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可能不认识解缙,但你一定知道《永乐大典》

发布时间:2025-11-01 01:04  浏览量:3

提及解缙,可能很多人并不熟悉他,但是,提到《永乐大典》,我想应该没几个人不知道吧。这部旷世巨著正是由三十四岁的解缙主持编纂的。可以说,解缙是一位才智双绝的大学士,同时也是后世公认的明朝三大才子之一。

这样的聪明且渊博的人,你很难想象,他为何会自寻死路,落得个被冻死雪地的下场。

从内阁首辅到阶下囚,解缙用了一生四十七年的时间教后人明白了这三个道理:

一、年少成名不一定是好事

解缙的父母都是文化人,父亲专注于著述与兴办教育,而母亲高妙莹也是通晓文史、音律,擅长书法,解缙的启蒙教育就是由其负责的。

两岁时,解缙就开始识字,并且已经有过目不忘、应口成诵的本领。四岁时就能开口成诗,九岁时有日记万言的本事,被乡大夫称之为神童。十二岁时解缙已经贯穿四书五经传注义理,遍览儒家经典。

十八岁时,解缙参加江西乡试,名列榜首(解元);次年,会试第七,廷试与兄纶、妹夫黄金华同登进士第。年仅十九岁的解缙,凭借超凡的才智,深受朱元璋赏识。朱元璋甚至当面给予他“恩犹父子”的高度评价,让他常伴左右。

因性格过于刚直,加之被人诬告,硬刚朱元璋为李善长平反,只在京城混了三年的解缙,就被朱元璋赶回了家,留了一句“十年后再用”。

朱元璋去世后,解缙因故再次被贬至河州卫。建文年间,他虽被召回,但并未得到重用。这八年(1398-1402)的沉寂,是他政治生涯的第一次重大挫折。

年少成名铸就了他直言不讳、锋芒毕露的性格,但这也让他深刻体会到了这种性格在官场是寸步难行的,特别不能“硬刚”帝王。


二、“投机”终会被反噬

在朱棣如火如荼搞“靖难”时,眼见建文帝不行了,解缙就立刻投奔了朱棣。

朱棣看人很准,他一眼就看出了解缙的才智与博学(明眼人应该都看得出)。朱棣登上帝位后,更是放言“得到解缙,真是上天垂怜于我啊”,每次下了朝还搞私人聚会,单独约见解缙。

后来,朱棣还将自己的理想工程,编一部涵盖古今,包容万象,蕴含一切知识财富的百科全书,全权交给解缙负责。同时,他还集中了全国的精英知识分子,组成了大约三千人的团队,全部由解缙调配。

此时,解缙终于明白,以前的自己为什么得不到重用,就是自己在政治上过于“幼稚”。为什么要硬刚皇帝,为难别人,也为难自己呢。

解缙凭借“靖难”尝到的投机甜头,在争储问题上,他早早地就开始主动站队朱高炽(即明仁宗)。毕竟自己还年轻,以后能上升到什么高度,还得看下一任的皇帝。由于他全力支持太子朱高炽,多次在朱棣面前贬低汉王朱高煦,这让他成为汉王集团的眼中钉。

身为皇子的朱高煦,想要谋害太子有点难,但是搞死一个大臣还是很容易的。于是,他不断构陷解缙,称其“泄禁中语”、“离间父子”,这些指控直击朱棣的痛点——皇权传承的稳定性。

立储本是皇帝独断之权,解缙作为臣子不断就此进言,在朱棣看来,这已超越了臣子的本分,是在干涉皇族内务,图谋私结太子。这是朱棣绝不能容忍的。

这也为解缙冻死雪地埋下了伏笔。


三、不要做你不擅长的事

在学问方面,解缙是擅长的,但是在政治方面,他却不擅长。并且,他还错误的把“投机”当成了政治“天赋”。

这位本该长期埋头做学问的人,在“靖难”中投机尝到了甜头,就天真地认为自己掌握了政治斗争的本质,并义无反顾地投入到了政治漩涡中。

当22877卷,11095册的《永乐大典》修成后,解缙的核心价值已然开始下降。早已对解缙不满的朱棣,马上就要开始收拾这个才华横溢、口无遮拦且与太子关系过密的解缙,在他看来,这是影响皇权稳定的潜在威胁。

朱棣通过处置解缙,向所有朝臣,尤其是太子党发出明确信号:皇权不容侵犯。

“我还在位呢,你们就明目张胆地绕过我搞小团体,简直是在找死!”解缙的下场,是朱棣巩固自身权力、威慑朝堂的必然结果。


解缙在诏狱中被关押了五年,期间档案被销毁,几乎被世人所遗忘。

永乐十三年(即1415年),锦衣卫都指挥使纪纲将囚犯名单呈送朱棣御览,朱棣看到解缙的名字后,只问了一句:“缙犹在耶?”

这句话无异于一道死刑令,纪纲心领神会,回去后将解缙灌醉,拖到积雪中活活冻死,其家产被抄没,妻子儿女流放辽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