顺境读东坡,醍醐灌顶;逆境读东坡,茅塞顿开

发布时间:2025-10-30 08:26  浏览量:3

作者:李莹,总裁读书会小书僮

来源:总裁读书会(ID:winnerbook_club),摘编自《苏东坡传》,林语堂著,张振玉 译

深夜翻书,总爱在书页间夹一片枯黄银杏叶。那是前年深秋在眉山三苏祠外拾得的,叶脉里浸着千年文脉的余韵。

东坡先生像一盏穿越千年的灯。顺境时,他照见我们内心的浮躁,提醒“高处不胜寒”;逆境时,他温暖我们寒夜的孤寂,低语“竹杖芒鞋轻胜马”。他的文字不是刻板说教,而是带着烟火气的真知——像邻家老翁递来的热茶,像雨夜屋檐下共撑的油纸伞。

读史使人明智,可比起遥远的帝王将相,苏轼更像陪在身边的老朋友。顺境读他,是听过来人的清醒劝诫;逆境读他,是借先行者的勇气取暖。读懂苏轼,便是读懂人生最好的活法。

顺境时的清醒剂:莫让春风得意迷了眼

人在顺境时,最容易犯的错,是把运气当本事,把平台当能力。就像春风里的花,开得热闹了,便忘了根还扎在土里。而苏轼的顺境时光,恰恰是一面镜子,照见了“风光背后该有的清醒”。

他的人生起点,足够让无数人羡慕。21岁随父进京赶考,主考官欧阳修看了他的文章,误以为是自己弟子所作,怕落人口实,才故意将本该得第一的他评为第二——就这“屈居第二”的成绩,已经让他名动京城。仁宗皇帝读完他和弟弟苏辙的策论,更是高兴地对皇后说:“朕为子孙得两宰相矣!”

少年成名,仕途坦荡,换作旁人,早该恃才傲物、志得意满。可苏轼偏不。他在《和子由蚕市》里写“蜀人衣食常苦艰,蜀人游乐不知还”,哪怕自己前途光明,也没忘了家乡百姓的生计;初任凤翔府签判时,同僚觉得他是“京城来的才子”,劝他少管杂事,他却一头扎进民间,帮百姓修水利、平赋税,甚至亲自去田间地头查看收成。有人笑他“自降身段”,他却在诗里回应:“胡不归去来,滞留愧渊明。盐事星火急,谁能恤农耕”就类似当今流行用语“当官不为民做主,不如回家卖红薯”——他始终记得,自己的“风光”,从来不是用来炫耀的资本,而是做事的底气。

后来他调任杭州知州,那是真正的“顺境巅峰”。杭州是当时的富庶之地,风景如画,政务清闲,多少官员到这里只为“镀金”,可苏轼偏要“自讨苦吃”。他发现西湖因常年淤积,早已失去了灌溉功能,百姓用水困难。于是力排众议,上书朝廷请求疏浚西湖。没钱,他就自己带头捐俸;没人,他就亲自监工,甚至和民工一起扛沙袋。历时两年,西湖重现碧波,他还在湖中筑了一道长堤,既方便行人,又能分隔水域——这就是如今杭州人仍在感念的“苏堤”。

修完苏堤,有人劝他立块碑,把功劳刻上去,留名千古。苏轼却笑着拒绝了:“我来杭州,不是为了让后人记得我,是为了让西湖的水,能一直浇着百姓的田。”直到多年后,他被贬黄州,还在信里问杭州的朋友:“苏堤上的柳树,该发芽了吧?”

