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何西江月最懂人心?司马光的纠结,朱敦儒的通透,都在28字里

发布时间:2025-10-30 19:58  浏览量:3

谢谢大家支持

欢迎大家来评论区中讨论分享

下面我们来欣赏今天的内容

一阕西江月,半世人间味

每个爱读词的人心里,大约都藏着几阙能随时念起的《西江月》吧。它没有《念奴娇》的豪情万丈,也少了《雨霖铃》的凄切缠绵,却总以浅白如话的字句,悄悄装下人生里的相逢与别离、豁达与怅惘。这一次,且随司马光、朱敦儒、张孝祥与蔡京的笔墨,去品品这同一个词牌里,藏着的千般滋味。

先读司马光的《西江月·宝髻松松挽就》:

西江月·宝髻松松挽就

——司马光

宝髻松松挽就,铅华淡淡妆成。青烟翠雾罩轻盈,飞絮游丝无定。

相见争如不见,有情何似无情。笙歌散后酒初醒,深院月斜人静。

初读这首词,总被开篇的画面轻轻拉住。"宝髻松松挽就,铅华淡淡妆成",没有浓墨重彩的雕琢,只是随意挽起的发髻、略施薄粉的容颜,偏生有种"清水出芙蓉"的灵动。"青烟翠雾罩轻盈"一句,更是把女子的身姿写活了,像被薄雾轻笼的花枝,又像风中飘拂的轻纱。可紧接着的"飞絮游丝无定",却悄悄埋下了怅惘的伏笔——这般轻盈美好的身影,竟如飞絮游丝般,难以捉摸,无法挽留。上阕全是写景写人,下阕却陡然一转,直抵人心最软处。"相见争如不见,有情何似无情",这两句几乎是把相逢后的失落,揉碎了说出来。世间最无奈的相遇,大抵就是这样:不见时满心牵挂,相见了却只剩茫然,反倒不如不见时,还能留着一份念想;有情时患得患失,反倒不如无情般,能免去诸多烦恼。这种看似矛盾的感慨,藏着的是深到骨子里的无奈——不是真的想"不见",不是真的要"无情",而是深知这份情谊终究无果,只能用这样的方式,给自己留一点体面,也给对方少一点牵绊。结尾的"笙歌散后酒初醒,深院月斜人静",把这份怅惘推到了极致。喧闹的笙歌已然落幕,醉酒的混沌渐渐消散,只剩下斜挂在天上的月亮,和寂静得能听见自己心跳的深院。刚才相见的画面还在眼前,身边的人却早已离去,热闹与冷清的对比,更衬得人心头空落落的。谁能想到,向来以史学家严谨著称的司马光,会在这首词里流露如此细腻的儿女情长?没有宏大的叙事,只有个人情感的细微波动,反倒让这首词更显真实动人。读至此,你是否也被这种心境触动?那些短暂的交集,那些求而不得的情愫,那些曲终人散后的空寂,原来千百年前的人,早已和我们有着一样的心事。

再看朱敦儒的《西江月·世事短如春梦》,风味又不同了:

西江月·世事短如春梦

——朱敦儒

世事短如春梦,人情薄似秋云。不须计较苦劳心,万事原来有命。

幸遇三杯酒好,况逢一朵花新。片时欢笑且相亲,明日阴晴未定。

如果说司马光的《西江月》是儿女情长的怅惘,那朱敦儒这首,便是历经世事后的豁达。开篇两句"世事短如春梦,人情薄似秋云",一上来就戳破了人生的真相。人生在世,世事变幻无常,像春天的梦境般短暂,转瞬即逝;人与人之间的情谊,也像秋天的云朵般轻薄,难以捉摸。这样的句子,初读难免让人觉得有些消极,可细细品来,却藏着一种看透世事的清醒。"不须计较苦劳心,万事原来有命",这并非消极的"宿命论",而是一种与自己和解的智慧。既然世事无常、人情淡薄,又何必为了那些得不到的、留不住的,苦苦计较、劳心费神呢?很多事情,早已命中注定,与其强求,不如坦然接受。这种看似"躺平"的心态,实则是经历过风雨后的通透——见过了世间的险恶,尝过了人情的冷暖,才明白与其和生活硬碰硬,不如学着顺势而为。下阕笔锋一转,从对世事的感慨落到眼前的欢愉。"幸遇三杯酒好,况逢一朵花新",没有什么惊天动地的大事,只是一杯好酒,一朵初开的小花,却足以让人感到慰藉。生活本就平淡,能遇到这样小小的美好,已然是幸事。"片时欢笑且相亲,明日阴晴未定",更是把这种豁达推向了极致。既然明天的事情无法预料,不如珍惜当下的片刻欢愉,与眼前的美好相亲相近。管它明天是晴是雨,先享受好此刻的快乐,才是对生活最好的态度。朱敦儒的一生,历经靖康之变,从风流才子变成流落江南的难民,正是这样的人生经历,让他对人生有了这般深刻的感悟。这首词没有华丽的辞藻,全是通俗易懂的大白话,却字字珠玑,道尽了人生的真谛。读这首词时,仿佛能看到一位历经沧桑的老者,在庭院里饮酒赏花,慢悠悠地诉说着对生活的理解。或许,这就是人生最好的状态——看透生活的本质后,依然能热爱眼前的每一寸时光。在繁杂的日常里,这样的"片刻欢愉",你是否也觉得最是难得?

