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结局最惨的10位皇后——因“艳诗”殒命的悲情皇后萧观音
发布时间:2025-10-30 19:38 浏览量:3
辽道宗懿德皇后萧观音
萧观音(1040年-1075年),辽代著名女诗人、音乐家,辽道宗耶律洪基的第一任皇后,史称“懿德皇后”。
她出身契丹贵族萧氏望族,兼具倾城之貌与旷世才情,却因宫廷权力斗争被诬陷致死,一生集荣光、才情与悲剧于一身,是辽代历史上极具传奇色彩的女性人物。
一、名门贵女:从世家闺秀到母仪天下
萧观音出身契丹萧氏核心家族——她的父亲是辽兴宗时期的名将萧惠(官至北院枢密使,封齐王),母亲耶律槊古是辽兴宗的姐姐,即秦国长公主。
萧氏作为契丹“后族”,世代与耶律氏皇室联姻,而萧观音凭借显赫的家世、出众的容貌与过人的才情,自幼便被视为萧氏诸女中的佼佼者。
史书记载萧观音“姿容端丽,为萧氏诸女冠”,且天赋异禀:自幼能诵《论语》《孝经》等儒家典籍,旁及诸子百家;精通音律,尤擅琵琶与筝,能自谱词曲;书法造诣深厚,楷书、行书皆具风骨,时人赞其“笔力遒劲,不让男儿”。
这样的素养,在崇尚武力的契丹贵族中极为罕见,也让她成为皇室联姻的不二人选。
重熙二十二年(1053年),14岁的萧观音被时为燕赵国王的耶律洪基纳为王妃。
两人初遇时,耶律洪基便被她的才情与美貌吸引,夫妻感情甚笃。重熙二十四年(1055年),辽兴宗驾崩,耶律洪基即位为辽道宗,次年(清宁元年)册立萧观音为皇后,尊号“懿德皇后”。
婚后次年,萧观音生下皇子耶律浚,随后又诞下撒葛只、纠里、特里三位公主。耶律浚自幼聪慧,被立为太子,萧观音的皇后之位因“母凭子贵”愈发稳固,此时的她,既是备受宠爱的皇后,也是辽国上下公认的“天下母”。
二、才情传世:辽代文学史上的“女中才子”
萧观音是辽代文学的代表人物,也是中国女性文学史上不可或缺的存在。
她的作品虽仅传世15首(诗4首、词10首、赋1篇),却以题材多元、意境深远、文笔精湛,被后世誉为“契丹第一女诗人”。
1. 豪放之作:彰显皇家气度
萧观音的诗歌中,最具代表性的豪放之作是《伏虎林应制》。
清宁二年(1056年),辽道宗率群臣前往秋山(契丹皇室秋季狩猎之地)打猎,萧观音随行。道宗命她以“伏虎”为题作诗,萧观音挥笔而就:“威风万里压南邦,东去能翻鸭绿江。灵怪大千俱破胆,那教猛虎不投降。”
诗句气势磅礴,既赞美了契丹铁骑的神威,又契合狩猎场景,道宗读后盛赞“皇后可谓女中才子”,这首诗也成为辽代豪放诗的经典之作。
另一首《君臣同志华夷同风应制》同样彰显其格局:“虞廷开盛轨,王会合奇琛。
到处承天意,皆同捧日心。文章通蠡谷,声教薄鸡林。大宇看交泰,应知无古今。”
诗中融合儒家“华夷一家”的思想,主张君臣同心、天下一统,辞藻典雅,立意高远,丝毫不见女性文人的纤弱,反而尽显皇家皇后的气度与视野。
2. 婉约之词:倾诉幽怀怅惘
随着时间推移,辽道宗逐渐沉迷狩猎与酒色,荒废朝政,且性格愈发刚愎自用。萧观音忧心国事,多次以“秋猎劳民伤财,且易引发意外”为由谏阻道宗,希望他专注朝政。
此举触怒了道宗——他本就厌烦朝臣说教,更不愿被皇后束缚,于是逐渐疏远萧观音,不再留宿中宫。
失宠后的萧观音,将满腔幽怨寄托于诗词与音律之中,创作了流传千古的《回心院》词十首。
这组词以“盼君回心”为核心,通过描绘整理宫殿、焚香、插花、铺床等日常场景,抒发对帝王恩宠的渴望与孤独寂寞的心境,辞藻清丽,情致缠绵,字字泣血。
例如其中一首:“扫深殿,闭久金铺暗。游丝络网尘作堆,积岁青苔厚阶面。扫深殿,待君宴。”
