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日报》聚焦抚州!汤翁故里携一城好戏走向世界
发布时间:2025-11-14 16:14 浏览量:1
今日
《江西日报》9版刊发了
《一城好戏》
聚焦抚州通过传统与创新融合、
中外文明互鉴、文旅深度联动
让戏剧成为城市文化名片与发展硬支撑
实现戏剧与城市的双向奔赴
一城好戏
文化是一座城市的根和魂。
戏剧艺术是唤起文化共鸣的一座桥梁。
戏剧节传统发轫于古希腊。早在公元前五世纪,雅典就有了“酒神大节”“乡村酒神节”“勒奈亚节”三大戏剧节,作为文化交流的盛会,引发全城狂欢,成为古希腊文化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
仿佛是一种遥相呼应,在历史悠久的抚州,随着第七届汤显祖国际戏剧交流月活动的开启,也进入了充满魅力的戏剧狂欢时间。为期一个月的戏剧交流中,来自英国等世界多个国家的特邀剧目在这里上演,“第三届全国高腔优秀剧目展演”活动在这里举行,15部高腔优秀剧目、30部入选文化和旅游部“优秀传统戏曲折子戏复排计划”的代表性作品在这里展演,专家研讨会、小剧种保护工作座谈会等一系列会议在这里召开……
这是一场戏剧嘉年华。戏剧的青春活力融入城市的千年记忆,来自各地的戏剧名家、文艺青年、游人访客,都在戏剧、风景、生活和人的相互作用下,形成不断更迭、生长的文化生态。
从阳春白雪到市井烟火,舞台上的表演与城市文化软实力建设交相辉映,戏剧正成为这座城市的精神镜像。
抚州文昌里的戏曲表演吸引了众多游人。唐尧摄
青春对话:传统戏剧的活力表达
“杜丽娘正哀愁这美好的春天无人欣赏,就和人一样,纵然有沉鱼落雁、闭月羞花的美貌,也无人在意。”肖紫瑄的旁白平静中略带叹惋。
“原来姹紫嫣红开遍,似这般都付与断井颓垣。良辰美景奈何天,赏心乐事谁家院!”杨艺涵的吟诵恰如其分地表现了杜丽娘的心事。
“莺逢日暖歌声滑,人遇风情笑口开。一径落花随水入,今朝阮肇到天台。”扮演柳梦梅的董梓康借助身形让欢喜更有感染力。
10月27日,抚州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牡丹亭剧院”的舞台上,三名学生正在邹巧老师的指导下,诵读汤显祖经典剧目《牡丹亭》戏文片段。专注的表演、深情的念白,一幕悲喜交织的剧情得以生动呈现。三名学生分别来自九江、赣州和邢台,走上戏剧舞台是他们求学过程中一份意外的收获。
“我们通过戏剧诵读的教学实践,借助文化传播与学术研究,让经典戏剧焕发新的生命力。”说这话时,邹巧脑海里涌现了一幕挥之不去的场景。不久前,他们前往偏远的抚州市临川区高坪镇中心小学开展送教下乡活动,当乡村孩子第一次与高校师生同台吟诵《牡丹亭》的那一瞬间,稚嫩童声与专业诵读同步传递,戏剧语言的韵律之美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之深在这一刻产生了同频共振。
同一天,这份表达迎来了更为深远的呼应。10月27日晚,北京大学百周年纪念讲堂,英国伯明翰大学莎士比亚学院创排的英文版《牡丹亭》精彩上演,为师生带来一场跨越语言与文化的艺术盛宴。演出开始,莎士比亚学院院长迈克尔·多布森教授以汤显祖形象亮相,并作为剧情解说人吟诵了一段韵味悠长的开场白。他说,这部戏剧在艺术形式上既融汇欧洲戏剧的现代表达,又保留了中国古典美学的意蕴。
英文版《牡丹亭》在北京大学百周年纪念讲堂上演。(资料图)