张孝祥的《西江月·阻风山峰下》,又写出了另一种截然不同的心境:

西江月·阻风山峰下

——张孝祥

满载一船秋色,平铺十里湖光。波神留我看斜阳,放起鳞鳞细浪。

明日风回更好,今宵露宿何妨。水晶宫里奏霓裳,准拟岳阳楼上。

这首词的开篇,便充满了开阔的意境。"满载一船秋色,平铺十里湖光",秋日的美景被诗人装了满满一船,湖面平静如镜,十里湖光尽收眼底。这样的画面,读来让人心情也跟着开阔起来。可"阻风山峰下"的题目提醒我们,诗人此刻正遭遇逆风,被困在途中。奇怪的是,词中没有丝毫焦躁与抱怨,反倒有一种随遇而安的从容。"波神留我看斜阳,放起鳞鳞细浪",这一句写得极为巧妙。诗人不把逆风受阻看作不幸,反倒调侃说是水神想要留他欣赏夕阳,特意掀起鱼鳞般的细浪。这种乐观的心态,瞬间将困境化为了诗意。在常人看来,被困途中是件烦心事,可在张孝祥眼里,却成了欣赏美景的契机,这份豁达与从容,实在难得。下阕的"明日风回更好,今宵露宿何妨",更是将这种乐观发挥到了极致。诗人坚信明天风向就会转变,旅途会更加顺利,所以即便今晚要在野外露宿,又有什么关系呢?这种对未来的期许,让眼前的困境也变得微不足道。结尾的"水晶宫里奏霓裳,准拟岳阳楼上",则充满了浪漫的想象。诗人仿佛听到了水神在水晶宫里演奏《霓裳羽衣曲》,满心期待着明天能顺利抵达岳阳楼,欣赏那里的美景。张孝祥是南宋著名的爱国词人,他的词大多豪放激昂,而这首词却以轻松明快的笔触,写出了旅途中的意外之喜。或许,正是因为他心怀家国天下,有着远大的志向,所以面对这样的小困境,才会如此从容不迫。读这首词时,仿佛能感受到诗人面对风雨时的那份淡定与洒脱,也让人明白,人生路上难免会遇到阻碍,重要的是要有一颗乐观的心,学会在困境中寻找美好,对未来满怀期许。当你遇到不顺时,能像张孝祥这样,换个角度看待眼前的困境吗?

最后,来读蔡京的《西江月·八十一年往事》,滋味又全然不同:

西江月·八十一年往事

——蔡京

八十一年往事,四千里外无家。如今流落向天涯,梦到瑶池阙下。

玉殿五回命相,彤庭几度宣麻。止因贪此恋荣华,便有如今事也。

与前几首词相比,蔡京这首词里,没有儿女情长的怅惘,没有看透世事的豁达,也没有面对困境的从容,只有无尽的悔恨与悲叹。开篇两句"八十一年往事,四千里外无家",便奠定了全词悲凉的基调。八十一年的人生岁月,回首望去,只剩满心的感慨;如今流落他乡,四千里之外,早已没有了家的踪迹。这样的句子,读来让人唏嘘不已。"如今流落向天涯,梦到瑶池阙下",写出了诗人此刻的处境与心境。他漂泊在天涯海角,无依无靠,只能在梦里回到曾经的皇宫大殿。那里有他曾经的荣耀与辉煌,可醒来后,却只剩眼前的凄凉与落魄。这种梦境与现实的对比,更衬得他的处境悲惨。下阕的"玉殿五回命相,彤庭几度宣麻",追忆了他曾经的风光无限。在皇宫的玉殿里,他曾五次被任命为宰相,在朝廷之上,多次接受皇帝的诏令。这样的荣耀,是多少人梦寐以求的。可紧接着的"止因贪此恋荣华,便有如今事也",却道出了他落魄的根源——正是因为贪恋这份荣华富贵,不肯放手,才落得如今这般下场。这一句,没有丝毫的掩饰,直白地写出了自己的悔恨,可再多的悔恨,也无法改变眼前的事实。蔡京在历史上是著名的奸臣,他权倾朝野,贪赃枉法,最终被流放,客死他乡。这首词是他在流放途中所作,也是他一生的写照。或许,直到生命的尽头,他才真正明白,那些所谓的荣华富贵,不过是过眼云烟,为了这些虚幻的东西,付出了如此惨重的代价,实在是得不偿失。读这首词时,难免会让人感慨万千,它像一面镜子,照出了人性的贪婪,也警示着世人,切莫被荣华富贵所迷惑,否则终将自食恶果。读罢这四首《西江月》,仿佛走过了四种截然不同的人生。司马光的词,藏着儿女情长的细腻与无奈;朱敦儒的词,透着历经世事后的通透与豁达;张孝祥的词,显出面对困境时的从容与乐观;而蔡京的词,则满是贪念过后的悔恨与悲叹。同一个《西江月》,篇幅不长,句式固定,却能让不同的词人,写出不同的心境与人生。这或许就是古典诗词的魅力所在——它能用最凝练的字句,装下最丰富的情感与最复杂的人生。无论是欢喜还是悲伤,是豁达还是悔恨,都能在诗词里找到共鸣。或许,这也是我们爱读诗词的原因。在这些千百年前的笔墨里,我们能看到自己的影子,能找到情感的寄托,能领悟人生的道理。当我们感到迷茫时,读一读朱敦儒的"不须计较苦劳心,万事原来有命",或许能多一份坦然;当我们遇到困境时,品一品张孝祥的"明日风回更好,今宵露宿何妨",或许能多一份乐观;当我们被欲望裹挟时,看一看蔡京的"止因贪此恋荣华,便有如今事也",或许能多一份清醒。一阕西江月,承载的不仅是历代词人的才情与感悟,更是我们每个人心中的那份柔软与向往。愿我们都能在诗词的世界里,找到属于自己的那份心境,在人生的路上,多一份通透,少一份迷茫,多一份从容,少一份焦躁。毕竟,千百年的时光流转,那些藏在词里的人生滋味,从来都与我们息息相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