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邦彦的代表作《瑞龙吟》,到底写了些什么?精巧华美、字字讲究
发布时间:2025-10-31 16:25 浏览量:2
公元1097年春,正是宋朝的绍圣四年,北宋词坛巨匠周邦彦结束了外放生涯重返汴京。
这位因党争被贬庐州十余年的才子,漫步在熟悉的街巷中,梅花零落、桃花初绽的早春景象,与曾经的记忆形成鲜明的对照。
重游旧地,重访旧友,追忆往日的生活,当年歌舞升平的坊陌如今寂静无人,唯有燕子依旧归巢。
在这物是人非的感伤中,他挥笔写下一首独特结构的三叠长调词《瑞龙吟》,如同一幅精心绘制的工笔画,将个人际遇与时代悲欢熔铸成一体,每一笔都仿佛蕴含着深沉的情感与精妙的艺术构思。
《瑞龙吟》是周邦彦最具代表性的词作之一,不仅是周邦彦个人艺术成熟的之作,更是整个宋代慢词的代表之一。其构思之精巧,感情之曲折缠绵,在艺术上之独具匠心,唯有仔细品读,方才能见其妙处。
原词如下:
瑞龙吟·大石春景
周邦彦
【章台路。还见褪粉梅梢,试花桃树。愔愔坊陌人家,定巢燕子,归来旧处。
黯凝伫。因念个人痴小,乍窥门户。侵晨浅约宫黄,障风映袖,盈盈笑语。
前度刘郎重到,访邻寻里,同时歌舞。唯有旧家秋娘,声价如故。吟笺赋笔,犹记燕台句。知谁伴、名园露饮,东城闲步?事与孤鸿去。探春尽是,伤离意绪。官柳低金缕。归骑晚,纤纤池塘飞雨。断肠院落,一帘风絮。】
小注:愔愔(yīn):幽深静谧的样子。
下面,我就来逐句分析一下周邦彦的这首长调。
“章台路,还见褪粉梅梢,试花桃树。”以写景起,梅花谢了,桃花开了,这是再寻常不过的事情了,但是周邦彦却不这么简单处理,他构建了一个时空交错的场景。
章台路本是汉代长安的烟花之地,此处暗指汴京的街市。
用"还见"二字,巧妙地传达了物是人非的感慨。道路依旧,春景如旧,而人事已非。
"褪粉梅梢"以拟人手法描写梅花凋零,暗含青春易逝的悲凉;"试花桃树"则用"试"字捕捉到桃花初绽的娇怯,与后文所述少女形象形成巧妙呼应。梅花、桃花交相出现,生动而又不着痕迹。
特别值得注意的是,周邦彦在此运用了倒装句式,将"梅梢褪粉"改为"褪粉梅梢",将"桃树试花"写成"试花桃树",这种语言上的“小把戏”不仅增强了词的音乐性,更凸显了物我交融的艺术效果。
杜甫有一个名句,"香稻啄余鹦鹉粒,碧梧栖老凤凰枝",也是用的这种倒装手法,而成千古佳句。
接着"愔愔坊陌人家,定巢燕子,归来旧处。"这三句,由远及近,由静到动,完成了场景的建构。
“愔愔”表现了冷清之意,向我们暗示了物是人非的现状,堪称神来之笔。我们可以想象,曾经笙歌不断的烟花巷陌,如今却如此寂静,这种对比本身就充满了张力。
而"定巢燕子"的意象尤为精妙,燕子尚且知道归巢,而词人却漂泊无依,这种物与人的对比,深化了孤独飘零的主题。
上片作者虽写故地重游,但是却只写景,不写人,只用暗示,不用明说,有些沉郁,为下文的抒情做出了铺垫。
"黯凝伫,因念个人痴小,乍窥门户。"以"黯凝伫"三字领起,从对外在景物的描写转向内心情感的抒发,略显滞重,而思念之情,却也表现了出来。
词人那种怔怔站立、陷入沉思的状态,与柳永"伫倚危楼风细细"的意境多少有点相通,但更多了一份沉重的沧桑感。
"个人痴小"的称呼饱含怜爱,"乍窥门户"的动作栩栩如生。
我们可以想象这样一个场景:一个美丽的少女,正带着几分羞怯从门缝中窥探外面的世界。这个细节的捕捉,很细腻。
值得一提的是,"窥门户"在宋代语境中,往往暗示着歌妓招揽客人的特定姿态。