这部受到北大师生追捧的剧目,中国首演地就在抚州,也是该作品首次以完整形态亮相亚洲舞台。首演是“汤莎遗韵·青春对话”活动的一个部分,活动通过中英两国青年人在思想交流、舞台合作和非遗体验中增进了解、产生共鸣,为戏剧艺术培养未来的创作者与观众,为中英友谊注入青春动能。其中,“汤莎经典剧目”呈现环节让人印象深刻。来自英国伯明翰大学莎士比亚学院、北京大学、英国利兹大学和对外经济贸易大学的演出团队分别演绎了英文版《牡丹亭》、高校版《牡丹亭》《南柯仲夏梦》。中英两国青年将经典剧目创新诠释,跨越文化边界,完成了一场艺术无国界的青春对话。
高校师生与乡村学子同台戏曲吟诵的创新,西方视角演绎东方经典戏剧的尝试,这一场场令人惊叹的艺术实践,是对有“戏剧之都”美誉的抚州的舞台化致敬。
大师赋能:时空舞台的文明互鉴
抚州是一座戏剧名城。
千百年来,戏曲艺术在这片土地上始终保持着鲜活的生命力:创始于明永乐年间的旴河戏,传承六百余年,至今还在发源地广昌甘竹镇唱响;明代抗倭名将谭纶引入浙江海盐腔、融合弋阳土调形成原始声腔的宜黄腔,成为中国古代戏曲声腔的重要代表;东乡、临川一带茶灯戏与民歌小调碰撞后形成的抚州采茶戏,在市井烟火里生长,扎根民间三百余年,仍然广受欢迎。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戏剧名城自然少不了戏剧大师。
如果在我们所处的蓝色星球搜寻戏剧艺术的高峰,有两位名动天下的大师注定无法绕开,他们分别是“英国戏剧之父”威廉·莎士比亚和“中国戏圣”汤显祖。数百年间,两位大师的光芒相互映照,成为照亮戏剧宇宙的“双子星”。
抚州是汤显祖的出生地、成长地和安息地,厚重的文化底蕴孕育了一代戏剧巨匠,大师则以惊世名作“临川四梦”回馈家乡的滋养,并筑就了东方戏剧的巅峰。明万历二十六年(1598年),“临川四梦”之一的《牡丹亭》由宜黄戏班首演。次年,在南昌滕王阁第五次修建落成大典上,汤显祖携《牡丹亭》登楼公演,一唱而为天下知。明代文学家沈德符在《顾曲杂言》中记录:《牡丹亭》一出,家传户诵,几令《西厢》减价。
10月24日,第七届汤显祖国际戏剧交流月活动开幕式上,一场名为《汤莎会》的跨界戏剧成为亮点。
《汤莎会》由我国昆曲艺术家柯军与英国戏剧导演里昂·鲁宾联袂创作,他们大胆创新,将汤显祖的《牡丹亭》与莎士比亚的《罗密欧与朱丽叶》同台呈现,采用虚实相映的舞台手法,巧妙融合东方戏曲的写意美学与西方戏剧的叙事传统。剧中,《牡丹亭》的婉转缠绵与《罗密欧与朱丽叶》的炽热悲情交织共鸣,展现出不同文化背景下人类情感的多元表达,为观众呈上了一场构思精妙、意境深远的艺术盛宴。由此,古老的戏剧焕发出新的青春活力,中西方文明在交流互鉴中熠熠生辉。
跨界戏剧《汤莎会》在第七届汤显祖国际戏剧交流月活动开幕式上精彩亮相。(资料图)
两位大师则以这样一种方式,完成了一场戏剧艺术构建的舞台相聚。
以文交友,以戏为媒。《汤莎会》实现了东西方舞台的对接,而舞台背后承载着的是丰硕的中英人文交流成果。抚州与英国斯特拉福德结为友好城市,莎士比亚学院等机构在华推广莎士比亚文化,汤显祖作品也在英国广泛传播,这种跨越时空的情感共鸣,让戏剧成为连接过去与现在的“时光机”。
2025年是习近平主席提出中英两国共同纪念汤显祖和莎士比亚倡议的十周年。十年间,作为“汤翁故里”的抚州,已举办七届汤显祖国际戏剧交流月活动,活动成为中外文明交流互鉴的重要平台。当地倾力打造旴河高腔《临川四梦》《牡丹亭》《紫钗记》和音乐剧《汤显祖》等剧目,这些作品不仅在北京、上海、广州、深圳等国内城市巡演,还作为抚州文化代表剧目出访英国、美国、德国、新西兰、墨西哥等国,积极推动汤显祖戏剧文化融入“一带一路”建设,在海内外掀起一股“汤翁热”。
十年文明互鉴路,牡丹新声世界听。
本土叙事:文化地标的城市意象
一座城市的戏剧张力能有多大?戏剧究竟能给一座城市带来什么?
