晁采:唐朝才女以诗传情,终于等到“并蒂莲开,佳偶天成”

发布时间:2025-11-14 12:25  浏览量:1

所谓“并蒂莲开,佳偶天成”,生活中我们常用并蒂莲来象征夫妻恩爱。

莲花是出污泥而不染的高洁之物,而并蒂莲是一枝莲花茎上结出两个花蒂,并开两朵莲花,最后结出两个莲蓬。

如果说最美好的婚姻是“一生一世一双人”,那并蒂莲正是理想婚姻的生动写照。

然而在自然界中,并蒂莲的生成几率仅为十万分之一,堪称珍品中的珍品。

美满的婚姻亦是难得一遇。

不过在古代有这样一位才女,她不仅才情过人,她的婚姻更是幸福和睦,而且“并蒂莲开”这个典故就来自于她的诗词。

她就是唐朝女诗人晁采。

接下来,就让我们走进这位聪慧女子的幸福一生吧。

晁家才女,名动江南

晁采,唐代宗大历年间人。

唐代宗就是唐玄宗的孙子李豫,在安史之乱期间登上皇位。

他在平定动乱之后励精图治,致力于稳定政局,恢复秩序,使文化艺术领域再次呈现出欣欣向荣的大唐气象。

而晁采就生活在这样一个时代,可以说她就是在唐朝的璀璨诗歌文化的熏陶中长大的。

晁采出生在江南一个官宦家庭,世代耕读传家。

晁采从小与母亲相依为命,而关于她的父亲,历史上有两种说法,一说晁父在江北当官,晁母留恋故土没有跟随;一说晁父在女儿很小时就病故了,晁采由母亲抚养长大,后来婚事也由母亲全权做主。

晁采天生丽质,秀美无双,且性情聪慧,温雅可人。

在知书识礼、颇通文墨的母亲教导下,她琴棋书画样样精通。

但晁母治家很严,从不让女儿在外面抛头露面。

晁采可谓是“养在深闺无人识”,但“天生丽质难自弃”,像她这样的人物是不会被埋没的。

据说,晁采能出名,要归因于到她家化缘的一位尼姑。

事情发生在夏季,一位尼姑步入晁家的庭院,看到一个十多岁的小女孩在树下乘凉,正是晁采。

她不施脂粉,眉目却比描画过的更清爽秀丽。

她左手扇着绢扇,右手攀着翠竹看池塘里的鱼儿,风采动人。

晁采专注地看着嬉戏的游鱼,浑然不知有位出家人正目不转睛地看着自己。

鱼儿自由地游动,晁采只觉得心旷神怡,忍不住哼起了《竹枝词》小调,声音不大,但如黄鹂般清丽婉转,让老尼姑听得如痴如醉,浑身的暑热也一扫而空。

老尼姑忍不住赞叹,天下竟有这般标致的人物,真如瑶台仙子下凡一般。

古代人除了名,还有字;老尼姑当场给晁采起了个字,就叫“试莺”,取黄莺出谷初试啼声之意。

老尼姑离开后仍忘不了晁采的风姿,走到哪里就讲到哪里。

很快晁采的名声就在江南传播开来。

很多少年听说后,心生仰慕之意,想亲眼目睹晁采的绝世风采,但晁母把女儿管得特别严,绝不允许那些不相干的人上门。

毕竟在那个时代,大家闺秀的名声很重要。

但“春色满园关不住”,晁采的爱情正悄悄萌芽。

青梅竹马,诗词酬唱

尽管晁母千防万防,不许晁采见外人,但她防不住女儿情窦初开,也挡不住女儿想往外面飞的心。

其实晁采早就有了心上人,那就是书生文茂。

俗话说,近水楼台先得月,文茂就是那个“近水楼台”,他家和晁家比邻而居。

文茂和晁采都是家里的独子独女,所以从小就结伴玩耍。

“郎骑竹马来,绕床弄青梅”,就是这对小玩伴的日常写照。

长大后俩人逐渐意识到了男女有别,再见面时就多了一份羞涩和心动。

但就在他们暗许芳心之际,两家大人为了避嫌,严令他们断绝往来。

可是少男少女的爱情炽烈如火,可不是家长想断就能断得了的。

于是两人以书信寄情,而晁采的侍女就成了传情达意的信使。

有一次,晁采看窗外兰花开得正盛,想到不能与心上人一起欣赏,于是写下一首诗让侍女偷偷送给文茂。

诗中写道:

“晚来扶病镜台前,无力梳头任髻偏。

消瘦浑如江上柳,东风日日起还眠。”

意思是自己因为相思成疾瘦了很多,还总是恹恹的,都懒得梳头了。

此时的文茂也是为情所苦,他瞬间就读懂了诗里的浓情蜜意,立刻提笔写诗表明心迹:

“旭日曈曈破晓霞,遥知妆罢下芳阶。

哪能化作桐花凤,一嗅佳人白玉钗。”

意思是说他想化作一朵梧桐花,飞过墙去,停在晁采鬓间的白玉钗上,好一亲芳泽。

晁采读完这首诗,明白自己并不是单相思,激动之下她冒雨赶到池塘,摘下一些莲子,用锦帕包好后让侍女送给文茂。

锦帕里面还藏着一张信笺,上面写道:

“吾莲子也,欲使君知吾心苦耳!”

