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甫笔下的饮中八仙,到底是谁?一文看尽八位酒中豪杰

发布时间:2025-11-12 17:27  浏览量:1

大唐,像一个永远微醺的浪漫主义者。

从高官显贵到街头百姓,从潇洒才子到深闺女子,谁手里没端过一杯酒?

人们把情绪、梦想、遗憾,一股脑儿倒进杯中,一饮而尽......

喝下去的是酒,吐出来的是诗,留下来的,是千年都散不尽的风流与诗意。

在杜甫看来,当时最能喝酒的有八个人,他们嗜酒如命、放浪不羁,是酒中的八仙。

对于这些豪纵之人来说,酒杯里不仅有真性情,还有繁华萧瑟,更有日月沧桑。

其实,他们虽然都在长安呆过,但并非同时都在长安。

但是,杜甫一位高明的画师,挥毫泼墨,用他精湛的画功,将八个人巧妙地放在这幅醉酒图中,让他们在这里颠来倒去。

在这幅画里,首先走来的是贺知章。

知章骑马似乘船,眼花落井水底眠。

贺知章喜欢喝酒,当年在长安街头初遇李白,一见如故,他二话不说,解下腰间象征身份的金龟拿去换了酒,和李白痛饮一场。

喝醉后的贺知章,骑着马走在街头,身子左摇右晃,如同乘船;醉眼迷离,一不留神栽进路边的井里,竟也不挣扎,索性在井底呼呼大睡。老贺豁达豪放的形象跃然纸上。

接着是汝阳王李琎。

汝阳三斗始朝天,道逢麴车口流涎,恨不移封向酒泉。

身为皇亲国戚,地位显赫,却是个不折不扣的酒痴。

他敢于饮酒三斗才上朝拜皇帝,恐怕在几千年的历史中,这样纵情任性的人都不多。

汝阳王真的是嗜酒如命,在路上看到酒车,他竟然会流口水,恨不得要把自己的封地迁到酒泉去。

相传,那里泉水清澈,甘甜如酒,日夜喷涌而出。假如真有这样的好地方,恐怕不仅汝阳王会跑去定居,估计唐朝半数以上的诗人都会乐于在那里把酒言欢,醉卧红尘。

然后是左相李适之。

左相日兴费万钱,饮如长鲸吸百川,衔杯乐圣称避贤。

他于天宝元年为左丞相,因为好酒,常常饮宴宾客,饮酒日费万钱。

在杜甫笔下,他酒量恢弘,如饮百川之水;千金散尽,只图杯中沉醉。

后来,李适之受到李林甫排挤,罢相后,仍旧时常与亲友会饮,酒兴丝毫未减。旷达之人应当如此,得意或者失意,都不会舍弃那份诗酒情怀。

再看崔宗之,俊朗如玉。

宗之潇洒美少年,举觞白眼望青天,皎如玉树临风前。

他是李白的朋友,喝酒时,高举酒杯,用白眼遥望天空,睥睨一切,旁若无人。喝醉后,宛如玉树迎风摇曳,不能自持。

因为心中没有什么贪求,所以他可以纵情天地间,如清风般自由。

接着是苏晋,最矛盾也最真实。

苏晋长斋绣佛前,醉中往往爱逃禅。

他是开元年间的进士,曾为户部和吏部侍郎。

虽然长期参禅斋戒,但是非常好饮,经常醉酒。古佛青灯能让他内心安宁,却无法让他忘却酒杯中的滋味。所以他宁愿用多年的修行来换取那份沉醉。

嗜酒如此,恐怕连佛祖都会原谅他的放纵不羁。面向佛灯,手捧酒杯,未必就是亵渎禅意。自在的人生,本来就不该有太多束缚。

终于,诗仙登场。

李白斗酒诗百篇,长安市上酒家眠。天子呼来不上船,自称臣是酒中仙。

他仍是那样,桀骜不驯,豪放纵逸。杯中的酒,手中的诗,窗前的风,天上的月,将他的形象勾勒得飘飘洒洒。

因为是知己,所以杜甫清楚李白的满腹诗才,也清楚李白的恃才傲物。恐怕只有这样豪纵任情之人,才能做到俯仰天地,笑傲人间。

也只有他,才能在天子召见的时候,不那么毕恭毕敬、诚惶诚恐。是的,他是诗仙,更是酒仙。面对这样的生命,那些摇尾乞怜、蝇营狗苟的人们,该有多惭愧!

随后是张旭,醉后挥毫的“草圣”。

张旭三杯草圣传,脱帽露顶王公前,挥毫落纸如云烟。

酒一入喉便不管是否有王公显贵在场,自顾自地脱下帽子,奋笔疾书,自由挥洒,字迹如云烟般舒卷自如。

他的生活很简单,就是沉沉地醉去,然后在醉意朦胧的时候,笔走龙蛇。在他的世界里,王公贵族都是浮云,没有任何意义。

都说字如其人,只看张旭的草书,就可知其性格有多狂傲不羁了。

最后压轴的,是布衣焦遂。

焦遂五斗方卓然,高谈雄辩惊四筵。

无官无爵,一身粗衣,却酒量惊人。据说,他喝酒五斗后方有醉意,那时候他总会高谈阔论,滔滔不绝,常常语惊四座。他不在乎自己身份低微,只在乎酒醉后的痛快淋漓。在酒的世界里,没有高低贵贱,有的只是忘忧忘愁和尽情尽兴。

梦回唐朝,就会看到,无论是高楼上还是古道边,无论是山水间还是庭院里,总有人举着酒杯,或者沉默不语,或者浅酌低唱。

可以说,那是个无酒不欢的时代。

有了酒,诗人们才能在半醉半醒之间,以诗意之笔,写尽世事如风;有了酒,大唐才是我们熟悉的大唐。

因为酒,那时的诗意迷离,那时的风流缱绻,更多了几分快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