我们不妨去文昌里历史文化街区寻找答案。
文昌里曾经是抚州最繁华的商业街区,被誉为当地的“历史博物馆”和“老城博物馆”。这里有名扬江南的千年古刹“正觉寺”,有见证数百年商贾云集的“玉隆万寿宫”,有始建于1908年的“圣若瑟天主大教堂”……中西方文化在这里交融交汇,形成了临川文化最具代表性的物理空间载体。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中国戏曲博物馆”和汤显祖墓地也在文昌里比邻而立,所处的位置名为“汤家山”,正是汤翁的家族祖地。
11月7日,立冬。
入夜,文昌里暖意融融。
大型沉浸式实景演出《寻梦牡丹亭》现场,场景如梦如幻,观众如痴如醉。演出结合全息数字影像技术,巨型圆环装置投影等声光电技术,以天然水景和园林空间为画卷,演绎杜丽娘与柳梦梅生死梦幻的爱情故事,再现了汤显祖代表作《牡丹亭》中的情境,堪称一台“人在戏中、戏在景里”的综合性艺术盛典。
《寻梦牡丹亭》剧照。(资料图)
不远处的勤廉文化广场,大屏幕播放着戏剧电影展剧目之一的《罗密欧与朱丽叶》,观众或坐或站,看得津津有味。在为期一个月的戏剧电影展中,《音乐之声》《霸王别姬》《穆桂英挂帅》《白蛇传》等一批中外优秀戏剧电影分别在抚州市区的新文明实践中心、广场、社区开展公益放映,涵盖京剧、越剧、粤剧、秦腔等多个剧种。作为戏剧电影展主要展映场地,文昌里同步整合精品剧目展演、戏剧电影、主题文创与特色业态,将戏剧文化从剧场延伸至广场,从观演体验融入日常生活。
物理空间+艺术表现,戏剧展演+文旅体验。以汤显祖戏剧文化为核心,打造“夜演、夜娱、夜游、夜食、夜购、夜宿”全链条消费场景,通过各种形态的深度融合,文昌里作为“戏剧实景博物馆”的独特魅力得以极致展现。今年上半年,文昌里接待游客937万人次,旅游综合收入突破5亿元,成功走出一条文旅融合之路。
将戏剧文化转化为驱动地方文旅消费升级和产业发展的强劲动能,从文昌里的实践可以发现“文化强市”悄然而现。
以戏为媒,以文兴业,文化是城市发展生生不息的力量源泉之一。随着地方特色文化在多元表达中获得新生,城市便有了可生长、可传播的生命力。当下的抚州,以戏剧文化为载体,释放崭新的全域文旅场景,城市IP声量传得更远,文化“软实力”成为高质量发展的“硬支撑”。戏剧艺术以其独特的感染力,将历史文化与现代商业有机结合,为这座古老的城市注入新的文化厚度。
当舞台上一个个至情至性的美丽故事走向全国、走向世界,它所传递的不仅是一座城市的情感温度,更是这座城市的文化力量。
这是一场戏剧与城市的双向奔赴。
“戏剧之城”处处有“戏”
时光的卷轴缓缓铺展,四百年传唱的婉转水磨腔,仍在抚河两岸的雕花戏台上流转。
抚州自古人文鼎盛,王安石、曾巩、汤显祖、陆九渊等名儒巨公辈出,素有“才子之乡、文化之邦”美誉。汤显祖国际戏剧交流月活动的成功举办,成为“汤显祖”这一超级文化IP得以燃爆的推手。
唱响汤显祖文化大戏,进一步加强文化保护和传承,延续历史文脉,涵养城市韵味。戏曲进校园、进社区,让文化浸润寻常百姓;三翁花园、梦湖梦园、文昌里历史文化街区等标志性景点的建设,将文化元素更深融入城市肌理,令人“情不知所起,一往而深”。
这一城好戏,从抚州唱到世界,从传统唱到现代,从剧场唱到生活。这戏剧之光,在时光隧道里穿行,飞向充满期待的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