“莲子”通“怜子”。

这句话的意思是我怜惜你、怜爱你,也想让你知道我内心的苦楚。

文茂慢慢品尝着这些莲子,发现苦涩散尽后竟有一丝甘甜在口中慢慢化开,似乎晁采在借莲子告诉他苦尽甘来的道理。

他激动之下猛地起身,却不小心把一颗莲子弹出,落入窗外的水池。

没想到数月过后,那里竟长出了一茎莲,开出了两朵娇艳的红莲,正是并蒂莲花。

文茂惊喜之下,赶紧写信将此事告知晁采。

晁采欣喜不已,并蒂莲开,这是多么好的预兆啊。

她找来纸张,画上鲤鱼图案,做成鱼形信封,鱼肚子里藏了一首诗《寄文茂》:

“花笺制叶寄郎边,的的寻鱼为妾传。

并蒂已看灵鹊报,倩郎早觅买花船。”

晁采为什么要制作鱼形信封呢?

因为古人多以鲤鱼形状的函套装书信,比如古乐府《饮马长城窟行》说:

“客从远方来,遗我双鲤鱼。

呼儿烹鲤鱼,中有尺素书。”

诗中的“双鲤鱼”指的就是一种木制的鱼形信函,可以一分为二,挖空的部分用来放信札。

后来许多文人也常在诗中以“鱼”代指装载书信的“信封”。

晁采以鲤鱼传书,足见她有多浪漫。

而《寄文茂》后两句的意思是:并蒂莲开、喜鹊报喜已经给了我们美好的预兆,还请你早做准备。

这是在暗示,虽然二人已经情意相通,但还需确立终身大事,他们的爱情才能修成正果。

朝思暮想,终成正果

文茂读懂了晁采的担心,于是趁着晁采的母亲去外地探亲,无法当天赶回之际,偷偷潜入晁采的家中。

就在这一夜,两人私定终身。

在分别之际,晁采从头上剪下一缕青丝,用丝带系好,送给心上人,并叮嘱道:

“好藏青丝,早结白首。”

但文茂回家后也想不出什么好办法,只能将晁采的青丝压在枕下,以解相思之苦,人也变得憔悴不堪,数日无法继续读书。

而墙这边的晁采也同样憔悴,空对罗帐,懒于梳妆,整日望着流云飞渡,思君断肠。

她写了18首《子夜歌》,每首都表达了自己刻骨铭心的思念。

如其中一首写道:

“侬既剪云鬟,郎亦分丝发。

觅向无人处,绾作同心结。”

晁采在诗中深情回想两人同剪青丝,挽成同心结作定情之物的过往。

就在两人无可奈何之际,转机来了。

向来敏锐机警的晁母发现了女儿的异样,于是召来侍女严加询问。

侍女见晁母并无恶意,又真心地想促成小姐的幸福,就将晁采与隔壁书生文茂的恋情全盘托出,并一再强调两人是真心相爱, 爱到了谁也离不开谁的地步。

晁母并不是那种冥顽不化的专制家长,而且对隔壁那家知根知底,也欣赏文茂这个孩子的品德、才情,于是没有责怪两个年轻人情不自禁的逾礼。

她告诉侍女:

“才子佳人,本应并蒂成双。

古代很多父母会斩断儿女情思,但我会成全他们。”

于是晁母主动请托媒人,替这对有情人说合。

文家父母也很喜欢晁采,得知此事自然欣喜万分。

于是这对相爱已久、相思已久的年轻人,应了那个并蒂莲开的好兆头,终于结为连理。

婚后第二年,文茂赴京参加会试。

自他走后,晁采日日牵挂,思念不已。

一天细雨蒙蒙,她看到家里养的白鹤,于是提笔写了一首诗,系在白鹤脚上。

白鹤仿佛明白了她的心意,疾飞而去。

不久,文茂竟带着那只白鹤回来了。

史书并未记载他是否高中,但对于这对恩爱夫妻来说,相依相伴似乎更重要,至于金榜能否题名,就任凭天意吧。

这就是晁采并蒂莲开、佳偶天成的故事,也是古今中外多少女性梦寐以求的幸福爱情。

但所有的幸福都要自己去争取,只有争取就会有机会,哪怕是像晁采和文茂这样身处封建礼教藩篱的年轻人,也能用自己的勇敢和真心,赢得一个圆满的结局。

大哲学家萨特说过:

“人生不是别的,乃是自我设计和自我实现的过程。”

人生有无数的十字路口,过去的选择造就了今日之我,今天的选择又会塑造未来之我。

晁采的故事告诉我们,如果想要什么,就应该全力以赴地去争取,只有尽力去做,才有可能如愿以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