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企生 随笔:一泓碧水藏风骨,半园清梦忆流年

发布时间:2025-11-14 09:04  浏览量:1

水绘园记:一泓碧水藏风骨,半园清梦忆流年

作者:黄企生

初冬时节,乘着凉爽的冷风,和朋友一起游玩了如皋古城。

踩着光滑整洁青石板路,穿过热闹的东大街,远远便望见逸桥横跨玉带河,桥边垂柳依依,流水潺潺。

踏上石桥,陈从周先生题写的“天下名园”石刻愈显苍劲挺拔。

这位“中国近现代园林艺术之父”曾在《重修水绘园记》开篇便断言:“如皋水绘园,天下名园也。”

此番亲至,方知这赞誉绝非虚言。

入园刹那,城市的喧嚣便被隔绝在外,只剩草木的清香与游客敬佩之声。

四百年的时光仿佛在此凝固,等待每个访客细细品读其中的沧桑与温柔。

水绘园的历史可追溯至明朝万历年间,原是邑人冒一贯的产业,历经四世传承,至明末才子冒辟疆时方臻完善。

这位“明末四公子”之一的文人,不仅重整旧园、精心增饰,更赋予其深邃的思想内涵,使其从普通私家园林跃升为寄托情志的精神家园。

然而世事沧桑,清康熙年间冒氏家道中落,水绘园历经劫难,景致渐衰。

幸得如皋百姓对这片文化瑰宝的珍视,更有陈从周先生的鼎力相助,才让这座名园重获新生。

1980年深秋,陈从周先生应邀出席如皋城市总体规划会议,月夜漫步冒家桥时触景生情,写下“如皋好,信步冒家桥。流水几弯萦客梦,楼台隔院似闻箫。往事溯前朝”的《忆江南》。

这首词迅速传遍全城,成为重修水绘园的契机。

此后数年,已是高龄的陈先生八次亲临如皋。

即便爱妻新逝、身体欠佳,仍应允主持复建工程,坦言“就算为冒辟疆、为董小宛吧”,实则是为守护中国传统文化的根脉。

他依据沈三白《水绘园旧址图》和陈其年《水绘庵记》,提出“园依城垛,水竹弥漫,杨柳依依,楼台映水,以水绘园”的二十字宗旨,更发起“爱我如皋捐旧砖”活动,让百姓的深情融入每一块砖瓦。

1994年秋,历时三年的复建工程竣工,妙隐香林、壹默斋、寒碧堂等景致重现往日风华。

而先生却未能亲见这最后的心血结晶,成为园林史上的一桩憾事。

入园即见洗钵池,“池广十亩,澄泓濎潆”,相传宋代曾肇在此习文洗钵而得名。

池水清澈得能看见水底青褐色的卵石,几尾红鲤摆尾游过,搅碎了岸边寒碧堂的倒影。

朱熹曾言:“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这诗句恰是洗钵池的生动注脚。

园外河水被引入园内,贯通全园水脉,使园因水成景,水得以绘园,虚虚实实间尽显灵动神韵。

池边的九曲回廊蜿蜒曲折,廊柱上的朱漆虽有些斑驳,却丝毫不减韵味。

稀雨顺着廊檐滴落,与远处隐约的鸟鸣交织,像是古人留下的乐曲。

回廊尽头便是水明楼,这座依水而建的楼阁由前轩、中轩和楼阁组成,以九曲回廊相连,飞檐翘角倒映在水中,宛如一艘正要扬帆的画舫。

此楼并非冒辟疆原建,而是清乾隆年间乡绅汪之珩因仰慕冒襄,在寒碧楼旧址所建,得名于杜甫“残夜水明楼”的诗句。

步入水明楼,空间虽不宽敞却布局精巧,前轩的琴台尤为引人注目,由黏土烧制而成的琴台能让琴声产生奇妙共鸣。

据说当年董小宛常在此抚琴,这位秦淮佳丽1642年被冒辟疆接至水绘园艳月楼,次年正式立为如夫人。乱世之中,这里成了他们相依相守的净土。

冒辟疆在《影梅庵忆语》中写道:“余一生清福,九年占尽,九年折尽。”

字里行间满是对与董小宛九年相守时光的珍视与怀念。

这位才女不仅精通琴棋书画,更擅长制糕烹茶,她创制的董糖至今仍是如皋名点,甜糯的口感里藏着对生活的热爱。

楼内展柜中,一方绣着兰草的手帕、一支磨得光滑的毛笔,还有《影梅庵忆语》的手稿复印件,都在无声诉说着他们的烟火日常。

中轩的案几上摆放着一套青花瓷茶具,旁边放着一本翻开的诗集。

晚风穿过窗棂,书页轻轻翻动,恍惚间仿佛看见这对才子佳人在此品茗吟诗,将乱世中的日子过成了诗。

可惜好景不长,1651年董小宛病逝,留给冒辟疆无尽的思念,也为水绘园增添了一抹凄美的底色。

转过月洞门,便进入古澹园,这里的“如派”盆景堪称园林一绝,有“唐宋元明清,从古看到今”的美誉。

陈从周先生曾说:“园之佳者如诗之绝句,词之小令,皆以少胜多,有不尽之意。”

