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白看到崔颢写的《黄鹤楼》不敢下笔 后赌气仿写一首 竟成千古佳作
发布时间:2025-10-31 17:11 浏览量:2
提起李白,谁不想到“狂”字?他敢让高力士脱靴,敢喊“天生我材必有用”,连写诗都要“笔落惊风雨”,可谁能想到,这位“诗仙”竟也有过“认怂”时刻!
在黄鹤楼看到崔颢的诗,他盯着墙面愣了半晌,最后竟放下笔:“有这诗在,我写啥都是多余!”
图片来源于网络
可更绝的来了,不服输的李白多年后仍憋着一股劲打算“叫板”,没成想写出来的诗,竟和崔颢的作品一起,成了流传千年的“诗坛双子星”。
公元730年前后,正是李白人生的“得意期”。
他在安陆有宅院、有娇妻,日子过得“饮酒谈天下,提笔画江山”,连写“大鹏一日同风起,扶摇直上九万里”都嫌不够狂。这年春天,他约上好友孟浩然同游黄鹤楼——按唐代文人的规矩,到了名胜古迹,总得题诗留名,李白本打着重写一首气势磅礴的诗,震住全场,为日后入朝做官攒点名气。
图片来源于网络
可刚走到题诗墙前,李白的脚步突然顿住了。墙上题着崔颢的《黄鹤楼》:“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他盯着诗句反复读了几遍,原本上扬的嘴角慢慢沉了下来,手里的笔也不知不觉垂到了身侧。
一旁的孟浩然凑过来,顺着李白的目光看去,也跟着愣了神。两人对视一眼,几乎异口同声叹道:“这诗太绝了,怕是要流芳千古!”
侍者在旁边小声搭话:“两位大人还题诗吗?小的这就去拿笔墨。”李白却摇了摇头,语气里带着少见的无奈:“有这诗在,我再写就是班门弄斧,这辈子恐怕都难写出比这更好的了。”
图片来源于网络
侍者也叹了口气:“这是崔颢公子写的,自打这诗题在这儿,好多文人来了要么看一眼就走,要么提笔写了两句又划掉,现在来这儿题诗的人都少了。”李白和孟浩然听完哈哈大笑——原来不止自己被打击,连其他文人都自愧不如。
只是这崔颢,到底是何方神圣,竟能让自己这个“诗仙”甘拜下风?
后来,李白从好友李邕口中,才摸清了崔颢的底细。
说出来你可能不信,这位写出“白云千载空悠悠”的诗人,竟是个被士大夫嫌弃的“浪子”。
图片来源于网络
崔颢出身博陵崔氏,那是唐朝顶流豪门,家族里出过十几个宰相,比李白“疑似皇室血脉”的出身硬气多了。更让人嫉妒的是,他19岁就金榜题名,名声传遍长安城,按说该前途无量。
可偏偏崔颢的诗风有些“不正经”,总爱写女子闺房生活,字里行间带着点轻浮艳俗,比如“十五嫁王昌,盈盈入画堂”,写的是少妇的日常,虽细腻动人,却被正经士大夫看作“靡靡之音”。
而李邕提起崔颢就火大,原来当年李邕慕名请崔颢到家里做客,崔颢兴致勃勃写了首《王家少妇》相赠。没成想李邕刚读到“十五嫁王昌”,就拍了桌子:“小儿无礼!竟敢用这种诗糊弄我!”当场把崔颢赶了出去,两人彻底绝交。
图片来源于网络
就因为这点“不检点”,崔颢哪怕有状元之才,也始终得不到重用,最后默默无闻地离开人世。李白听完唏嘘不已——原来写出传世好诗的人,竟也有着这样的委屈,就像自己空有才华,却因出身商贾不能参加科举,只能靠游历攒名气。
他后来进了宫廷,为杨贵妃写“云想衣裳花想容”;可也遭了贬谪,在庐山写下“飞流直下三千尺”。可无论得意还是失意,崔颢的《黄鹤楼》始终是他心里的一根刺——不是嫉妒,而是遗憾,遗憾自己没能在黄鹤楼留下一首好诗,更遗憾没能和崔颢当面较量一番。
杨玉环 影视形象 图片来源于网络
岁月一晃几十年,李白已到晚年。当他来到金陵凤凰台时,看着台上的风景,突然想起了当年的黄鹤楼。他心里憋着一股劲:崔颢能写黄鹤楼,我就不能写凤凰台吗?于是,他仿照崔颢的诗风,写下了《登金陵凤凰台》:
“凤凰台上凤凰游,凤去台空江自流。吴宫花草埋幽径,晋代衣冠成古丘……”
诗写完了,李白看着纸页,却没了当年的“较劲”心思。他突然想起,崔颢已经去世多年,当年和他同游黄鹤楼的孟浩然,也早已不在人世,连骂过崔颢的李邕,也成了故去之人。
原来这首“叫板诗”,哪里是写给崔颢的?分明是李白写给自己的——他只是借凤凰台的“凤去台空”,感叹时光流逝,人生短暂。
图片来源于网络
当年在黄鹤楼,他羡慕崔颢的才华,如今自己也成了“过来人”,才懂:无论你是豪门才子,还是狂放诗仙,在时光面前都一样渺小;唯有文字,能超越身份,跨越生死,把才华留在人间。
有人说,李白写《登金陵凤凰台》,是“输了面子赢了里子”;也有人说,他不该模仿崔颢,丢了自己的风格。
可在我看来,李白最动人的,不是他的狂傲,而是他的“认怂”——他敢承认别人比自己强,敢为一首好诗停下笔,更敢在多年后,用一首诗致敬这份才华。
图片来源于网络
就像崔颢,哪怕被士大夫嫌弃,可一首《黄鹤楼》也能让“诗仙”折服;李白哪怕狂放一生,也愿意为对手的才华驻足。这就是文学最可爱的地方:没有身份高低,没有输赢对错,只要你的文字能打动人心,就能被记住,被尊重。
图片来源于网络
如今,黄鹤楼和凤凰台依旧矗立,崔颢和李白的诗,还在被人传颂。每当有人读到“白云千载空悠悠”,再读到“凤去台空江自流”,总会想起那段故事——两个才华横溢的诗人,隔着时光的距离,用文字完成了一场跨越千年的对话。
注:本文内容根据《旧唐书》《新唐书》及李白、崔颢相关诗作史料整理,聚焦“李白与崔颢的诗坛佳话”,客观探讨古代文人的才华与境遇,不涉及敏感导向。若对内容解读存在差异,欢迎基于史料理性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