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坡如灯:照见人生通透活法
发布时间:2025-11-14 10:04 浏览量:1
苏东坡先生如一盏穿越千年的启明之灯。顺境时,他照见内心浮躁,轻言“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的警醒,也道“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的自持;逆境时,他温暖寒夜孤寂,低语“竹杖芒鞋轻胜马,一蓑烟雨任平生”的旷达,亦抒“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的笃定。其文非刻板说教,乃烟火真知——如白居易“晚来天欲雪,能饮一杯无”的邻家热茶,似李商隐“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的檐下伞影,字里行间皆是历经世事后的人生智慧。
“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比起遥远的帝王将相,苏轼更似朝夕相伴的挚友。顺境读他,是听“过来人”“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的清醒劝诫;逆境读他,是借“先行者”“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的勇气取暖。读懂苏轼,便读懂了王维“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的通透活法,参透了“宠辱不惊,闲看庭前花开花落;去留无意,漫随天外云卷云舒”的人生真谛。
顺境守心:居高不傲明初心
“满招损,谦受益;时乃天道。”《尚书》古训早已昭示,顺境最易让人“恃宠而骄”,误把运气当本事,错将平台作能力。恰如孟郊“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的繁花,开得热闹便忘了郑板桥“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的根本。而苏轼的顺境时光,正是一面照见清醒的明镜,映照着“谦谦君子,卑以自牧”的修为。
21岁随父进京赶考,他文惊四座。主考官欧阳修阅其文,叹为观止,误以为是弟子所作,恐落“徇私”口实,遂将本该拔得头筹的他评为第二——即便“屈居第二”,也让他“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名动京城。仁宗皇帝读罢他与苏辙的策论,欣然对皇后言:“朕为子孙得两宰相矣!”这般荣光,足以让年少才子志得意满。
可苏轼偏守“虚心竹有低头叶,傲骨梅无仰面花”的谦卑,在《和子由蚕市》中写下“蜀人衣食常苦艰,蜀人游乐不知还”,纵使前途光明,仍念杜甫“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的悲悯,心系家乡百姓生计;初任凤翔府签判,同僚劝他“才子当清闲”,他却“俯身接地气”,修水利、平赋税,如陶渊明“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般躬耕田间。有人笑他“自降身段”,他以诗回应:“胡不归去来,滞留愧渊明。盐事星火急,谁能恤农耕”,恰应“当官不为民做主,不如回家卖红薯”的俗世箴言,始终铭记范仲淹“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初心。
调任杭州知州,是他顺境的巅峰。杭州“上有天堂,下有苏杭”,富庶繁华,多少官员至此只为“镀金”,苏轼却“自讨苦吃”。见西湖淤积、百姓用水艰难,他力排众议,上书朝廷,笔下既有“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的盛赞,更有“为官一任,造福一方”的担当,誓要还西湖碧波。“没钱便捐俸,无人便监工”,他与民工“同甘共苦”,扛沙袋、运淤泥,历时两年筑就苏堤。有人劝他“立碑留名”,他笑拒:“我来杭州非为名,愿西湖水灌民田”,多年后被贬黄州,仍念“苏堤杨柳应发芽”,恰是王冕“不要人夸颜色好,只留清气满乾坤”的写照,尽显“功成不必在我,功成必定有我”的胸襟。
39岁官至三品,掌杭州富庶之地,恰逢新帝新政,“天时地利人和”俱占。那日西湖骤雨初歇,他挥毫“卷地风来忽吹散,望湖楼下水如天”,春风得意却不骄矜,始终谨记“满招损,谦受益”的古训。反观当下,多少企业家“春风得意便忘形”,融资后便“朱门酒肉臭”,终落“盛名之下,其实难副”的破产结局。苏轼的清醒,正在于老子“慎终如始,则无败事”的智慧,他深知“虚名浮利如浮云,唯有实干方长久”,唯有“实实在在做事,坦坦荡荡做人”,方能“行稳致远,进而有为”。
