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藏·越——越剧艺术藏品巡回展” 到青浦
发布时间:2025-11-13 02:21 浏览量:1
2024年普陀区文化事业发展基金专项资金扶持项目:“藏·越——越剧艺术藏品巡回展”,于11月7日在青浦区文化馆开幕,这是自巡回展开展后的第十站。立冬后的申城,空气里透露着些许微凉,虽然连日阴雨,但是仍挡不住青浦人民前来参观的高昂热情。有老人、有青年、更有孩子,一时间展馆内热闹非凡。
看着一份份承载着历史的戏单、一张张记录着过往的黑胶唱片,老戏迷们深感亲切而又怀念。越剧曾经伴随他们青春的岁月,伴随他们度过美好的时光。如今,当久远却又熟悉的戏单以及戏单上一个个熟稔的剧目名印入眼帘的时候,那一段回忆宛如在目、历久弥新。“这个戏我年轻的时候看过”、“这个戏很好看的,可惜现在不演了”、“这张唱片有点年份了”……他们一边参观一边如数家珍般地和身边同行的人交流、追忆。
在一些参观者中,有的正当而立,有的正值不惑,也有的更为年长一些。随着年龄的增长,刻在骨子里的那份对传统文化的热爱在似水流年中因沉淀而被激发。他们也饶有兴致地在讲解员的讲解下认真地观看每一件藏品,细细地品味藏品背后的历史故事,以及深厚的文化底蕴和内涵。在非遗传统纯真丝手绣戏服前,他们会详细询问制作的工艺,并为那些能工巧匠的精湛技艺而折服;驻足唱片墙旁,他们为上世纪三四十年代的声音能流传至今而叹服;当看到民国时期的《上海越剧报》时,他们为越剧曾经的辉煌而惊叹。“这些艺术家们简直就是当年的网红啊!”看到报纸上一则则关于老一辈艺术家在当时的报道,他们不禁连声赞叹,敬佩之情油然而生。
孩子们更像是来到了欢乐的海洋,沉浸在传统戏曲带给他们的乐趣之中。他们纷纷打卡戏曲人物塑像,小生、花旦,忙得他们不亦乐乎。展馆的一旁,摆放着越剧舞台上常用的刀、枪等道具,不少孩子忍不住拿起来舞弄一番。虽然初次尝试,却也有模有样,令人忍俊不禁。当看到盔帽和戏服,孩子们更是显得爱不释手。
他们争先恐后但也井然有序地穿上戏服、戴上盔帽,俨然一个个少儿版的才子与佳人。其中有一对颇为引人注目的外国小孩子,虽然对中华文化很是陌生,但看到漂亮的戏服和盔帽时,他们也非常喜欢。鲁迅曾经说过:“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作为非遗文化的越剧,历经百余年的提炼和升华,在当代社会依然折射出她别样的韵味和独特的魅力。孩子们是越剧艺术的未来,我们期待儿时根植于他们心里的那颗种子,在将来的某一天迸发出传承和弘扬越剧艺术的激情与力量,让非遗文化在时代的岁月里延续文化认同、提升文化自信、激发民族自豪,注入创新活力。
在越剧艺术AI屏幕前,无论男女老少都兴致勃勃。他们兴高采烈地拍照、打印;再拍照、再打印。当看到照片里自己的戏曲人物造型时,有的乐不可支,有的笑逐颜开。一些参观者激动地说道:一直都梦想哪天能穿上戏服拍个照,但因为种种原因,一直都未能如愿。没想到,今天在“藏·越”巡回展上让他们如愿以偿。
“让越剧艺术藏品动起来”,这是上海越剧院国家一级演员齐春雷在从艺三十周年之际最为朴素的一个心愿。就是这么一个简单的初心,“藏·越——越剧艺术藏品巡回展”孕育而生。从4月的首展至今,已经第十站了。“藏·越”巡回展,它不仅仅是一个展览,更是对越剧历史的回眸和对越剧未来的展望。它也更像是一个流动的博物馆,让越剧艺术在每一站的停靠中,能有更多的人来了解越剧、品味越剧。非遗文化,是中华文明绵延传承的生动见证,是民族情感维系的基础,也是当下守护历史记忆、推动持续发展和创新的途径。同时,促进非遗文化与现代科技相结合,让科技为非遗文化的传承和弘扬提供更多的灵感和理念,从而让非遗文化在新时代的潮流中绽放新光彩、焕发新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