渝档育人|平生殚力唯忠善:吴石将军与重庆

发布时间:2025-11-14 00:21  浏览量:1

电视剧《沉默的荣耀》近期收官,东海小组等隐蔽战线英烈的事迹深深打动亿万观众,被尘封的历史重新进入公众视野。那位从国民党心脏输出大量核心机密、对加速解放战争结束作出特殊贡献的将军,那位为统一大业血洒宝岛的英雄——吴石,其传奇不仅回荡于台海,也曾镌刻在山城:重庆,是他生活和工作的又一片热土,与他结下不解之缘。

诗画缙云:山水间的赤子情怀

1945年,吴石辞去第四战区参谋长之职,乘机飞抵重庆,出任国民政府军政部部长办公室主任参事。面对受降、整军、建军等繁忙的军政事务,吴石殚精竭虑,通宵达旦,高血压等痛疾时有发作。工作之暇,吴石常邀三五同袍,游览重庆近郊名胜,寄情山水以缓身心之疲。

1946年春,因病休养的吴石在福建闽侯同乡、挚友何遂的陪同下与香港《天文台》报社负责人陈孝威同游位于重庆北碚的缙云山。山上有座缙云寺,当时重庆的不少显贵名流常到缙云寺敬香或游玩,并在寺内常备的“素册”(即留言簿)留名。郭沫若、田汉就曾在此素册上落笔留痕。

吴石三人至此也欣然留墨。何遂用他擅长的指画创作了一幅缙云山水墨风景画《狮子峰下缙云寺》。吴石爽快为画题七言绝句一首:“旧境重寻咲独勤,任他春已尽三分;笋舆十里松阴路,细雨斜风上缙云。”诗名《细风斜雨上缙云》,落款“古闽吴石”。一笔行书潇洒飘逸,写尽缙云春景:细雨蒙蒙,竹影婆娑,松风低吟,尽在这位福建才子的腕底纸上,功底之深厚,呼之欲出。陈孝威也赋诗《游缙云山》。就这样,三人的诗画作品保存了下来。

吴石写景咏物,即兴抒怀。诗云“旧境重寻”,是因为缙云早已留下吴石造访足迹。

“旧境”既是昔年诗画创作情境,亦是今朝与缙云山水的再度相逢——旧墨未干,新雨又至,山光雨色如昨。何遂与吴石相识于1918年共组“靖闽军”时,即成终生之交。二人多次诗画合作,最宏大的一次,便是在重庆北碚完成。

何遂于1941年在北碚松林坡“擅壑专丘之馆”完成66.4米画卷《长江万里图》,吴石于长卷的川江段、三峡段、武昌段、九江段分别题诗。

其实,缙云一诗中的“旧境”在吴石心中可能还要追溯到更久远些。全面抗战烽火燃起之前,吴石已先行踏访重庆。1934年秋,在日本求学五年的吴石以第一名的优异成绩从日本陆军大学毕业归来。回国后在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参谋本部任职,专门负责对日研究及收集日方情报,同时兼任南京中央陆军大学教官,讲授兵学战术课程。这一时期,吴石在工作和教学之余,潜心学问,先后完成《简释》《克罗则维茨之研究》《兵学辞典粹编》《新战术论》等多部军事著作以及译著《警察学纲要》。其中《兵学辞典粹编》广受赞誉,一版再版,被军界视为“兵学之优良参考”。其著述涵盖军事理论、国防研究、航空学、法学等,丰硕的成果奠定了其军事理论专家的地位,林蔚在《新战术伦》一书序言中盛赞“吴君虞薰,现代兵学界之权威。”

1935年秋天,吴石与同乡萧其昌二人因公入川,二人同毕业于日本陆军大学,彼时都在南京中央陆军大学执教。主政北碚的卢作孚对二人到访高度重视,亲自函请北碚峡防局政治股主任黄子裳,对接待事宜作了细致安排。函谓:“中央陆军大学教官萧其昌、吴石两先生此次因公莅川,亟思到北碚一游,特函介绍。到时请兄接待并导往各事业机关参观。毕后,并请派船送至温泉为盼。”可见,吴石在多年前就游历过北碚,并详细参观了卢作孚所经营的嘉陵江三峡乡村建设试验区,对北温泉等缙云山景致有所游览,想必嘉陵江温塘峡畔享有“巴渝十二景”美誉的“缙岭云霞”与卢氏多年来呕心沥血打造的“花园”北碚一定在二人心中留下了深刻印象。