逆境修己:处困不颓见风骨
“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苏轼的逆境,是一场“千锤百炼”的真火,烧掉虚浮表象,炼就郑板桥“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的铮铮风骨,更沉淀出“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的人生境界。
乌台诗案,是他人生的生死劫。因诗中“牢骚话”,他被诬陷谋反,从湖州知州押解进京,囚于御史台大牢130天。狱卒“碗击地”以慑其心,亲友“避之不及”,他自料必死,写下绝笔诗“与君世世为兄弟,更结来生未了因”,字字泣血,尽显兄弟情深,一如“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的真挚。
绝境之中,他未“一蹶不振”,反而笃信王勃“老当益壮,宁移白首之心?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出狱后被贬黄州团练副使,有职无权,居破旧驿站,“衣食无着”却“安之若素”。他在东坡开垦荒地,如陶渊明“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不懂耕种便“问计于农”,慢慢摸索出农事门道。收获时捧着自种米蔬,他欣然写下“泥芹有宿根,一寸嗟独在;雪芽何时动,春鸠行可脍”,把寻常蔬菜化作“人间至味”,尽显“一粥一饭,当思来处不易”的知足。
黄州猪肉“价贱如泥”,贵者不屑、贫者不解煮,他却“化腐朽为神奇”,发明东坡肉,作《猪肉颂》:“黄州好猪肉,价贱如泥土。贵者不肯吃,贫者不解煮。慢着火,少着水,火候足时它自美”,把“苦日子”过出“人间烟火气”。有人问他“被贬不苦?”,他笑答:“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恰是“艰难困苦,玉汝于成”的生动诠释,更是“境由心生,事在人为”的鲜活注脚。
再贬惠州,“蛮荒之地,湿热多病”,朋友劝他“自求多福”,他却“罗浮山下四时春,卢橘杨梅次第新。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把“苦”当“甜”,修桥建院惠及百姓,应了“此心安处是吾乡”的豁达。即便身处逆境,他也未曾抱怨,反而如李白“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般乐观,在平凡中寻得乐趣,在困顿中坚守本心。
最惨莫过于贬谪儋州,彼时儋州“天涯海角,文不通达”,他却“既来之,则安之”,办学堂、教识字,对学生言:“我本海南民,寄生西蜀州。忽然跨海去,譬如事远游”,毫无怨言。他在《减字木兰花·己卯儋耳春词》中写道:“春牛春杖,无限春风来海上。便丐春工,染得桃红似肉红”,于极端逆境中寻“民俗之乐”,尽显范仲淹“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旷达。当有人慨叹他的遭遇,他却以“九死南荒吾不恨,兹游奇绝冠平生”回应,把贬谪之路走成了探索之旅,把苦难岁月酿成了人生佳酿。
从“乌台诗案”到“东坡居士”,五年涅槃,他写下“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的豪迈,“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的温情,“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的通透。他并非无感于痛,而是“痛而不悲”,深知“人生不如意事十之八九,可与言者无二三”,却以“笑看风云”的姿态,把“一地鸡毛”扎成“鸡毛掸子”,这正是罗曼·罗兰所言“世界上只有一种英雄主义,就是在认清生活真相后,依然热爱生活”的勇者之姿。
读坡知己:冷暖自知悟人生
“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行万里路,不如阅人无数;阅人无数,不如知己一人。”苏轼,便是那位跨越千年的知己,其生平如“百科全书”,藏尽人生真谛,其诗词如“锦囊妙计”,解尽世间困惑。
