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耒的一首诗,信手拈来,却让人爱不释手

发布时间:2025-11-01 07:58  浏览量:2

四季更迭,风景变换,秋日的郊野色彩斑斓,春天的山水却总裹着一层轻淡的韵致。宋代一位诗人在早春时节泛舟湖面,春风虽然还带着残寒,但已卸了凛厉。

春天里山清水秀,美好的风光从未让人失望。水面上不时漾起细微的波纹,云絮漫卷间,也藏着未散的雪意;岸边草木更似揣着小心思,正在悄悄地攒着嫩芽。

才子心中欢喜,于是便饶有兴致地开始欣赏湖上烟光、远山眉黛,同时又将半生况味、片刻安闲都写进了诗行。下面分享张耒的一首诗,信手拈来,却让人爱不释手。

湖上成绝句呈刘伯声

宋 · 张耒

风荡云容不成雪,柳偷春色放冲寒。

湖边艇子冲烟去,天畔青山隔雨看。

张耒身为苏门四学士之一,一生不断地被裹挟在北宋党争的漩涡中。张耒曾屡遭贬谪,从黄州到颍州,在辗转的宦途里,诗人经常将满腔郁垒寄付山水。

刘伯声,张耒的好友,潜心学问,屡应进士不第。这首诗乃是张耒与对方的酬答之作,虽无激昂词句,却委婉地表达出作者对境遇的淡然、以及对友情的珍视。

前两句就像是早春湖上细腻的速写,春风纵然带着残留的寒意,却不似严冬那般凛冽。当它拂过天边的云团时,那些原本聚着雪意的浮云,竟被风揉得松散。

岸边的柳丝仿佛非常机敏,偷偷地揣着春姑娘的密信,不等寒意完全褪去,便焦急地将生机抖落。嫩黄的柳芽顶着料峭春风,从褐色的枝条里钻出来,一点、两点,渐渐缀成串,从而让微凉的湖景系上了鲜活的风铃。

一个“” 字,堪称神来之笔,暗藏着作者的诗心。张耒一生仕途困顿,却从不与世俗争名逐利,正如这春柳不喧哗、不张扬,只是悄悄地沉浸在春光里,暗示出作者穷则独善其身的心境。

后两句将画面从近岸拉向远方,增添了几分缥缈的诗意。湖上的烟雨不是暮霭的浓墨,而是水汽凝成的薄纱,轻轻地笼在湖面,停泊的小艇都好像浮在一片牛乳里。

不知是友人相唤,还是船夫随性,小艇不紧不慢地破开轻烟,船头犁开的水波,将烟纱搅出细碎的涟漪,小艇便载着这缕烟、几分闲,缓缓向湖心划去,最终成了湖烟里一个模糊的小点,驶向天与水的交界处。

诗人又抬头望向天边,青山静静矗立,却被一层淡淡的雨雾隔开。沾衣欲湿的春雨,把青山的黛色晕得柔和。隔着雨雾看山,山的棱角少了些许锋利,山上的草木也显得朦胧,好似一幅淡淡的水墨画,不远不近,恰到好处。

隔雨看”三字,值得细细体味。张耒被贬离朝堂,如同与功名利禄隔了一层雨雾,这份距离让他得以跳出官场的纷争,以旁观者的淡然赏山看水。没有对仕途的怨怼,只有对眼前景、身边人的珍视。既然前路难行,不如暂借湖光山色,与友人共享片刻的安宁。

整首诗四句皆是写景,却无一句不含情。张耒的诗歌不似黄庭坚诗那般无一字无来处,也不似秦观词缠绵悱恻。作者以白描手法,将春风、白云、细柳、小艇、青山、烟雨等,交织成一幅美丽的图画,同时也把自己的人生境遇、他与友人的深厚情谊,都悄悄地缝进了画面中。

清代纪昀评价张耒诗清真雅正,无雕琢之习。这首诗就像一杯温酒,初尝是湖光的清冽,细品却有人生的回甘。风荡云、柳冲寒,展现出逆境中的坚韧;艇冲烟、山隔雨,表达了他与友人相守的安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