如派盆景便是如此,“云头雨足美人腰”的造型独具韵味,虽由人作,宛自天开。

那盆名为“蛟龙穿云”的千年古刺柏盆景最为惊艳,主干弯蟠如龙,残枝似龙爪伸展,历经千年风雨依旧苍劲挺拔。

恰如郑板桥所言:“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

旁边的五针松盆景枝繁叶茂,造型舒展,是全世界最大的五针松盆景,匠人历经百年修剪,才成就这般自然灵动的意境。

园中的古松、黄杨枝繁叶茂,与盆景相映成趣,每一株都凝聚着匠人的心血,彰显着“天人合一”的造园思想。

漫步其间,仿佛在欣赏立体的画、无言的诗,让人深深体会到传统文化的匠心与韵味。

行至园北,悬霤峰下的米芾遗石苔痕遍布,雨水顺着石缝流淌,在地面汇成细流。

导游告诉我们,当年清廷多次征召冒辟疆入仕,他均断然拒绝,曾言“吾骨如悬霤峰石,宁碎不折”。

明末乱世,冒辟疆不肯屈服于南明奸臣,更不愿降清,两次毁家纾难,逃亡中家产被清兵洗劫,家庭故园又被豪强所占,晚年贫病交加,年届八十仍需卖字为生。

即便如此,他依旧坚守气节,寒冬腊月曾赤脚立于冰面,对劝降者大笑,用生命践行“宁作江鱼死,不随胡马尘”的誓言。

抚摸着石上粗糙的纹理,仿佛能触摸到这位明末遗民的铮铮风骨。

峰旁的六百岁古梅虬枝纵横,虽非花期,枝头迎风挺立,处处透着生机。

这株古梅历经四百年风雨,见证了朝代更迭,却依旧顽强生长,恰如陆游笔下“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的风骨,是文人不屈精神的最好写照。

眺望园北的古城墙俯瞰全园,修复后的水绘园宛如一幅淡雅高洁的山水画。

北依城墙,南临碧水,杨柳依依,楼台映水,景致既秀且雅。

这段明代抗倭留下的城墙遗筑,墙缝中长出了倔强的野草,粗糙的墙体上满是岁月的痕迹。

四百年间,它曾见证过文人的坚守、乱世的动荡,如今又迎来了寻常游客的驻足,时光在此刻仿佛失去了边界。

城墙下的镜阁立于水湄,堪称园内最具诗意的建筑。

上层圆窗似明月悬空,下层洞门如环佩垂落,站在阁中远眺,全园风光尽收眼底。

湖面平静如镜,将蓝天白云、亭台楼阁、绿树红花尽数倒映其中。

偶有白鹭掠过水面,激起一圈圈涟漪,打破了湖面的宁静,却更添几分灵动。

中午时分,园内游客渐稀,凉风带着树上花辫的甜香,让这座园林更显静谧。

我们一行来到陈从周纪念馆,这座传统四合院中央一池三山,奇松蜿蜒,鱼翔浅底,充满诗情画意。

跨入大门,先生撰写并手书的对联映入眼帘:

“红了樱桃绿了芭蕉正是恼人季节,种成花柳筑成台榭更谁同倚栏杆。”

正厅中央的铜像笑迎八方来客,馆内昆曲悠扬,墙上陈列着先生的设计手稿和照片,每一件都凝聚着他对园林艺术的挚爱。

先生曾说:“一个地方就是要发挥一个地方的特色,并且更要珍惜爱护自己的特色。”

水绘园便是如皋最珍贵的特色,是这座城市的文化根脉。

离开水绘园时,午日阳光透过云层洒在洗钵池上,池水波光粼粼。

站在冒家桥上回望,楼台掩映在绿树繁花间,倒影如画。

东大街迎春桥“愿天常生好人,愿人常行好事”的石刻映入眼帘,与园内的人文气息一脉相承。

苏轼曾言:“且将新火试新茶,诗酒趁年华”,但水绘园的美,却超越了时光的界限。

它的美,藏在冒辟疆与董小宛的爱情里,藏在明末遗民的气节里,藏在陈从周先生的匠心里,更藏在如皋百姓对传统文化的坚守里。

这座历经四百年风雨的园林,不仅是“天下名园”的造园典范,更是一部立体的史书,一曲文化的赞歌。

它以清雅之姿,邀每个访客共赴一场跨越时空的约会。

在碧水青山间,读懂岁月沉淀的力量与温柔,感受传统文化的深厚底蕴与永恒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