祝允明这副联 蕴含着两种珍贵的生命姿态 向善的纯粹和向学的执着
发布时间:2025-11-14 10:44 浏览量:1
每闻善事心先喜;
得见奇书手自抄。
明·祝允明 对联 豆万龙 书法
明代著名书法家祝允明这副对联:“每闻善事心先喜;得见奇书手自抄”,勾勒出人们最珍贵的两种生命姿态:向善的纯粹与向学的执着,细品方知其中醇厚的人文情怀与精神追求,堪称楹联中的佳品。
上联“每闻善事心先喜”,道尽了人性本善的纯粹与温热。“每闻”二字,绝非偶然的触动,而是一种常态化的生命态度。无论善事大小,无论关乎己身与否,只要听闻,内心便会率先涌起由衷的喜悦。这种喜悦无关功利,不图回报,是灵魂与善意的自然共振。“心先喜”三个字尤为精妙,将善意抵达心灵的速度与纯度刻画得淋漓尽致。没有权衡利弊的迟疑,没有事不关己的冷漠,唯有本能般的欢喜。这背后,是对美好事物的由衷认同,是对人间温情的深切眷恋,更是一种将他人之善视为自身之福的博大胸襟。上联所倡导的,是一种以善为乐、与善同行的生命境界,它让心灵始终保持柔软与温热,在纷繁世事中守住一份纯粹的美好。
下联“得见奇书手自抄”,则彰显了古人向学求知的执着与虔诚。“得见”二字,饱含着偶遇珍宝的欣喜与不易。在书籍匮乏的年代,“奇书”并非随手可得之物,它可能是孤本秘籍,可能是真知灼见的典籍,可能是先贤的心血之作。“得见”的背后,或许是踏遍书山的寻觅,或许是机缘巧合的邂逅,这份来之不易更让书籍显得珍贵。而“手自抄”三个字,将读书人的虔诚与执着展现得惟妙惟肖。手抄并非简单的机械复制,而是一种深度的阅读与传承。一笔一画间,是对文字的敬畏,是对知识的吸纳,是与先贤的对话。下联所描绘的,不仅是一种读书的方法,更是一种对知识的敬畏之心、对真理的执着追求。它摒弃了浅尝辄止的浮躁,拒绝了走马观花的敷衍,以最质朴的方式,践行着“书山有路勤为径”的治学之道,让知识真正融入生命,成为滋养灵魂的养分。
这副对联的妙处,更在于上下联的珠联璧合,共同构筑了一个完整而高尚的人格境界。向善是立身之本,向学是修身之途,二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一个心中有善的人,必然渴望通过学习提升自我,以更好地践行善意;一个潜心向学的人,也必然在书籍中汲取向善的力量,让学识成为善行的支撑。全联没有华丽的辞藻,没有生僻的典故,却以最平实的语言,道出了最深刻的人生哲理,这正是中国传统楹联“言简意赅、意蕴无穷”的魅力所在。
这副对联告诉我们,人生最美的境界,莫过于心中有善,眼底有知;莫过于以善意拥抱世界,以学识滋养生命。在漫长的人生旅途中,若能始终保持这份向善的纯粹与向学的执着,便一定能收获内心的丰盈与生命的从容,活出最有质感的人生。
祝允明:(1461.1-1527.1),字希哲,号枝山,长洲(今江苏吴县)人,明代著名书法家。十九岁中秀才,五次参加乡试,才于明弘治五年(1492)中举,后七次参加会试不第。甚至其子祝续也在前一科中进士,于是祝允明绝了科举念头,以举人选官,在正德九年(1514),授为广东兴宁县知县,嘉靖元年(1522),转任为应天(今南京)府通判,不久称病还乡。祝允明擅诗文,尤工书法。他与唐寅、文徵明、徐祯卿并称“吴中四才子”。又与文徵明、王宠同为明中期书家之代表。其代表作有《太湖诗卷》《箜篌引》《赤壁赋》等。
豆万龙:陕西彬州人,中国书法家协会新文艺群体书法家。著名书法家、中国书协首届顾问权希军先生入室弟子。先后结业于北京大学书法文化(首届)高研班、中国书法家协会新文艺群体高研班、北京市文联新文艺群体高研班。现任北京华夏诗联书画院副院长、北京楹联学会秘书长、《华夏诗联书画》副总编、《北京楹联》副主编。系中国楹联学会理事、书艺委委员,中华诗词学会会员等。著有《豆万龙楹联书法选集》、主编“经典古碑名帖集字原创书斋雅联100副”系列字帖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