北宋元丰二年(1079年),苏轼在杭州通判任上写下了《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那日西湖骤雨初歇,他挥毫写下“卷地风来忽吹散,望湖楼下水如天”。此时的苏轼,正是仕途春风得意时。39岁便官至三品,掌管杭州这样的富庶之地,又恰逢新帝登基推行新政,可谓“天时地利人和”俱占。

读到这里,忽然就想起一些企业家。创业初期顺风顺水,拿到融资后立刻换了豪车豪宅“飘”了——最终只能破产收场,此时后悔为时已晚。其实顺境里的“飘”,本质上是对“自我”的误判。我们总以为是自己足够优秀,才走得这么顺,却忘了时代的红利、他人的帮扶、甚至偶然的机遇,都是顺境的一部分。而苏轼的清醒,就在于他从不让风光遮眼睛——他知道,真正能让人站得稳的,从来不是虚名浮利,而是实实在在的做事、坦坦荡荡的做人

就像他在《饮湖上初晴后雨》里写的“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真正的顺境,不是一路坦途,而是在风光里依然能守住初心,在得意时依然能保持谦卑。这样的清醒,比任何成功都更珍贵。

逆境读东坡:把一地鸡毛,扎成鸡毛掸子

如果说苏轼的顺境是一面镜子,那他的逆境就是一把火——烧掉了所有的虚浮,却炼出了最坚韧的灵魂。

乌台诗案,是他人生的第一个大坎。因为诗里的几句“牢骚话”,被人诬陷谋反,从湖州知州一路押解到京城,关在御史台的大牢里。那130天,是他离死亡最近的日子。狱卒每天送饭时,都会故意把碗重重地放在地上,让他心惊胆战;亲友不敢探望,甚至连家书都不敢寄。他在给弟弟苏辙的绝笔诗里写“与君世世为兄弟,更结来生未了因”,体现了苏轼对兄弟情谊的珍视与生死相托的赤诚情怀。可就是这样的绝境,他也没垮。出狱后,他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一个有职无权的闲官,住的地方是破旧的驿站,连吃饭都成问题。可他没有自怨自艾,反而开始“接地气”的生活:

他在东坡上开垦了一块荒地,种上稻子和蔬菜,每天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刚开始不会种地,秧苗死了一大半,他就向当地的农夫请教,慢慢摸索出了经验。到了收获的季节,他捧着自己种的大米和蔬菜,高兴地写下“泥芹有宿根,一寸嗟独在;雪芽何时动,春鸠行可脍”——把普通的蔬菜,写成了人间至味。

他还发明了“东坡肉”。当时黄州的猪肉很便宜,没人愿意吃,他就买来,用慢火炖烂,加上酱油和酒,没想到味道极佳。他还特意写了《猪肉颂》:“黄州好猪肉,价贱如泥土。贵者不肯吃,贫者不解煮。慢着火,少着水,火候足时它自美。”把苦日子过出了烟火气。

有人问他:“你被贬到这么偏远的地方,不觉得苦吗?”他笑着说:“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在他看来,人生的风雨再大,只要有一根竹杖、一双草鞋,就能走下去。

后来他又被贬到惠州,那是当时的“蛮荒之地”,气候湿热,疾病横行。朋友写信劝他“自求多福”,他却在信里回复:“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他不是没尝过苦,而是把苦当成了生活的调味剂——荔枝的甜,能盖过贬谪的苦;当地百姓的热情,能温暖他乡的冷。他还在惠州修了桥,建了医院,让当地人看病、出行都方便了不少。

最惨的是被贬儋州(今海南),那时的儋州,是真正的“天涯海角”,连文字都没普及,他却在这里办起了学堂,教人读书写字。他还跟学生说:“我本海南民,寄生西蜀州。忽然跨海去,譬如事远游。”把自己当成了海南人,毫无怨言。他在《减字木兰花・己卯儋耳春词》中写道:“春牛春杖,无限春风来海上。便丐春工,染得桃红似肉红。”在极端逆境中,他依然能从当地的民俗中找到生活的乐趣。

从“乌台诗案”的生死劫难到“东坡居士”的旷达重生,苏轼用了5年时间完成了从政治失意者到文化巨匠的涅槃。那些在黄州写下的文字,不仅是对个人命运的超脱,更是对生命本质的深刻诠释——在风雨如晦的逆境中,唯有内心的通透方能铸就真正的豁达。这种历经劫难后的通透,让千年后的我们依然能在“一蓑烟雨任平生”的诗句中,触摸到一个智者最温暖的灵魂。

