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诡》宰相崔湜,爱过上官婉儿和太平公主,死后仍让李隆基想念

发布时间:2025-11-14 13:08  浏览量:1

最近热播的《唐朝诡事录之长安》电视剧,因其精良的创作,让观众瞬间回到了千年前的那个大唐。

在这一季中,加入了太平公主和天子李隆基的朝堂权谋戏,其中崔相作为太平公主阵营的重要成员,以其深沉心机与政治手腕给观众留下深刻印象。

这个热衷于权势、甚至不惜铤而走险的角色,其历史原型正是唐代历经三朝、周旋于权力巅峰的宰相崔湜。

历史上真实的崔湜远比剧中形象更为复杂 。

他既是出身顶级门阀的才子,又是精于政治投机的 "变色龙",与上官婉儿、太平公主等传奇女性有情感纠葛,从而三登相位,被后世称为 "最会吃软饭的宰相"。

崔湜的起点,是别人的终点。

他出身博陵崔氏,是唐代 "五姓七家" 顶级门阀之一,在当时这姓氏比科举文凭还管用。

《新唐书・宰相世系表》记载,博陵崔氏在初唐至盛唐,出过 12 位宰相,占同期宰相总数近 1/10。

崔湜的家族分支也很显赫,祖父崔仁师是唐太宗时期的中书侍郎,父亲崔挹官至户部尚书,几位叔伯兄弟皆在朝中担任要职,用 "一门朱紫" 来形容毫不为过。

在这样的家族背景下,崔湜自幼接受顶级教育,少年时便以文词著称于世。《旧唐书》夸他 "少有文名,词华冠世"。

他的诗歌造诣尤为出众,"春还上林苑,花满洛阳城" 的名句流传千古,连当朝宰相张说都对其文学才华十分佩服。

22 岁那年,崔湜凭借过人学识考中进士,正式踏入仕途,参与编撰《三教珠英》这样的大型文化工程,此时的他还算勤勉,兢兢业业的干事。

后来累迁当上考功员外郎。这是管官员考核的肥差,谁升谁降,他笔下一句话定生死,可谓是前途无量,但也滋生了他的野心。

在官场中摸爬滚打几年,他发现名声远不如权力和富贵来得实在,于是权势欲望大增的他想方设法的提高自己手中的权力。

真正的转折,在神龙政变后。705 年,张柬之等五大臣逼武则天退位,拥立唐中宗复位。

崔湜本是桓彦范(五大臣之一)的亲信,被派去监视武三思。可他感觉中宗很猜忌功臣,武三思却日渐受宠,于是在武三思府中走了一趟,立马变了脸,将桓彦范的计划全盘告知武三思,彻底背叛了信任他的恩主。

崔湜对武三思说:"公虽得天子意,然五大臣势盛,若不早图,恐无葬身之地。"

武三思照做了。不久后,桓彦范等人被流放,崔湜还献上毒计:"斩草不除根,春风吹又生。"并推荐表兄周利贞去追杀。

于是桓彦范、敬晖等人被周利贞虐杀 ——"曳于竹槎上,肉尽至骨,乃杖杀之"(《资治通鉴》),其余人或死或贬。

这场背叛为崔湜带来了丰厚回报,他从六品小官迅速升为御史中丞,挤入权力核心,成为朝堂新贵。

崔湜真正的飞黄腾达,得靠上官婉儿这把 "梯子"。武三思死后,崔湜展现出惊人的政治适应能力,将目光投向了这位 "巾帼宰相" 。

当时上官婉儿不仅掌管朝廷制诰,还与唐中宗关系密切。崔湜利用曾为武三思亲信的身份频繁接触上官婉儿,以自身才华打动了芳心。史书记载两人 "数与宣淫于外",野史《控鹤监秘记》更详细:崔湜曾夜宿宫中,与婉儿 "对榻赋诗,达旦方散"。

上官婉儿不断在唐中宗面前为其美言,在这位 "红颜知己" 的鼎力相助下,崔湜先后担任兵部侍郎、吏部侍郎等要职。其父崔挹正担任礼部侍郎,出现了父子同朝为侍郎的罕见局面。

崔湜38 岁时,便登上宰相之位,创造了唐代最年轻宰相的纪录之一。而崔湜也投桃报李,将自己的兄弟崔液、崔澄等引荐给上官婉儿,形成利益共同体。

不过崔湜太过贪心,卖官鬻爵之时出了漏子,遭到御史的弹劾,被贬为江州司马。后在上官婉儿与安乐公主的极力保护下,重新回到了朝廷中枢。韦皇后临朝听制,崔湜再次被任务为为吏部侍郎、同中书门下三品。

如果说上官婉儿是 "伯乐",太平公主就是崔湜的 "靠山"。这位武则天最宠爱的女儿,在唐隆政变(710 年)后,权势达到顶峰 ——《新唐书・太平公主传》记载,当时 "宰相七人,五出其门",满朝文武一半是她的人。

崔湜主动贴了上去。他的手段很实在:让儿子娶了太平公主党羽萧至忠的女儿,用联姻绑紧关系。《新唐书》写得直白:"湜谄事太平公主,进士萧至忠女妻其子,与公主交通。"

" 交通 "二字背后,不只是私情。太平公主需要一个" 笔杆子 + 刀把子 ":崔湜文采好,能替她草拟诏书;心够狠,能帮她清除异己。

而崔湜需要太平公主的庇护 —— 靠女人上位的名声已传遍朝野,没强权撑着,随时会被清算。

太平公主对崔湜多有提携。她曾唐睿宗请求提拔崔湜,使其第三次登上宰相之位,权倾一时,也成为其阵营的核心成员,直接参与谋划针对太子李隆基的政治行动。

唐睿宗时期,太平公主与太子李隆基的矛盾日益激化。崔湜积极参与反对李隆基的活动。

《资治通鉴》记载,他曾多次散布 "太子要兵变逼宫" 的谣言,并在太平公主的授意下与宫女元氏密谋,计划在李隆基服用的赤箭粉中下毒。

此时的崔湜,已完全沦为权力斗争的工具。

李隆基曾想拉拢崔湜,毕竟崔湜是太平公主的心腹,李隆基坚信,只要崔湜站在自己这一边,太平公主必输无疑。

可他将自己的才智与生命都押在了太平公主的政治赌局上,替太平公主谋划,加速了对李隆基的下毒。

公元 713 年,李隆基先发制人发动 "先天政变",迅速掌控禁军,诛杀太平公主主要党羽。

失去庇护的崔湜被流放岭南,就在流放途中,又有人揭发他曾指使广州都督周利贞杀害刘幽求等功臣。

新账旧账一起算,唐玄宗最终下令赐死崔湜。

713 年七月,越州官舍,42 岁的崔湜接到赐死诏书,提笔写诗,墨迹未干,命已归西。

崔湜死后,唐玄宗李隆基曾惋惜崔湜"若生太宗朝,必是房杜之才。"

这种看似矛盾的态度,折射出崔湜人物形象的复杂性。作为政治家,崔湜反复无常、卖官鬻爵、残害忠良,无疑是个奸臣;

但作为文人,他的才华确实出众,诗歌至今仍被传颂;作为对手,他的政治智慧和应变能力也让李隆基不得不有所忌惮。

崔湜靠女性登顶权力巅峰,却也因女性跌落深渊。他的一生,藏着唐代权力游戏最赤裸的规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