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宣传丨何不赏枫去
发布时间:2025-11-14 08:45 浏览量:1
一入深秋,草木变色,万物皆萧瑟。可当视线内捕捉到那一抹红,心头一下子就明亮起来。
“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唐代杜牧写下《山行》,像极了古人的朋友圈爆款文章,短短28个字,却让秋日枫叶在文学史上“霸屏”千年。
枫叶的绚烂,不是与生俱来的。从春到秋,它以“顺境生长、逆境绽放”的姿态,诠释着生命的意义。又是一年秋风起,你那里的枫叶,可曾红了?
一
有人说,秋天是需要“追”的。
从北京的香山到南京的栖霞山,从辽宁的本溪到长沙的岳麓山,自北向南,红枫如火焰般次第蔓延。即便跨越国界,在日本、美国、加拿大,这抹红色同样热烈。跟上枫叶变红的速度,我们就能感受这种秋日限定的浪漫。
作为秋色的“点睛之笔”,枫树在秋日意境中扮演了重要角色。中国是世界上枫树种类最多的国家,赏枫传统源远流长。“湛湛江水兮上有枫,目极千里兮伤春心。”枫,最早出现在《楚辞·招魂》之中,从此与文学紧密相连。
枫叶为何而红?现代植物学给出花青素含量变化的解释,但古时人们却赋予其传奇色彩。《山海经·大荒南经》称,“有木生山上,名曰枫木。枫木,蚩尤所弃其桎梏,是为枫木。”传说,蚩尤与黄帝大战,败后被擒。这沾染蚩尤鲜血的刑具,没有腐朽,而是获得了神奇的生命力,化作漫山枫叶。
余秋雨在《蚩尤的后代》一文中写到,一次他行至贵州西江苗寨,发现当地人认为自己是蚩尤的后代。苗族姑娘向他介绍:“我们这里有一部传唱的苗族史诗叫《枫树歌》,说我们苗族的祖先姜央就是从枫树中生出来的。我们这里世世代代崇拜枫树,不准砍伐。”
自带宿命感的红枫,也能一叶传情。枫叶与爱情最动人的羁绊,莫过于唐代的“红叶题诗”。据传有一深宫女子感伤自怜,在枫叶上题诗“殷勤谢红叶,好去到人间”,叶子经过水流被宫墙外的才子发现,题诗回赠,从而成就一段佳话良缘。“红叶题诗”在民间也演绎出了很多浪漫版本。对于红叶传情,李煜也曾赋诗云:“一重山,两重山。山远天高烟水寒,相思枫叶丹”,枫叶正红,思念愈浓,且用一叶寄相思。
树树红叶,诉说离愁别绪。无论是“君不见满川红叶,尽是离人眼中血”,还是“晓来谁染霜林醉?总是离人泪”,《西厢记》中张生和崔莺莺的离别场景,因枫叶的渲染而格外动人。王维写下“九江枫树几回青,一片扬州五湖白”,杜甫吟诵“春岸桃花水,云帆枫树林”,李贺喟叹“今日菖蒲花,明朝枫树老”,都将人生的漂泊、怅惘与时光易逝的人生况味,寄托于这一树红叶。
枫树 图源:“浙江文旅资讯”微信公众号
二
一株红枫,不只是秋日的风物景色,更承载着一代代人的情感哲思。
深秋红叶,见证生命韧性。陆游在《初冬》里写“枫叶欲残看愈好,梅花未动意先香”,彼时他已是人生暮年,却从将落的枫叶里读出别样生机。生命真正的精彩,往往在历经风雨之后,青涩褪去,显现更醇厚的生命本色。革命先驱何香凝以画笔为刀,将这份韧性刻进丹青。她的知名画作《枫》,取势如弓的枝干,如傲骨铮铮,配上火红的叶片,让生命的力量跃然纸上。柳亚子读懂其中深意,题词道:“半匙丹粉和双泪,滴染云笺写落枫。”
秋色入眼,寄予游子乡愁。“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张继夜泊枫桥,可能没想到自己这夜的惆怅,会借着“江枫”,穿越千年依然触动人心。红叶漫山的秋日,诗人张可久收到万里之外的家书,勾动羁旅愁肠,一句“雁啼红叶天,人醉黄花地,芭蕉雨声秋梦里”就让思乡之切溢于字里行间。
万山红遍,看见天地辽阔。每到深秋,朋友圈总会被各地的枫叶美景刷屏。当看遍“枫叶千枝复万枝”,内心反而变得更为开阔豁达。我们可以登高,赏“丹枫万叶碧云边”的壮美,也可驻足远眺,品“丹林黄叶斜阳外”的意境,抑或拾叶一枚,体悟“醉貌如霜叶,虽红不是春”的韵味。从一片枫叶,我们感悟秋天、读懂相思、见证别离,更激起那“秋容端不让春光”的豪情。明知终将凋零,仍全力绽放,这份“逆生长”的勇气,才是秋日最动人的豪迈。
最近,辽宁丹东天桥沟景区迎来秋季枫叶观赏期,图为游客在景区游览 图源:新华社
三
枫叶经霜更红的特性、火样热烈的色调,常被寓意生机与力量。当枫叶走进革命者的精神世界,它的红便更多了几分血染的风采,化为信仰的底色、觉醒的符号,书写一生的明亮。
1925年,毛泽东重返故乡韶山,点燃农民运动的火种。当年秋天,他途经长沙,重游橘子洲头,“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漫江碧透,百舸争流”。这写的又何止是秋景?据《毛泽东自传》记载:“在随之而来的政治活动的大浪中,湖南农民变成十分地活动了。”他笔下的“万类霜天竞自由”,正是当时革命形势如火如荼的真实写照。如今再登岳麓山,看枫叶渐红,我们更能从中读懂革命者的胸怀豪迈。
近日,湖南长沙爱晚亭附近枫叶渐红
近期热播的电视剧《沉默的荣耀》,让更多人记住了隐蔽战线烈士朱枫的名字。她曾多次改名,从朱贻荫到朱谌之,再到朱枫,见证了一个革命者的觉醒和蜕变。在皖南新四军中,她用“枫”作为自己的化名,只因“枫”有红旗一样的鲜明色泽,又有不畏寒风的坚毅品格。如今,在她的故居憩园,枫树依旧傲立。张爱萍将军为其题词:“烈士血染新中华,枫叶红于二月花。”
枫叶凋零后滋养新叶,恰如革命者的牺牲孕育新生。
抗日名将彭雪枫以枫明志,他常以“枫”“红叶”等作自己的笔名,年仅37岁就壮烈牺牲。他的儿子彭小枫,取名时也带有“枫”字。同样走上从军之路的彭小枫,更是将父亲视为“一种精神、一种信仰”。庐隐的散文《秋风秋雨愁煞人》写道,秋瑾墓前,可见“满是霜后的枫叶,鲜红比血,照眼生辉”。这枫叶,恰似革命精神的延续——经霜越红,历经磨难洗礼永不褪色。
一片红枫,印证信念初心;“凋零又新生”,精神永远鲜活。当我们驻足枫前,欣赏的不仅是自然美景,更是在阅读一种生命姿态。人生的价值并不在时间的长短,而在于是否热烈燃烧过、奉献过属于生命的精彩。
秋意正浓,我们不妨赏枫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