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东坡为什么被后来的文人仰望:能说会做

发布时间:2025-10-30 18:18  浏览量:3

在中国历史的星空中,文人才子如银河沙数,但苏轼苏东坡,却独享着一份跨越千年的、近乎一致的仰望。我们仰望李白,是仰望他的不羁与浪漫,如仰望一座遥不可及的雪山;我们敬重杜甫,是敬重他的沉郁与慈悲,如面对一片深不见底的大海。但我们仰望苏东坡,却像是在仰望一轮清澈明亮、可亲可感的明月——他不仅有天才的文采,更有一种将才华落于实地、将苦难化为盛宴的惊人能力。究其根本,苏东坡的独特性,在于他真正做到了中国文人传统中最为稀缺的品质:能说,更会做。

一、文人之弊:理想与现实的断裂

在苏东坡的映照下,许多传统文人的形象显得有些苍白。他们的生命状态,常常陷入一种理想与现实严重割裂的困境。

屈原式的悲壮牢骚:屈子行吟泽畔,“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其志可嘉,其情可悯。但最终,他选择以决绝的自沉完成对污浊世界的抗议。这是一种崇高的悲剧,却也将文人“不得志则无法苟活”的脆弱性暴露无遗。他的行动,止于忠君爱国之思,却未能找到在现实中开辟新路的可能。

李白式的瑰丽空想:“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气势磅礴,但他一生的抱负大多寄托于“终南捷径”的幻想和对权贵的干谒。他的行动是“人生得意须尽欢”,是“且放白鹿青崖间”,是一种个人主义的逍遥与逃避,而非在具体事务中建立功业。他的“做”,更多是纵情山水、仗剑天涯的率性,而非解决现实问题的构建。

杜甫式的深沉无力:“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其心至仁,其诗堪称“诗史”。但当他自己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时,除了哀叹“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的悲悯,却显得无能为力。他的伟大在于记录和控诉,而非改变和建设。

这些文人无疑是伟大的,他们的文字构成了中华民族的精神脊梁。但他们的一个共同点在于:当政治理想破灭、现实处境艰难时,其“行动”往往转向内心世界,或悲愤,或空幻,或沉痛,与现实世界解决问题的“做事”能力之间,存在一条深深的鸿沟。他们多是“说”的巨人,但在“做”的层面,常常是无奈的弱者。

二、苏东坡之“做”:在泥土与烟火中扎根

苏东坡的传奇,恰恰在于他填平了这道鸿沟。他的“做”,不是高高在上的指点江山,而是真正弯下腰,在泥土和烟火中为自己和他人开辟生路。

1. 为自己而做:在绝境中开出生路

被贬黄州,是苏东坡人生的重大挫折。从名满天下的京官沦为戴罪的团练副使,生活无着,前途渺茫。一般的文人或许就此一蹶不振,沉溺于酒和牢骚之中。但苏东坡做了什么?

躬耕东坡:他真正成了一名农夫,在城东的坡地上开荒种田,自此自号“东坡居士”。这不是文人雅士的田园想象,而是“垦辟之劳,筋力殆尽”的实干。他亲自体验了农事的艰辛,也收获了劳作的踏实。这让他从云端落回大地,文字从此有了泥土的厚重与芬芳。

研究烹饪:生活拮据,买不起好肉,他就买便宜的猪肉,慢火慢炖,研究出了流传千古的“东坡肉”。他不仅自己创造美食,还将做法写进《猪肉颂》,与人分享。“人间有味是清欢”,这“味”是从真实的劳动和创造中品出来的。

苏东坡发明的东坡肘子

在惠州,他“日啖荔枝三百颗”;在儋州,这当时的蛮荒之地,他办学堂、介学风,甚至自己制墨,几乎引发火灾。他走到哪里,就把生活创造到哪里。这种强大的生存和创造能力,让他在任何绝境中都能活出诗意,让苦难开花。他的“做”,首先是对自己生命的全然负责。

2. 为百姓而做:为官一任,造福一方

苏东坡的“做”,绝非独善其身。为官一方时,他是一位极其务实能干、政绩斐然的地方官。他的诗词才华,与他的实干能力相得益彰。

疏浚西湖:在杭州任上,他动员民工疏浚西湖,用挖出的淤泥葑草,筑成了千古美景“苏堤”。这不仅是留下了“水光潋滟晴方好”的诗句,更是解决了城市供水、农业灌溉的实际问题。

在颍州,他同样兴修水利,为百姓解除水患之苦。

抗击瘟疫:他创办了中国最早的公立医院“安乐坊”,在瘟疫流行时救治了无数百姓。

这些是实实在在的政绩,是“能吏”的体现。他的文章和政见,有具体的事功作为支撑,而非空中楼阁。他的“说”(诗词文章)之所以有千钧之力,正是因为背后有“做”(实干政绩)作为基石。

西湖苏堤为苏东坡主持所修

三、何以仰望:知行合一的“人间佛”

正是这种“能说会做”、知行合一的特质,使得苏东坡超越了单纯的文人身份,成为了一个完整的、大写的人,从而被后世文人无限仰望。

他解决了文人的根本困境:即如何将高远的精神世界与琐碎甚至残酷的现实生活统一起来。他不做非此即彼的选择,而是在两者之间架起了一座桥梁。他用行动证明,真正的强大不是在顺境中挥洒才华,而是在逆境中依然能保持创造的激情和行动的能力。

他让文学真正接了“地气”:他的诗词,题材无所不包,有“大江东去”的豪迈,也有“牛衣古柳卖黄瓜”的乡野气息;有“明月几时有”的哲思,也有“富者不肯吃,贫者不解煮”的生活幽默。这种广阔和鲜活,正源于他深入生活的“做”。

苏东坡的伟大在于他的平凡

他提供了一种可望可及的生命范本:李白是仙,杜甫是圣,都太高太远。而苏东坡,是一个有血有肉、会饿肚子、会种地、会做饭、会犯错的可爱凡人。他让我们相信,即使人生充满坎坷,我们依然可以凭借自己的双手和智慧,活出生命的宽度和温度。

后来的文人,从心底里敬仰他,因为在他们困于书斋、怀才不遇、只能借酒浇愁或发发牢骚时,抬头望见历史星空中的苏东坡,就像望见了一轮明月。这轮明月告诉他们:一个真正的文人,不仅可以“说”出最美的文字,更可以“做”出踏实的人生。

然而,这种仰望本身,也透着一丝悲凉。因为像苏东坡这样“能说会做”的完整人格,在千年文脉中,实在是凤毛麟角。所以,他始终是那轮孤悬天际的明月,清辉洒遍人间,滋养着无数心灵,却鲜有人能真正抵达他的境界。这或许正是苏东坡永恒的魅力和我们永远需要他的原因——他活出了生命本应有的、既理想又坚实的模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