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瓶梅:为什么西门庆的院子里,一定要种满石榴?

发布时间:2025-10-30 19:56  浏览量:3

石榴,得先知道它的来头。

在伊朗、阿富汗那片,古时候叫安石国。

汉武帝张骞出使西域,带回了这“安石榴”的种子!

起先只长在长安城皇帝老子的御花园——上林苑,还有骊山那温泉宫里,专供皇亲国戚们赏玩,是地地道道的“仙果”。

后来,它才慢慢走下神坛,飞入了寻常百姓家。

晋朝的大才子潘岳专门写了篇《安石榴赋》,夸它是天下之奇树,九州之名果, 这千子如一的盛况,简直成了家族人丁兴旺、子孙满堂的绝妙象征。

北齐时候还有个有趣的故事,安德王娶媳妇,老丈母娘给皇帝献上两个大石榴,别人都懵了,不懂啥意思。

结果才子魏收一语道破天机:石榴房中多子,王新婚,妃母欲王子孙众多!

皇帝一听,龙颜大悦。

打这儿起,石榴这多子多福的标签算是牢牢贴上了,成了婚嫁、祈福场合的常客。

在诗人眼里,它就成了美人儿的化身。

唐代诗人施肩吾就写:深色胭脂碎剪红,巧能攒合是天公。莫言无物堪相比,妖艳西施春驿中。

直接用石榴花来比喻绝色佳人西施。

到了宋代,人们觉得它红得富贵,籽粒像珍珠玛瑙,又给它添了“金玉满堂”的好彩头。

作者在西门府这座“欲望之城”里,种满了石榴,写得那叫一个细致入微、铺天盖地,绝不是闲笔。

为什么呢?

西门庆发了横财,第一件事就是大兴土木,盖他那座天上少有,人间无双的超级大花园。

这花园有多大?

五丈高,周围二十板,里头假山真水,翠竹苍松,分门别类,四季都有景看。

在作者浓墨重彩描绘的四时不谢之花,八节长春之景里,石榴赫然在列,和牡丹、芍药、海棠、蔷薇这些名花异卉平起平坐,叫做“向日葵榴”。

在那么个讲究排场的时代,象征着“多子多福”、“金玉满堂”的石榴树,栽在西门大官人的私家园林里,那不就是最耀眼的“富贵广告牌”吗?

它无声地宣告着主人的财富和地位。

不仅西门庆家,书里写到同样位高权重的周守备府,也有“书院花亭,里面同样少不了石榴的点缀, 甚至端午节摆宴,还要“盆栽绿柳,瓶插红榴”。

就连孟玉楼的前夫杨宗保家,一个普通商人门户,门口也要摆上“榴树盆景”充门面。

石榴,成了当时富豪阶层标榜身份、追求生活品味的“标配”。

石榴在书里,是西门庆和他那一众妻妾奢靡生活的背景板。

夏日午后,西门庆摇着芭蕉扇,踱步到花园的聚景堂,享受着绿树阴浓夏日长,楼台倒影入池塘的闲适。

这时,一阵风送来花香,作者引诗点睛:别院深沉夏草青,石榴开遍透帘明。

这“透帘明”三个字太妙了!

想象一下,火红的石榴花在浓绿的枝叶间怒放,那鲜艳夺目的红色,仿佛穿透了帘栊,映照在寻欢作乐者的眼中、心上。

它烘托出的,是一种慵懒、热烈又带着几分颓废的享乐氛围。

一场雷雨过后,西门庆和妻妾们饮酒作乐,作者笔锋一转,描绘的是江河淮海添新水,翠竹红榴洗濯清的景象。

被雨水洗过的石榴花,更加娇艳欲滴,如同西门府这些被财富和欲望滋养的女人,在短暂的“清新”后,将陷入更深的泥潭。

其实反讽 这才是作者在书中不厌其烦描写石榴的深意所在!

第二十七回,一场雨过后,潘金莲看到太湖石畔被雨水洗过的石榴花开得正艳,一时兴起,折下一枝簪在云鬓边,还戏谑地说:我老娘戴个三日不吃饭——眼前花。

这场景看似风雅,娇艳的榴花配着妖娆的美人。

但细想,潘金莲是毒杀亲夫武大郎的凶手,是西门庆家宅不宁的重要推手。

她簪上这象征纯洁(被雨洗过)和吉祥(石榴花)的花朵,本身就是一种极大的亵渎。

她口中的“眼前花”,更像是对自己空虚、放荡人生的某种无意识嘲讽。

第八十二回,潘金莲一大早起来,竟跑到大厅院子的墙根下,在石榴花树下解手,“溺的涮涮响”。

这一幕被住在东厢房的陈经济透过窗眼看了个正着。

石榴,这千百年来被视为神圣的、象征着繁衍和家族兴旺的吉祥之物,竟成了潘金莲随意便溺的场所!

这个细节极其粗鄙,却又极具震撼力。

它撕下了所有温情脉脉的面纱,将西门府这个号称富贵吉祥之地的肮脏、堕落和毫无廉耻暴露无遗。

它强烈地预示着潘金莲最终的结局,既不吉,亦不祥。

作者用这种极端的方式告诉读者,在西门庆的世界里,一切美好的传统象征(如石榴代表的家族理想)都被欲望的浊流玷污和摧毁了。

图片来自网络侵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