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双版纳州“四维发力”推动产改任务落地见效
发布时间:2025-10-31 18:34 浏览量:2
今年以来,西双版纳州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立足职能职责,聚焦产业工人队伍建设中的关键环节,以健全劳动关系协调与权益保障机制、构建高质量技能人才培养体系、畅通产业工人职业发展通道、完善技能导向的激励与保障机制为切入点,深入贯彻深化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改革的意见,推动各项改革任务取得显著成效。
健全劳动关系协调与权益保障机制,助力工人队伍工作安心。
充分发挥州协调劳动关系三方联席会议办公室的牵头抓总作用,建立人社、工信、工会、工商联等部门定期会商与常态化沟通机制,扎实推进新就业形态劳动者权益保障“三指引一指南 ”实施,开展劳动关系形势分析研判,持续加强调解仲裁规范化、专业化建设。同时,大力推进劳动合同网上备案,畅通维权渠道、加大执法力度、强化源头治理,进一步提升劳动保障监察执法效能。2025年,全州已召开三方联席会议3次,处理劳动人事争议案件1030件,按期结案率100%;劳动用工备案企业新增1261户,新签订劳动合同26862人;通过立案、协调等方式为2825名农民工追回劳动报酬4792万余元。
构建高质量技能人才培养体系,助力工人队伍精准服务产业发展。
创新实施“项目制”精准培训,由行业主管部门、乡镇、企业根据实际需求提交“需求清单”,人社部门“定制”培训计划,2025年9月,全州开展无人机植保、茶叶加工、橡胶割胶栽培、讲解服务、养老护理等各类补贴性职业技能培训5364人次,有效提升了产业工人的技能水平。
建立“产业需求清单+人才供给清单+培训项目清单”的精准滴灌机制,在英茂糖业、景兰文旅集团、技佳汽修服务中心等企业设立职业技能培训中心或职业技能培训学校,共同培养符合企业需求的技能人才。
打造“技能+品牌”融合发展新模式,成功培育“勐腊茶人”“勐海烤鸡师傅”“曼召傣族手工造纸匠”等8个特色劳务品牌,直接带动就业超26万人。
推动“技能+非遗品牌”融合,设立13个传统手工技艺技能大师工作室和9个非遗工坊,开展民族技艺传承培训超8000人次,有效驱动地方民族文化增值。
畅通产业工人职业发展通道,助力工人队伍走技能成才之路。
建立以创新能力、质量、实效、贡献为导向的技能人才评价体系,积极贯彻落实高技能人才与专业技术人才职业发展贯通实施方案,落实职业资格、技能等级与相应职称、学历的双向比照认定。
2025年,已有170名专业技术人才通过评价取得职业技能等级证书,预计将有60名高技能人才取得专业技术职称。在景洪职高等3所院校设立职业技能等级认定中心,推行“学历证书+若干职业技能等级证书”制度,2024年末有2756名应届毕业生获取了3427本职业技能等级证书,2025年已有2106名职业院校学生取得职业技能等级证书。
强化青年技能人才引育。为吸引更多青年加入产业工人队伍,通过开展“就业政策进校园”“招聘活动进校园”等活动,深化校企对接,截至2025年9月底,全州开展“就业政策进校园”活动8场,走访企业128户;举办校园专场招聘会7场,提供就业岗位4267个。同时,大力开发高质量见习岗位,组织267名高校毕业生等青年参加就业见习,引导更多大学生走技能成才、技能报国之路。
完善激励保障制度,营造崇尚技能社会氛围。
加强企业工资宏观调控指导,提高产业工人经济收入,自2025年10月1日起,调整全州最低工资标准,景洪市提高至2020元,勐海县、勐腊县提高至1870元。积极引导企业建立健全基于岗位价值、能力素质和业绩贡献的技能人才薪酬分配制度,鼓励企业参照《技能人才薪酬分配指引》完善内部制度。
全面落实省级“兴滇英才支持计划”和州级“雨林英才支持计划”,发挥高技能人才示范引领作用。目前,全州共有首席技师10人、雨林技师20人,建成技能大赛工作室29个。通过举办“雨林英才”职业技能大赛等活动,创新性地为获奖选手录制宣传短视频,并在各类网络招聘会发布,提升技能人才的社会认可度和就业质量,营造尊重技能的浓厚氛围。为入选“雨林英才支持计划”等专项的人才发放“雨林英才服务卡”,按规定享受人才礼遇,并在住房、子女就学等方面提供优惠保障。如教育部门2025年秋季学期,为各类高层次人才子女提供就学服务24人。住建部门共改建人才公寓556套,完成并分配入住454套,有效解决了人才住房问题,营造了尊重人才、崇尚技能的良好社会氛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