投身民联:暗夜中的信仰抉择

战时各战区、集团军都在重庆设立了驻渝办事处,如红岩村的第十八军集团军(八路军)驻渝办事处。吴石任职参谋长的第四战区也不例外,其驻重庆办事处除与军委会联系武器弹药、军饷、补给等事务外,还负责接待第四战区来渝人员。1940年以来的五年时间里,在广西履职的吴石每次到重庆,都要在位于城内纯阳洞街的办事处小住一段时间,此处距“民主之家”特园不远,由此接触到了酝酿中的三民主义同志联合会成员。1945年,吴石调回重庆军政部后与该组织接触更多。

三民主义同志联合会简称民联,是中国国民党内一部分爱国民主人士为反对独裁的国民党右派而组成的政治组织。吴石是其中积极且出色的一员。

据民联发起人之一甘祠森回忆,民联座谈会举行地点,多在谭平山金沙岗寓所、陈铭枢曹家巷寓所等地。而吴石当时的办公场在捍卫新村109号特1号隔壁。地利之便,让他得以轻车简从,赴各处参加民主活动。

在抗战的几年里,作为军事专家的吴石,渴望在战场上报效国家,但国民党军中腐败、官场钩心斗角等局面常使他痛心疾首,愤懑不已。吴石投身民联,既是对战局的失望,也是对当局的不满——嫡系屡战屡败仍居要职,自己这位被誉为“日本通”的军事专家却无带兵实权,才华无用武之地。尤其是在蒋介石于日本投降后悍然发动反共反人民内战后,他更是多次悲愤喟叹“国民党不亡是无天理”。目睹国民党腐朽消极、军心涣散,吴石把失望化为行动,在民主阵营里寻找新的报国之路。

抗战胜利后,蒋介石集团所作所为让他心灰意冷,身怀爱国爱民赤子之心的吴石,逐渐向中国共产党靠拢。解放战争后期,他常在上海民联成员吴长芝的掩护下为中国共产党收集情报,通过民联创始人之一的福建同乡吴艺五交给当时中共地下组织负责人吴克坚。

史局藏锋:档案中的隐秘使命

1946年5月,国民政府还都南京,吴石重返阔别9年的金陵。军事机构改组后,新成立的国防部下设史料局,接收原战史编纂委员会业务。6月,吴石受命担任史料局(1947年4月更名为史政局)局长,全面负责国防军事史料、文献之搜集、保管、整理与编纂出版等事宜。这一职务绝非普通的档案管理工作,而是国民党军中核心机密部门,史料局不仅掌握海量历史战况、指挥体系及部队配置资料,更深度参与每场重要战役的计划与评估。这一身份,似乎对吴石的命运有了暗示,恰如暗室之钥,为他日后于虎穴之中萃取核心军情铺就了天然通道,化身为隐蔽战线上最锋利的无形利刃。

史政局接手的战史编纂委员会与重庆渊源深厚。该会1939年3月于江北县柏溪附近张家祠堂成立,1945年迁至重庆办公。虽隶属还都南京的史料局,仍留重庆学田湾113号工作,后移驻大溪别墅2、3两号房。据此,吴石始终与重庆保持着密切联系,并于1947年7月从南京亲赴重庆该会视察,了解业务情形。

抗战胜利后,国民党高层对中日战史编纂极为重视。史料局成立之初,蒋介石专门召见吴石强调此项工作之重要,参谋总长陈诚亦于1946年7月召见战史编纂委员会主任委员方昉,要求“全力搜集史料”,并饬令史料局会同该会赴各行营、战区及军师接收抗战作战文件。这一指令客观上为后来吴石获取核心情报提供了合理掩护。

