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曾经的姊妹省,在历史中昙花一现的“江东省”
发布时间:2025-10-31 16:02 浏览量:3
北宋统一后的太宗至道三年正式确立了15路作为全国的一级监察区,这15路分别为:京东路、京西路(中原核心区),河北路、河东路(北方边防要地),陕西路(西北军事前沿),淮南路、江南路(长江流域经济区) ,两浙路、福建路(东南财赋重地) ,荆湖南路、荆湖北路(长江中游),广南东路、广南西路(岭南地区)以及西川路、峡西路(巴蜀地区)。
到北宋中期时又作出三次调整,第一次在咸平四年(公元1001年),拆分西川路,设益州路(成都府路)和利州路;拆分峡西路,设梓州路(潼川府路)和夔州路。第二次在天禧四年(公元1020年),拆分江南路,设江南西路和江南东路。第三次则在熙宁五年(公元1072年),拆河北路为河北东路、河北西路,意在强化黄河防线;拆京东路为 京东东路、京东西路,意在分权管理富庶地带;又拆淮南路为淮南东路、淮南西路,意在控制江淮漕运。
而江南东路就诞生于天禧四年的第二次拆分中,她由原“江南路”而来,与“江南西路”并列,首府设于江宁府,即今天的江苏南京。
江南东路的管辖范围包括今江苏省长江以南的西南部(南京、镇江等)、安徽省东南部(芜湖、宣城、黄山等)及江西省东北部(九江、上饶部分);下辖1府(江宁府)、7州(宣州、徽州、池州、饶州等)、2军(南康军、广德军),共68县。
江东路地处长江中下游沿岸,水网密布,是北宋经济文化最发达的区域之一,这里人口密集,粮食产量与科举及第人数常年位列全国前三,是与两浙路、淮南东路齐名的“先进文明路”。
到南宋时期,虽然国家整体的版图缩小了,但江南东路依然存在,首府仍为建康府(今南京),因为南宋前线已南移,所以江南东路由之前的大后方变成了长江防线的军事枢纽,在此设有“淮西总领所”掌管江淮军需财政;所辖区域基本未变,还是1府(建康府)、7州(宣州、徽州、池州、饶州、信州、太平州、江州)、2军(南康军、广德军),下辖县则整合至43个。
江南东路的首府建康作为“行宫留守司”驻地(1138年设),是南宋抵御金军南下的战略支点,统辖太平、宣、徽、广德等州军;长江水道与鄱阳湖构成天然屏障,沿江设永平监(铸钱)、广宁监(军械)保障后勤。
经济方面,江南东路依然是长江中下游平原及鄱阳湖流域的大粮仓,水稻产量居全国前列,徽州、饶州等地盛产茶叶、纸张,徽州“白苎布”、宣州纻布都是当时的贡品;池州造纸、饶州铸钱(永平监)支撑其财政收入;但因其地处前线,承担额外“月桩钱”“经总制钱”等军费摊派,地方财政压力比较大。
元朝建立后推行行省制,至元十四年(公元1277年)全面废除宋代的路级行政单位,江南东路被划入新成立的江浙行省,成为行省下的次级辖区;元代行省覆盖范围极大,江浙行省合并了原宋代江南东路、两浙东路、两浙西路及福建路,江南东路作为独立行政实体自此消失;而原江南东路首府江宁府(今南京市)也被降为集庆路,政治地位下降,失去了区域核心功能。江南东路原辖的饶州、信州等地在元代被划入江西行省,而徽州、宣城等皖南地区则归属江浙行省,其地理完整性被彻底瓦解。
明代延续元制,南直隶(后改江南省)进一步整合苏皖地区,但再未恢复“江东”这一行政区名,“江东”逐渐退化为文化地理概念(如明清文人笔下的“江东才子”),而其曾经的姊妹省“江西”则因行政延续性强得以被保留到了今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