他“可爱”之处,在于“不狂不沉”,恰似普通人:有“春风得意”的高光,也有“低谷落魄”的黯淡;有“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的豪情,也有“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的孤寂,却总能“于平凡中寻乐”,“于困顿中寻光”。他的人生,如同一幅跌宕起伏的画卷,每一笔都饱含着对生活的热爱,每一抹都彰显着对生命的敬畏。
顺境时读他,见“不骄不躁”的清醒。我们都曾有“金榜题名时”“升职加薪日”,易生“夜郎自大”之心。苏轼却以“花无百日红,人无千日好”警示我们,顺境只是“人生驿站”,非“终点”。若“忘乎所以”,便会“乐极生悲”,如他修苏堤“不为留名只为做事”,恰是诸葛亮“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的践行,真正的成功,是“付出多少,留下多少”,而非“拥有多少”。此时再读他“休对故人思故国,且将新火试新茶。诗酒趁年华”,更懂“把握当下,不负韶华”的深意。
逆境时读他,见“不卑不亢”的勇气。生活总有“猝不及防”:失业、失恋、病痛、失败,易生“自暴自弃”之念。苏轼却以“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鼓励我们,逆境只是“人生阵雨”,非“全程”。哪怕“淋了雨、摔了跤”,只要“站起来”,便仍能“前行”。如他黄州种东坡“不为诉苦只为生活”,真正的坚强,是“含着眼泪,仍能笑对生活”,恰是李白“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的信念,更是他自身“枝上柳绵吹又少,天涯何处无芳草”的豁达——人生处处有风景,不必困于一时的失意。
读苏轼,实则读自己。在“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中,见我们对亲情爱情的期盼;在“一蓑烟雨任平生”中,见我们对逆境的坚守;在“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中,见我们对得失的释然。他如“澄澈明镜”,照见内心的浮躁与坚韧;又如“人生导师”,以一生示范“如何与生活和解”,恰应“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的古训,更似“良药苦口利于病,忠言逆耳利于行”的箴言,时刻警醒我们不忘初心,砥砺前行。
活法传世:也无风雨享通透
“古今成大事者,不惟有超世之才,亦必有坚韧不拔之志。”苏轼是“全才”:诗、词、文、书、画无一不精,美食、水利皆有建树,但他最珍贵的,是“通透心态”——以一生示范“无论顺逆,皆可坦然活、诗意活”,正如他所言“问汝平生功业,黄州惠州儋州”,苦难终成勋章,逆境终成坦途。
顺境时,他是“人间清醒”,以“不要人夸颜色好,只留清气满乾坤”提醒我们,莫让“风光”遮“前路”;以“天地之间,物各有主,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告诫我们,莫为名利失本心。逆境时,他是“治愈良药”,以“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鼓励我们,莫让“苦难”困“心光”;以“几时归去,作个闲人,对一张琴、一壶酒、一溪云”抚慰我们,莫为琐事扰心神。他的诗,是“迷茫时的灯塔”,如“小舟从此逝,江海寄余生”给人方向;他的故事,是“难过时的暖阳”,如“杖藜徐步叩松扉”给人勇气。
春风得意时,读他“修苏堤之踏实,居京城之清醒”,便懂“真正的成功,是长久坚守”,而非“一时风光”,恰如“锲而不舍,金石可镂”的执着;身处逆境时,读他“种东坡之乐观,办学堂之坚韧”,便知“真正的苦难,是成长起点”,而非“人生终点”,正如“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的真谛。
合上书卷,望“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的月光,顿悟“醍醐灌顶”从非“灵光乍现”,而是在“读坡、懂坡”中,慢慢学会“与自己和解、与生活和解”。这份智慧,让我们“顺境守清醒,逆境抱希望”,终活成“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的通透。
“人生如逆旅,我亦是行人。”人生无永远顺境,亦无永远逆境。只要“心里有光,秉持平常心”,便能“在世事浮沉中站稳脚跟”,把日子过成“人间有味是清欢”的模样。这,便是东坡先生跨越千年的馈赠,是值得我们用一生践行的“人生活法”,更是“腹有诗书气自华”的生动见证——唯有饱读诗书,方能在人生路上从容不迫,行稳致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