不是他感受不到痛苦,而是他不愿意被痛苦困住。人生不如意事十之八九,有人把“不如意”当成了人生的全部,有人却把“不如意”当成了生活的插曲——就像苏轼,把被贬的日子当成了“远游”,把贫瘠的土地种成了“东坡”,把一地鸡毛,扎成了鸡毛掸子。

这种智慧,不是“躺平”,也不是“摆烂”,而是在认清生活的真相后,依然热爱生活。

读东坡,读的是我们自己的人生

有人说,苏轼是中国文人里最“可爱”的一个。他不像李白那样“狂”,也不像杜甫那样“沉”,他就像我们身边的普通人——会得意,会失意,会开心,会难过,可他总能在平凡的日子里,找到属于自己的快乐

顺境时读他,我们看到的是“不骄不躁”的清醒。我们每个人都有过“春风得意”的时刻:考试考了第一,升职加了薪,创业赚了钱……这时候很容易“飘”,觉得自己无所不能。可苏轼告诉我们,顺境只是人生的一段路,不是终点。如果因为一时的风光,就忘了自己是谁,忘了该做什么,那么顺境很快就会变成逆境。就像他在杭州修苏堤,不是为了“留名”,而是为了“做事”——真正的成功,从来不是你拥有了多少,而是你付出了多少,留下了多少。

逆境时读他,我们看到的是“不卑不亢”的勇气。生活里总有一些“措手不及”:失业了,失恋了,生病了,投资失败了……这时候很容易“垮”,觉得自己一无是处,甚至想放弃。

可苏轼告诉我们,逆境只是人生的一场雨,不是人生的全部。哪怕淋了雨,哪怕摔了跤,只要能站起来,就能继续走下去。就像他在黄州种东坡,不是为了“诉苦”,而是为了“生活”——真正的坚强,从来不是你没有眼泪,而是你含着眼泪,依然能笑着把饭吃好,把觉睡好,把日子过好。

其实我们读苏轼,读的不是他的生平,而是我们自己的人生。我们在他的诗里,看到了自己的得意与失意;在他的故事里,找到了自己的迷茫与坚定。他就像一个“人生导师”,不说话,却用自己的一生,告诉我们该如何面对顺境,如何面对逆境。

苏轼的智慧,其实就是“平常心”。顺境时,不贪慕虚荣,保持平常心;逆境时,不抱怨命运,保持平常心。有了这份平常心,我们就能在风光里不迷失,在苦难里不沉沦,不管遇到什么事,都能笑着说一句:“没什么大不了的,日子总要过下去。”

启示录:如何活出东坡式的通透

有人说,中国历史上,能称得上“全才”的人不多,苏轼算一个。他是诗人,是词人,是散文家,是书法家,是画家,还是美食家、水利专家……可我觉得,他最了不起的,不是他的才华,而是他的“心态”——他从不告诉我们应该怎样生活,而是用他的一生告诉我们:无论顺境还是逆境,都可以活得通透、坦然、充满诗意。

顺境时,他是“人间清醒”,提醒我们别让风光遮住了脚下的路;逆境时,他是“治愈良药”,告诉我们别让苦难困住了心里的光。他的诗,不是用来背诵的,是用来在我们迷茫的时候,给我们一点方向;他的故事,不是用来欣赏的,是用来在我们难过的时候,给我们一点勇气。

如果你现在正春风得意,不妨读一读苏轼。读他在杭州修苏堤的踏实,读他在京城不骄不躁的清醒,你会明白,真正的成功,从来不是一时的风光,而是长久的坚持;如果你现在正身处逆境,也不妨读一读苏轼。读他在黄州种东坡的乐观,读他在儋州办学堂的坚韧,你会发现,真正的苦难,从来不是人生的终点,而是成长的起点。

当我们合上书卷,望向窗外的月光,或许会忽然明白:所谓“醍醐灌顶”与“茅塞顿开”,从来不是某个瞬间的顿悟,而是在读东坡的过程中,慢慢学会的、与自己和解、与生活和解的智慧。这种智慧,会让我们在顺境中保持清醒,在逆境中保持希望,最终活出属于自己的“也无风雨也无晴”的通透人生。

人生没有永远的顺境,也没有永远的逆境,只要心里有光,就能把日子过成自己想要的样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