另一首:“剔银灯,须知一样明。偏是君来生彩晕,对妾故作青荧荧。剔银灯,待君行。”
为让《回心院》更具感染力,萧观音还亲自谱曲,并用琵琶弹奏。乐曲旋律凄婉动人,流传于宫中,成为辽代音乐的经典之作。
后世学者对《回心院》评价极高,清代词学家徐釚赞其“怨而不怒,深得词家含蓄之意”,吴梅则称“词意并茂,有宋人所不及者”,认为其艺术水准远超同期宋代女词人的作品。
此外,萧观音还著有《怀古》诗与《绝命词》(临终所作),前者借古讽今,后者悲怆决绝,皆为传世佳作。她的作品将契丹民族的豪放与汉文化的婉约融为一体,为辽代文学注入了独特的女性视角与人文情怀。
三、宫廷构陷:“十香词”冤案与悲剧落幕
萧观音的失宠与太子耶律浚的日渐成熟,触动了朝中奸臣的利益——以宰相耶律乙辛为首的保守派,忌惮太子即位后会整顿朝政、清除异己,于是将萧观音视为眼中钉,策划了一场惊天冤案。
耶律乙辛的谋士张孝杰(汉人宰相,被辽道宗赐姓耶律)深知萧观音善诗词、通音律,便心生毒计:暗中命人模仿萧观音的文风,创作了一组艳俗的《十香词》(描写女性身体十种香气,辞藻轻佻),随后买通萧观音身边的宫女单登,让她谎称此词是南朝(北宋)皇后所作,恳请萧观音为其书写一遍,以“正其墨迹”。
萧观音不知是计,又素来喜爱书法,便挥毫写下《十香词》,还在末尾附上自己所作的《怀古》诗一首:“宫中只数赵家妆,败雨残云误汉王。惟有知情一片月,曾窥飞燕入昭阳。” 这一写,恰好落入耶律乙辛的圈套——他立即上奏辽道宗,诬陷萧观音与宫廷乐师赵唯一私通,证据便是《十香词》(称是萧观音写给赵唯一的情诗)与《怀古》诗(曲解“赵唯一”三字暗藏其中,“惟有知情一片月”暗指两人私情被月光见证)。
辽道宗本就因萧观音的劝谏心怀不满,又被耶律乙辛的谗言蒙蔽,盛怒之下不辨真伪,下令将赵唯一抓捕严刑拷打。赵唯一不堪酷刑,被迫屈打成招。萧观音百口莫辩,试图向道宗上书自辩,写下《绝命词》倾诉冤情,却未能打动道宗。太康元年(1075年)十一月,辽道宗下令赐萧观音自尽,年仅36岁。
萧观音临死前,请求面见道宗最后一面,被拒绝后,她沐浴更衣,焚香跪拜祖先,随后含泪写下《绝命词》,自缢而亡。道宗余怒未消,下令将她的尸体扒光衣服,用苇席包裹,埋于上京(今内蒙古巴林左旗)城外的荒野,不准入葬皇家陵寝。太子耶律浚也因受此案牵连,被耶律乙辛诬陷谋反,废为庶人,次年被杀害。
四、沉冤昭雪:历史公正与后世回响
萧观音死后,耶律乙辛独揽朝政,辽国政治日益腐败。太康七年(1081年),辽道宗逐渐察觉耶律乙辛的阴谋,下令将其罢官流放,后诛杀其党羽。寿昌七年(1101年),辽道宗驾崩,皇孙耶律延禧即位(即天祚帝),他是太子耶律浚的儿子,萧观音的孙子。
天祚帝即位后,立即为祖母萧观音平反昭雪,追谥“宣懿皇后”,将其遗骨迁葬于辽道宗的庆陵,与道宗合葬。同时,下令诛杀耶律乙辛、张孝杰的子孙,抄没其家产,为萧观音洗刷了所有冤屈。
萧观音的悲剧,本质是辽代后期宫廷权力斗争的牺牲品——耶律乙辛集团为夺权,利用道宗的猜忌与萧观音的才情设下陷阱,最终导致一代贤后与储君惨死。而她的文学成就,却并未因冤案被埋没:其作品被收录于《辽史》《全辽文》等典籍中,成为研究辽代文化、契丹与汉文化融合的重要史料。
作为契丹女性文人的代表,萧观音的诗词既保留了北方民族的豪放之气,又吸收了汉文化的婉约之韵,打破了“契丹无文人”的偏见。她的《回心院》不仅是辽代词坛的巅峰之作,更成为中国古典文学中“怨词”的经典范本,被后世文人反复吟咏、化用。而她的悲剧人生,也让她成为历史上“才高招忌”“红颜薄命”的典型,千百年来令人唏嘘不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