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十岁老翁纳小妾,苏东坡写了一首诗调侃,没想到被后人嘲笑千年

发布时间:2025-11-14 16:21  浏览量:1

话说这宋朝,那可是个文人风光无限的日子。

要说这文坛上最闪亮的星,那绝对绕不开苏轼。

这人,才气冲天,写出来的东西,那叫一个大气磅礴,比如那句“大江东去浪淘尽”,听着就让人心头一热。

可这苏大学士,人生路可不像他诗里写的那么顺当,少年得志,却是个直肠子,说话不留情面,所以啊,没少被贬来贬去,日子过得跌宕起伏。

可偏偏就是这么个不按常理出牌的文坛大家,在一次普通人家办喜事的时候,碰上了一件让他拍案叫绝,随手写下两句诗,结果这两句诗,就这么阴差阳错地传了千年,后头的人啊,更是为这事儿争论不休。

这中间到底藏着啥道理,又咋就扯出了那个时代的面貌呢?

这苏轼,字子瞻,老家是四川眉山。

他爹苏洵,那也是当时有名的作家,他弟弟苏辙,也是个厉害的官员,妥妥的书香门第。

苏轼从小就聪明,写东西那是呱呱叫,连欧阳修这种大佬都对他赞赏有加,年纪轻轻的,名头就响遍了京城。

可这人吧,跟那些规规矩矩的读书人不太一样,骨子里透着一股子“巴蜀味儿”。

那巴蜀地方,自古以来就是富饶之地,老百姓性格也开朗,加上家学渊源,苏轼从小就吃穿不愁,养成了个大大咧咧、乐天派的性子。

这种直性子,注定了他不喜欢被规矩给绑着。

在朝堂上,他敢跟王安石变法对着干,为此还差点掉了脑袋,可他硬是没改过自己说话的路数。

他自己说过:“我上能跟天上的神仙在一块,下也能跟穷困潦倒的乞丐聊天,眼前看到天下美好的事,那些精彩的地方,都能说出来。

让人能安安心心过日子,我就觉得心里舒坦了。”

这种对生活的热爱,对世事的洞察,就成了他那副“不羁”模样的底子。

当时北宋朝廷,重用文人,对读书人那是相当客气。

就算苏轼说话有点冲,惹了皇上不高兴,也多半是把他贬到外地当个官,很少会真要了他的命。

这种相对宽松的政治环境,反而给像苏轼这样有个性的文人留下了活路,也让他更爱说话,乐于“吐槽”了。

在这苏轼的朋友圈里,有个跟他的年龄能差着辈儿的“老哥们”,叫张先。

张先,字惠民,也是北宋的文学老前辈了,跟欧阳修差不多一个时代的,文采那是没得说,官也当到了礼部员外郎。

可这位老先生,性情却十分幽默,有点像个“老顽童”。

苏轼跟张先,是托欧阳修认识的,两人年龄差了五十多岁,可就因为都喜欢文学,性子也对脾味,就成了特别好的“忘年交”。

有一次,一个春天的日子,苏轼收到张先送来的请帖。

看到那大红色的帖子,上头还写着“喜”字,苏轼心里虽然有点奇怪,但也没多想,就以为是张先家里哪个小辈结婚。

他按时去了张家,只见张府上下张灯结彩,好不热闹。

可等了半天,都没见着新郎官张先露面,苏轼觉得这事儿有点说不过去了。

直到天黑了,娶亲的队伍才慢慢回来,一对新人被众人簇拥着进了大厅。

苏轼被人群挤到外面,没看清新人的脸。

等新人行礼的时候,他好不容易挤到前面,却在“高堂”之上看到了让他目瞪口呆的一幕:本该长辈坐的位置空着,坐着的,却是头发花白、满脸皱纹的张先,一身喜庆红袍,跟一个年仅十八、脸蛋红扑扑的小姑娘新人相对而立。

这景象,对见惯了世面儿的苏轼来说,那可真是大受刺激。

八十岁的老头子娶了个十八岁的小姑娘,这年龄差,放哪儿都显得有点“不搭调”。

可更让苏轼想不到的是,他私下问了问,才知道这婚事,竟然是两厢情愿,不是谁强迫谁。

那小姑娘看张先的眼神,满是爱意。

这酒席,吃得热闹,酒也上了头。

在大家七嘴八舌的起哄下,张先捋着胡子站起身,当场就来了一首诗,巧妙地把“八十”和“十八”这两个数字用了进去,还用了“一花甲”(六十年)来做对比,把这段年龄差距巨大的婚事给描绘出来了。

