关系密切),《新唐书》则暗示她们“各有党羽”(是竞争对手)。

搞得我们这些后世吃瓜群众,隔着千年的迷雾,怎么看都觉着这两位顶级名媛的关系,像极了现代人说的“塑料姐妹花”——表面笑嘻嘻,背后mmp?

直到,一方石头的出现,砸碎了这千年的误解。

时间来到2013年,西安咸阳国际机场附近,工人们一铲子下去,碰到了一个沉睡千年的秘密——一座被严重破坏的唐代古墓

当考古专家们小心翼翼拂去尘土,一方青石墓志铭赫然现身。

上面刻着:“大唐故昭容上官氏铭”。

昭容,正是上官婉儿

那位传奇的“巾帼宰相”,终于从史书的寥寥数笔中,走了出来。

这方墓志铭在2022年陕博新馆亮相时,瞬间冲上热搜。

无数网友隔着屏幕,试图从那斑驳的刻痕里,读懂她的一生。

然而,最让人破防的,不是对她生平功绩的罗列,而是结尾处一句情深意切的哀悼:

甫瞻松槚,静听坟茔,千年万岁,椒花颂声……

这短短二十余字,文采斐然,情意绵长。

是谁写的?

答案揭晓,正是那位我们以为与她“各有党羽”的——太平公主

这方墓志铭,就像一把钥匙,打开了被胜利者书写的历史铁箱。

让我们窥见了两位唐代顶级女性之间,那段被尘埃掩盖的、珍贵的“闺中情”。

上官婉儿的一生,堪称一部大型古装职场逆袭剧,但开局却是地狱模式。

她本是标准的“官三代”,祖父上官仪是唐高宗时期的宰相,可惜,他碰上的是野心勃勃的武则天。

这位读了一辈子圣贤书的老先生,觉得女人干政实在不像话,就怂恿高宗废后。

高宗这个“妻管严”,居然被说动了,让上官仪起草诏书。

结果,诏书墨迹未干,武则天就通过“眼线”获知了消息。上官仪却成了最佳“背锅侠”,以谋反罪被处决。

刚在襁褓中的上官婉儿和母亲郑氏一起被打入掖庭,成了最低贱的官婢。

然而,命运的齿轮,在武则天称帝后开始转动。

武则天听说掖庭有个才貌双全的少女,便亲自召见,现场命题作文,让她起草一份诏书。

上官婉儿接过纸笔,文思如泉涌,仿佛提前打好了腹稿。

文章写得用词精准,逻辑严密,一气呵成。

武则天是何等人物?

她爱才,更会用才。

虽然明知这是政敌上官仪的孙女,她却展现了顶级政治家的胸襟,当场拍板:免去奴婢身份,留在我身边做女官!

从阶下囚到女皇首席秘书,上官婉儿只用了一篇文章的时间。

从此,她成了武则天最信任的“机要秘书”,对女皇展现了绝对的忠诚。

但婉儿何其聪明,她深知权力场没有永远的朋友。随着武则天年老,她开始悄咪咪地给自己找“下家”。

她与太平公主达成了政治联盟,里应外合,传递宫中动态,甚至还发动宫女们在宫内响应,为政变成功立下大功。

在唐中宗时期,她更是权倾朝野,皇帝的诏书都出自她手。

甚至在中宗暴毙后,韦皇后想假造遗诏巩固权力,也来找她这位“笔杆子”。

上官婉儿内心并不看好韦后,她知道李唐皇室绝不允许第二个武则天出现。

于是,她上演了一出“无间道”——表面答应韦后,暗中却与太平公主通气,在遗诏里埋下“伏笔”,让相王李旦(太平公主哥哥,李隆基父亲)参与政事,为李唐皇室保留火种。

虽然这份遗诏最终没能执行,但上官婉儿偷偷留了底稿。

在所有人都以为她是韦后心腹时,这份底稿成了她投向李唐皇室的“投名状”。

果然,太平公主与临淄王李隆基联手发动“唐隆政变”。

宫中大乱,上官婉儿却异常镇定,她整理好衣冠,率领宫女,手捧那份“保命”遗诏草稿,从容出门迎接李隆基,证明自己的“清白”与“忠诚”。

然而,李隆基心思深沉,他知道这位才华横溢的“巾帼宰相”是姑姑太平公主的左膀右臂。

为了遏制太平公主的势力,他心一横,刀一挥……

上官婉儿,最终没能走过那个流血的夜晚,香消玉殒。

回望她的一生,有人说她“墙头草”,有人骂她“两面派”。但仔细想想,她一个女子,没有家族庇护,没有丈夫依靠,在权力的角斗场里,她能依傍的,只有当权者。

她对武则天的忠诚是真的,对唐中宗的辅佐是真的,帮韦后谋划是真的,给太平公主报信也是真的。

这些看似矛盾的行为背后,藏着一个女性在男权社会里,为了活下去,为了活得好,而练就的极致生存智慧。

她曾同时给唐中宗、韦皇后、安乐公主、长宁公主等多人当“枪手”,写命题诗。

就连杀了她的唐玄宗李隆基,后来也忍不住欣赏她的才华,下令整理她的诗集,并让宰相作序。

在传统史书(被李隆基势力影响后书写)里,她被描绘成与武三思、崔湜等人私通,滥用职权的“妖女”。

甚至把太子李重俊发动政变的原因,归结为看不惯她“尊武抑李”。

墓志铭却告诉我们

她曾三次向唐中宗进谏,反对立安乐公主为“皇太女”,甚至不惜以死相谏,喝毒酒明志(后被救回)。

在太子李重俊发动政变时,是她保护皇帝登上了玄武门避险。

她始终“归心王室”,心向李唐。

为什么差距这么大?

答案就在政治斗争里

太平公主为上官婉儿风光大葬,极力赞美,等于是在舆论上给李隆基难堪,暗示他“杀害忠良”。

李隆基岂能容忍?

在彻底击败太平公主、掌握大权后,他开始了系统的“形象改造工程”:

制造桃色新闻:说她私通朝臣,用传统方式抹黑女性。

隐藏正面事迹:把她与韦后集团的斗争事迹一概抹去。

塑造奸臣形象:把她和武三思、韦后捆绑,打成“逆党”。

更有甚者,在李隆基地位稳固后,还对上官婉儿的墓葬进行了 “官方盗掘” ,棺材、陪葬品不翼而飞,连地板都被撬起。

这无疑是为了彻底摧毁太平公主留下的政治象征,进行最后的清算。

史书是胜利者书写的,但石头不会说谎。

那一方冰冷的墓志铭,却承载了最温热的情感。

千年万岁,椒花颂声……

太平公主的祝愿,穿越了时空。

今天,我们确实仍在传颂上官婉儿的故事,传颂她的才华,她的智慧,她在绝境中开出的绚烂之花,以及她和太平公主之间,那段被历史迷雾笼罩,最终又被一方石头证实的珍贵情谊。

这或许就是历史的魅力所在:

它会被权力改写,会被时光遗忘,但总有一些坚韧的东西——比如一块石头,一句诗,一段情——会替我们记得,记得那些在时光长河里,曾经如此闪耀地活过的女性模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