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春:从书生到抗清英雄,一家十七口同日赴死,血染青史!

发布时间:2025-10-30 11:15  浏览量:3

一片孤城万仞山,书生投笔泪痕干。

世人皆知袁崇焕,谁记张春血未寒?

1629年,大明王朝风雨飘摇。

山海关外,一个45岁的绍兴师爷突然砸了砚台,撕了长衫,对着苍天怒吼:“读书三十年,竟不如一把刀!” 这个疯了一般的书生,就是张春。当年那个在江浙文人圈里小有名气的才子,如今竟要提着脑袋去和满洲铁骑拼命。所有人都觉得他疯了——一个连鸡都没杀过的文人,要去战场送死?

一、读书人的“叛逆”:我不要当亡国奴!

万历年间,张春在绍兴府当个小文书。每天对着公文咬文嚼字,闲暇时和文人墨客吟诗作对,日子本该这么平静地过下去。但当他听说辽东百姓被后金铁蹄蹂躏的惨状时,这个温吞半生的文人突然拍了桌子:“国都要亡了,还写什么诗!”

他跑到兵部衙门自荐,说要上前线当参谋。官员们笑得前仰后合:“张先生,您这身子骨,怕是连铠甲都撑不起来吧?”可他们很快笑不出来了——这个书生居然真拉起一支乡勇,用兵法书现学现卖,带着民兵在浙江沿海剿匪,屡建奇功!更让人吃惊的是,张春到了辽东后,居然发明了“火铳三轮射法”——让火枪兵分三排轮番射击,专门克制骑兵冲锋。皇太极的八旗兵第一次尝到苦头,惊呼:“南蛮子里什么时候出了这么个怪物?”

二、大凌河之殇:血战到底的文人

1631年的大凌河之战,是张春人生最惨烈的一仗。皇太极亲率五万大军围城,明军主帅吓得要投降。就在千钧一发之际,张春抽出宝剑架在自己脖子上:“今日谁言降,我先斩他,再自刎殉国!”

他带着残兵死守孤城,城墙塌了就用尸体垒,箭射完了就拆房梁当滚木。最危急时,这个文人竟亲自抡起大刀砍翻三个登城的后金兵!可惜历史没有奇迹。弹尽粮绝后,张春被俘。皇太极亲自劝降:“先生大才,若愿归顺,必封侯拜相!”张春哈哈大笑:“我读书人最重气节,宁可站着死,绝不跪着生!”

三、囚笼中的硬骨头:你关得住我的人,关不住我的心

被囚的八年里,皇太极使尽手段——先派降将孔有德天天陪着喝酒谈心,张春直接把酒泼在地上:“不与贰臣共饮!”又送来满族美女伺候起居,他闭目诵经:“心中只有圣贤书!”最绝的是,皇太极把他关在沈阳故宫旁,让他天天看着后金如何强盛。

张春却在囚室里写下《不二歌》:“肉身可囚,气节不二!”连看押他的满洲老兵都偷偷抹泪:“这南蛮子,比咱们的巴图鲁还硬气!”

四、血色黄昏:一家十七口的最后早餐

1639年那个寒冷的清晨,张春突然整理衣冠,对狱卒说:“告诉你们大汗,我要见他。”皇太极大喜过望,以为终于要劝降成功。谁知张春站在大殿上,突然掏出暗藏的剪刀(天知道他怎么藏了八年),猛地刺向咽喉!遇救未死后,他绝食七日。临死前,他给关内捎去绝笔信:“春无能,未能保全辽东,唯有一死报国。吾妻吾子,勿做降臣家眷!”

消息传到江南,他的妻子王氏二话不说,带着十六个族人走进祠堂。祭拜祖先之后,全家十七口集体自尽,无一人投降。那天,绍兴城的百姓都看见,张府升起十七道白练,像十七朵傲雪寒梅。

沈阳北塔旁的荒坟前,至今还有游人撒下的花瓣。当地人说,每到清明,总能看到无名氏献上的“**江南春茶**”——那是绍兴老家的味道。倘若张春知道三百年后,有人还在传颂他全家的壮举,这个倔强的书生,会不会在九泉之下微微一笑?

读者朋友们,在评论区留下您的看法:如果您生活在那个年代,会做出和张春一样的选择吗?

关注@秋雨韵史话,明天我们讲述另一个被遗忘的悲壮英雄——阎应元,江阴八十一日的守护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