这诗一出,底下的人都叫好。

当时酒兴正高的苏轼,也来了劲儿,站起身,说也要写一首。

他开头借用了张先的意思,可接下来的两句,画风就变了:“鸳鸯被里成双夜,一树梨花压海棠。”

这两句诗,用“梨花”来比喻白头发的张先,用“海棠”来比喻年轻貌美的新娘。

“压”这个字一出来,虽然有点开玩笑、调侃的意思,可在当时微醺的气氛下,倒也恰到好处地描绘了这幅“老夫少妻”的画面,特别有画面感,也挺有冲击力。

诗一念完,更是引来满堂喝彩。

张先本人也特别开心,一点儿没因为诗里的戏谑生气,反而兴致勃勃地表示要跟新娘好好过新婚之夜。

张先之所以这么豁达,跟他的经历和性情有很大关系。

他一辈子就爱“风流”,没少在那些有名的歌妓楼里转悠,跟歌妓们之间的情情爱爱也经常发生。

在他看来,感情就该是自由自在的,不该被世俗的那些条条框框给限制住。

甚至,他跟同时代的词人柳永,都算是“风流才子”,写东西也常常把歌妓们写进去,表达自己的感情。

苏轼这首“吐槽”的诗,虽然带着点戏谑,却意外地触动了人们心里对“老夫少妻”这种现象的敏感神经。

在苏轼那个年头,年龄差距大的婚姻也不是什么稀罕事,尤其是在当官的人家,娶小妾、纳新人是很普遍的。

张先娶年轻女子,虽然年龄差得有点大,可要是两情相悦,在当时也算不上什么“大逆不道”。

可是,随着日子一天天过去,大家看事情的角度也变了,“老夫少妻”这种组合,越来越容易被人拿来品头论足。

苏轼那句“一树梨花压海棠”,因为比喻得形象,又有点调侃的味道,被后世的人越说越夸张,渐渐成了批评这种婚姻模式的标志。

好像只要一出现“老夫少妻”,大家就会不自觉地想起苏轼这句诗,甚至把张先当成“老牛吃嫩草”的典型,骂了他几千年。

而苏轼自己,也不光是这场婚礼的看客。

他深受张先那种“风流”思想的影响,后来被贬到杭州的时候,也曾把一个叫王朝云的歌女赎出来,最后成了他的小妾。

虽然王朝云是个妾,可苏轼对她那叫一个疼爱,两人过了一段特别美好的日子。

后来王朝云早早去世,更是让苏轼悲痛欲绝。

这段跨越年龄的感情,也成了后人津津乐道的话题,被看作是苏轼个人情感观的体现。

张先那八十岁娶了十八岁的新娘,苏轼写了句“一树梨花压海棠”,这事儿就这么传开了。

当时北宋的社会,尤其是士大夫阶层,纳妾养小的事情不少,年龄差距大的婚姻也算不上特别离谱。

张先这人,本身就有些风流名声,他对待这件事的态度,也说明了他自己的活法。

他乐意,新娘也乐意,别人还能咋说?

后来人们把苏轼这句诗一放大,就觉得这事儿特别“不正常”,把张先说成是占了便宜的老头子,骂了他好几百年。

可这事儿,也不能光看苏轼写的诗。

苏轼自己,被贬到杭州后,也跟一个叫王朝云的歌女好上了,还把人娶回了家,一样是年龄差距不小的感情。

王朝云早逝,苏轼写了好多悼念的诗,那是真情实感。

说到底,这都是老祖宗留下的事儿,他们那时候过日子,想法跟咱们现在不一样。

张先的事,就发生在那个年代,有那个年代的规矩和风气。

苏轼的诗,是当时的一种表达,但后人怎么理解,又是另一回事了。

这“梨花压海棠”,就成了一个符号,代表着一种特殊的婚姻,也代表着一种被后人不断解读的“风流”。

张先的故事,他自己倒是没觉得有啥不对,新娘子也甘愿。

苏轼写了两句诗,那是他当时的看法,带点文人的机智和调侃。

后来这事儿,就被拿来当例子,说三道四的,成了“老牛吃嫩草”的活教材。

可谁又能说得准,他们心里到底是怎么想的呢?

最后,这事儿就这么过去了,留下了那两句诗,让后人议论。

张先跟小他六十多岁的新娘,过日子去了,至于过得咋样,后头有没有啥别的说法,史书上也没细说。

而苏轼,他的人生还在继续,被贬、被赦,一生跌宕,他写过的那些诗词,才真正留了下来,跟张先的那点事儿,成了一个小小的插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