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脉如药香

发布时间:2025-10-30 09:55  浏览量:3

图片来自网上

文脉如药香

胡军

总在某个刹那,觉得中国文字是有药性的。

譬如读《滕王阁序》,看王勃挥毫写下“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这哪里仅是风景?分明是一帖调和阴阳的方子。那“落霞”的暖与“孤鹜”的孤,相生相克;“秋水”的寒与“长天”的旷,互为表里。仿佛一位深谙医理的诗人,正以笔墨为针,为天地行了一次熨帖的针灸。

于是明白,真正的才子,心中都有一座药圃。

转身溯向《诗经》的源头,先民的歌谣里,草木皆着灵性。那“参差荇菜,左右流之”,是淑女的身影,又何尝不是一株莕菜在流水中的清癯药影?它甘冷利水的天性,仿佛在诉说:最温柔的思念,能解最焦灼的渴。还有“采采芣苡”的车前草,“薄言采之”的卷耳,它们从诗行里青翠地长出来,根须却深深扎进《本草经》的土壤。原来,先人早将身体的调和与情感的咏叹,酿成了同一瓮酒。

由此想来,东坡先生贬谪途中,笑对“瘴疠之地”,必是懂得“茯苓”安魂、“枸杞”明目的真谛。他将苦旅过成了采药之旅,于是,苦涩的根茎也能煎出甘醇的茶汤。他的豁达,本就是一味通气散郁的良药。

原来,我们的文明从未将文采与医道分开。那吟诗的手,亦可切脉;那观云的心,亦能辨药。文学是疏解情志的方,医理是安抚肉身的文。它们同源共流,都源于古人对生命本身最深沉的爱与悲悯。

此刻,若您于闲暇时展卷,不妨细嗅——那字里行间萦绕的,是千年不散的草木清芬,亦是文心化成的缕缕药香,正悄然沁入我们的血脉与神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