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仲淹开创的“家族信托”为什么能存续901年?
发布时间:2025-10-30 13:46 浏览量:3
why 《义田记》记录的是范仲淹设置义田,用义田的收益赡养、帮扶族人的故事。这篇文章被收录在《古文观止》(辑录者吴楚材、吴调侯)。《古文观止》有评语认为:常见世之贵显者,徒自肥而已,视亲族不异路人。如公之义,不独难以望之晚近,即求之千古以上,亦不可多得。作是记者,非特以之高公之义,亦以望后世之相感而效公也。大致意思是贵显的人,往往只管自己,对族人关照不够。作者写这篇文章,不只是让世人了解范仲淹的高义,也是希望后世有人效仿。
when 本文作者钱公辅是宋仁宗皇祐元年(1049)进士,和范仲淹同时代。
who 钱公辅(1021-1072年)字君倚,常州武进人。一生经历在皇帝身边工作、降级使用、官复原职、被罢免等一系列官场变动。《宋史》有一段记录可以看到钱公辅的作风:尝至中书白事,富弼谓曰:“上求治如饥渴,正赖君辈同心以济。”公辅曰:“朝廷所为是,天下谁敢不同!所为非,公辅欲同之,不可得已”。大致可以看到钱公辅的价值观:如果朝廷说的是对的,天下会认同。如果不对,我也不会认同。
how 清代金圣叹在《天下才子必读书》中评价:最有法度之文,宋人中难得。
典型故事
存在了901年的“家族信托”
范仲淹61岁(1049年)时用俸银买入千亩田地,创立义庄,用来接济族人90人,并且制定了《义庄规矩》。后历经南宋、元、明、清、民国,经历了很多外部、内部变化,到了清宣统时,范氏义庄的土地扩大到5300亩的规模。到1950年土地改革,这种“家族信托”一共存在了901年。
这项事业还包括了办学、住宅保障等。在有的朝代,如康熙、雍正、乾隆三朝,对义庄还有优惠政策。
由于范氏义庄在南宋后成为榜样,各地大族纷纷购置田地效仿,影响深远。
◉根据苏州市文物保护管理所刊发的《范氏义庄的创办、发展及影响》整理
范仲淹自述设置“义田”的原因
“吾吴中宗族甚众,于吾固有亲疏。然吾宗视之,则均是子孙,固无亲疏也。吾安得不恤其饥寒哉?且自祖宗来,积德百余年,而始发于吾,得至大官。若独飨富贵而不恤宗族,异日何以见祖宗地下?今亦何颜以入家庙乎?”
大意是:我在吴中(今有江苏省苏州市吴中区)宗族很多,有很亲的,也有不怎么亲的。但从祖宗上来论,都是子孙,所以没有什么亲疏的区别。他们生活有困难,我怎么能不抚恤呢?而且从祖宗以来,积德百余年,到了我这开始发达,当上了大官。如果我独享富贵,不抚恤宗族,有朝一日如何见地下的祖宗,怎么有脸面进家庙?
◉《五朝名臣言行录》,朱熹
典型Q&A
问:为什么义田能存在这么多时间,“基业长青”的办法是什么?
答:《古文雅正》(蔡世远,清)有一段话可以作为一种思考的角度。“文正公仁孝之心从本源发出,直贯至千百年,故义田历久规模不废。若稍有近名徇外之心,则不久而争且废矣。叙论明畅。可化鄙薄为宽敦”。大意是说,范仲淹的仁孝之心很纯粹,所以义田能发展很长时间。如果稍微有一点名利心,不久就会有争论,废掉。
《义田记》2025重制版
《义田记》2025重制版文件以海外遗存的《范文正公集》版本为基础重制,版本文件由日本内阁文库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