对于战史收集,吴石不辞辛劳,积极奔波,大声呼吁各方重视,不断以自身的影响力宣传史政制度及史料编撰的意义。重庆作为抗战陪都,战史资料最为全面,是史料搜集的重要来源。吴石以局长名义多次向重庆市政府去函搜集资料。在1946年10月的公函中便明确请求市政府呈送民众、财政、建设、教育等方面的政绩报告及刊物,称“为参政编纂之用”。据档案记载,1947至1948年间,战史编纂委员会收到国民党各机关、集团军送来的阵中日记、作战序列、部队番号等大量机密资料。此外,史政局还专门向重庆社会、学校、厂矿及个人发布征集令,确保资料覆盖的完整性。如为收集张自忠、王礼伯等抗战军人忠烈事迹,吴石就同一事项前后反复向重庆市市长张笃伦、北碚管理局局长卢子英等去文,请求补遗完善。这一工作最终形成《抗战军人忠烈录》,吴石亲自题写书名。

1947年4月,经何遂引荐,吴石与我党建立联系。这位素有“军校状元”之称的军事专家深知,史料局掌控的档案是关乎战争走向的“情报富矿”,若能为人民解放事业所用,必将产生重大影响。自此,他开始以史政局长身份,将机密情报转化为革命助力。从1947年到1949年,他利用职务之便进行军事核心机密的收集和传递,冒着随时暴露牺牲的风险,参与了掩护中共地下工作人员、发展组织骨干、策反国民党上层人士等工作。

1948年秋,国民党政权计划撤退,陈诚指令将史政局500余箱军事机要档案直运台北。吴石以“暂移福州,进则返京易,退则转台便”为由,成功将档案留置福州。1949年他出任福州绥靖公署副主任后,进一步为档案移交创造条件。面对当局加急转运命令,他以“军运紧、调船难”拖延,用百余箱参考资料、军事图书权充绝密档案先行运台掩护,最终将298箱核心档案安全移交解放军。

吴石巧妙将南京的重要档案转移至福州后留给解放军已为大家所熟知。实际上,国民党在撤往台湾前,其中央机构曾先后短暂迁广州、重庆办公,两地也有大批重要档案资料准备迁台。1949年6月20日,吴石在广州燕塘致顾祝同签呈中清晰记录了档案分存闽、穗实况。据档案记载,“本局存闽之重要机密军事珍贵文物计二百余箱,存穗重要战史军事史及一部机密史料编纂稿件等计七十箱,先后奉准迁运台湾保管。”吴石安排存福建档案200余箱、存广州档案70箱先迁运至台,其中存穗档案在此前公开史料中鲜有提及,此次榕、穗两地约300箱档案与目前公开记载的安全移交给大陆的298箱“末次资料”数量吻合,史实与档案相互印证,形成完整闭环。

对于重庆的资料,吴石也早有布局。国民党还都南京时,他以南京房舍分配困难,史料运输尤非易事为由,力主战史编纂委员会暂留重庆。1948年该会奉命打包史料时,曾购置200只木箱准备迁运,却在吴石的暗中拖延下未能启运,最终于重庆解放时被解放军接管,现保存于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

史政局局长一职,提升了吴石深厚的情报能力。1949年,他毅然赴台担任国防部参谋次长,在白色恐怖中延续隐蔽使命,与中共特派员朱枫合作送出《台湾防区军事态势图》等核心情报。1950年因组织破坏被捕后,他承受酷刑却坚贞不屈,用生命践行了革命承诺。

共和国没有忘记吴石将军,中国共产党没有忘记这位风雨同舟的忠诚朋友。1975年12月20日,生命垂危的周恩来总理在弥留之际,曾嘱咐:“我们不要忘记台湾那边帮助过我们的朋友……不要忘记吴石他们……”从名校状元到抗日名将,从诗画缙云到金陵风雨,从青灯修史到腹地传谍,从大陆到宝岛——吴石以文武兼备之躯,将其一生融入国家变迁,融入统一大业,那份“沉默的荣耀”将与山河同在,永留史册。

作者单位:重庆市档案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