"侵晨浅约宫黄,障风映袖,盈盈笑语。"这三句写女子之美。"浅约宫黄"写女子晨妆,用"浅约"而不用"浓抹",体现出宋代审美从唐代浓艳向淡雅的转变;"障风映袖"指少女举起衣袖遮挡,这个动作极具画面感。
我们仿佛可以看到衣袖在风中飘动,映衬着少女盈盈的面容。
试比较晚唐温庭筠"水精帘里颇黎枕,暖香惹梦鸳鸯锦"的浓艳,便见词之清丽。
"前度刘郎重到,访邻寻里,同时歌舞。"下片开篇连用两个典故。
"前度刘郎"本指东汉刘晨天台遇仙的传说,这里暗喻自己与歌妓的恋爱,并且化用了刘禹锡的“种桃道士归何处,前度刘郎今又来”的诗句,以刘郎自喻,又和前文中的桃树等意象暗合,这也是一种巧妙的修辞笔法。这种用典方式,展现出周邦彦博学而又善于创新的艺术个性。
"唯有旧家秋娘,声价如故。"秋娘是唐代著名歌妓的代称,此处用来指代当年的歌坛翘楚,可见与此人相好的那位,当年也是位声色俱佳的红人。
"吟笺赋笔,犹记燕台句。"化用李商隐与柳枝的故事,将简单的男女之情升华为知音相惜的高雅境界。
据说当时洛阳有一位女子叫做柳枝,有一次柳枝听到别人吟唱李商隐的《燕台》诗,惊为绝世,后知道是李商隐所作,可巧第二天两人就相遇了,言谈甚欢,最终引出了一段神魂离合的传奇故事。
燕台典故的运用极其精妙,既暗示二人因文学结缘的往事,又暗含如同李商隐与柳枝般有缘无分的遗憾。周邦彦通过这个典故,将自己的情感经历纳入文人雅事的传统之中,赋予其更深的内涵。
"知谁伴、名园露饮,东城闲步?"名园露饮,东城闲步,这些看似平常的休闲活动,因为有了知心人的陪伴而变得珍贵。如今物是人非,这些往事只能加深现实的凄凉。
"事与孤鸿去。"正如杜牧的“恨如春草多,事与孤鸿去”诗句,从回忆回到现实,却了无痕迹,展现出周邦彦驾驭情感节奏的高超能力。此处化用杜牧诗句,将绵长的思念与遗憾,寄托于孤鸿远去的意象之中。
结尾"探春尽是,伤离意绪。官柳低金缕。归骑晚,纤纤池塘飞雨。断肠院落,一帘风絮。"数句,以景结情,余韵悠长。
"官柳低金缕"的"低"字,既写柳枝低垂的自然形态,又暗示心情的低落;"纤纤池塘飞雨"的"纤纤"二字,与中片"盈盈笑语"形成呼应,使全词在结构上浑然一体;最后"一帘风絮"的意象,将无形的离愁物化为可见的飞絮,与贺铸"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有异曲同工之妙,但更为含蓄。
词人写官柳、写池塘、写院落、写飞雨、写风絮,其实说白了,只有“断肠”两个字而已,但是如此写来,却将离愁别恨推向了高潮,让人感觉韵味无穷。
《瑞龙吟》的艺术价值,首先,体现在其精密的结构上。全词三片各有侧重:上片写景,中片写人,下片抒情,形成完美的起承转合。
其次,在语言艺术上,周邦彦巧用典故,使个人情感体验与历史文化传统相融合,拓展了词的意境深度。
还有,就是在音乐性上,充分展现了周邦彦作为音乐好手和词人的专业素养,平仄协调,韵脚讲究,读来琅琅上口。
最后,周邦彦将景物、情感、典故完美融合,达到了一种"羚羊挂角,无迹可求"的艺术高度。这种艺术追求,直接影响了后来姜夔、吴文英等词人,开创了宋代词坛的"格律派"传统。
《瑞龙吟》有一种深沉的沧桑感和对美好往事的执着追忆,使它超越了单纯的艳词。细细品味之下,那种对逝去美好的怀念,对人生无常的感慨,以及面对命运时的无奈,令人伤感不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