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何朱棣临终前高呼夏元吉?明朝若是没有这个人,就不会有两大盛世
发布时间:2025-10-29 18:40 浏览量:3
还至榆木川,帝不豫,顾左右曰:“夏原吉爱我。”——《明史·夏原吉传》
在公元1424年,永乐帝朱棣为驱逐鞑靼之患,率领雄壮的大军挥师北上。鞑靼的首领阿鲁台早已洞察了这一情报,使得朱棣的大军扑了个空。
朱棣心怀不甘遂下令持续追击,然终未能捕捉到对方踪迹。
朱棣空手而归心中怒火中烧,病倒于榆木川。弥留之际,他声嘶力竭地呼唤了一个名字——夏原吉……
贫苦生活
夏原吉诞生于公元1366年,恰逢明太祖朱元璋挥毫泼墨,发布檄文誓师讨伐张士诚之际。
彼时的朱元璋尚未登基称帝,亦未创立大明王朝,而全国各地的人民仍旧挣扎在困苦与艰辛之中。
夏原吉的祖父曾在元朝身居要职,正是这一身份使得夏家在元朝衰败之后,饱受当地居民的排挤,不得不另寻他处安家。
夏原吉的祖父名为夏希政,昔日曾执掌元朝湖广行省都事的要职,彼时夏氏家族亦定居于湖广之地。
随着元朝的衰败,夏家一族遭到了湖广地区居民的驱逐,迫不得已他们不得不迁徙至江西。
在搬迁途中,他们不幸遭遇了众多流离失所的灾民,家中财物几乎被洗劫一空。因此,抵达江西之际,他们已是囊中羞涩身无分文。
纵然家财不丰生活仍需继续,夏原吉的父亲不擅耕作,他所能依赖的唯有自身智慧中蕴藏的知识。
在明朝的开端夏原吉的家族,再度被迁徙至湖南的湘阴县。随之,夏原吉的父亲夏时敏,便受聘担任了湘阴县的教谕一职。
教谕之责在于掌管一县之教育事务,同时亦需负责祭祀等仪式的安排与执行。
即便权势有限教谕仍是一名公职人员,其薪酬至少能够保证相对稳定。
夏时敏凭借着担任教谕的微薄薪俸,维系着整个五口之家的生计。
即便家境并不宽裕,我们尚能温饱无忧。遗憾的是在夏原吉十三岁那年,夏时敏不幸离世。自那以后抚养三个儿子的重担,便落在了夏母一人肩上。
夏原吉的母亲一位极具能力的女性,凭借自身的辛勤耕耘,成功抚养大了“夏家三兄弟”。
这种“独木难支”的境况并未持续太久,夏原吉自幼聪颖,对所学之事总能迅速掌握,以至于单凭一位老师,已无法完全“满足”他的求知欲。
湘阴县享有盛誉的两位大儒史九韶与郑菊隐,曾先后担任过夏原吉的导师。
夏原吉在十六岁那年,便担起了教谕的重任,从此开始自食其力,资助两个弟弟的生活,为母亲减轻了些许负担。
夏原吉步入仕途后,其家事亦迅速成为众人热议的焦点。众人并未因此对他这位孝顺之子产生偏见,反倒是普遍认为他非凡出众。
夏原吉不仅人品卓越,在学术造诣上也远胜常人。
公元1390年,年仅二十五岁的夏原吉受县令举荐,得以踏入京师参加朝廷举办的会试。这是他首次踏入帝都,心中难免有些忐忑不安,终因紧张而与及第失之交臂。
尽管夏原吉未能金榜题名,朱元璋却深知他们才智出众。因此他颁下圣旨,将那些由县令举荐的杰出人才,尽数留在南京国子监深造。
太祖赏识
夏原吉踏入国子监的殿堂,凭借着卓越的书法技艺脱颖而出,被选拔进宫担任撰写“制诰”的重任。
“制诰”乃皇帝之敕令,为确保此等命令能遍及四海九州,需誊写多份以广为传播。
朱元璋亲笔仅书写起初那份文稿,后续的篇章便需他人协助完成,夏原吉便是负责这一任务的。
这项任务虽非“高端”,却足以使夏原吉在朱元璋面前崭露头角。至于能否真正吸引朱元璋的注意,便取决于夏原吉自身的能力了。
今日,朱元璋莅临太学进行突击巡查,然而此刻教室内的太学生们正欢声笑语,浑然未察觉到朱元璋正站在窗外默默观察。
立于窗畔,朱元璋凝视室内那所谓的“大明才子”。他们大多沉溺于闲散,既不勤于学业亦未投身劳作,唯有夏原吉一人,端正地坐在座位上,专心致志地翻阅书籍。
得知夏原吉表现卓越,朱元璋心中喜悦便立刻将他唤出,给予了一番由衷的赞誉。
不久之后,朱元璋特别恩准夏原吉得以提前完成学业,随即任命他担任户部主事一职。
明朝户部负责掌管户籍与财政收入,无论是核实户籍还是分配税收,均属繁重而复杂的任务,非寻常人所能胜任。
夏原吉却能保持心态平和,将户部事务打理得井然有序。
彼时的户部尚书姓郁名新,乃明朝初创之际的一位著名“理财家”,提及此名号便不难想见其擅于理财之道。因此,任命他担任户部尚书一职,实乃众望所归恰如其分。。
郁新身为户部尚书任职已久自是阅人无数,夏原吉这般获其深信却是头一回。
初涉户部众人面对堆积如山的账本,无不面露难色唯独夏原吉泰然自若。
夏原吉宛若与户部有着不解之缘,甫一踏入便熟知其运作之道,郁新对这位年轻人的才智与能力深感赞赏。
夏原吉的确才智过人,他的天赋并非与生俱来。他之所以能如此游刃有余,实因幼年时期便投身此行业,积累了丰富的实践经验。
夏原吉的卓越表现赢得了郁新的赞誉,这也激发了一些同事的不悦。其中,一位姓刘的户部郎中,对夏原吉尤为反感。
嗣后,郁新曾上疏揭露部门中数名贪腐之徒,然朱元璋认为一次性弹劾众多官员,实难自圆其说,遂否决了郁新的提议。
郁新在朱元璋面前摆出一副无赖的姿态,声称若朱元璋不满足他的要求他将拒绝离开。
朱大怒问郁新所学自谁。
在朱元璋看来郁新不过是一介文人,这个文人竟对他使出了无赖手段,这显然不是什么良善之举,必须及时遏制这股歪风邪气的蔓延。
郁新并未察觉事态的严重程度,径自向朱元璋禀报,称这是他麾下一名“书算生”呈递,朱元璋随即下令将这名书算生拘捕。
此刻,刘郎中再度跃跃欲试,声称夏原吉传授了此法于郁新。朱元璋深知夏原吉的为人,自是难以信服此言。
最终,那位诬陷夏原吉的刘郎中,以及那位书算生均遭受了极刑。在洪武年间,夏原吉便与郁新携手共事,共任户部要职。
建文年间郁新遭贬,夏原吉亦被外放,朱允炆下令剥夺了他们户部管理的职务。直至朱棣登基继位,郁新与夏原吉方才得以重新被启用。
专业理财
夏原吉并非挥刀战场、英勇杀敌的将领,亦非不惜生命、直谏忠言的文官,他不过是户部中默默“理账”的普通一员。
尽管夏原吉的职务并无显著风险,但他时刻保持高度警觉神经紧绷,因为他经手的账目,分毫之差皆不可有。
在永乐年间国库并不丰盈,朝廷的收入主要依赖税收,而缺乏其他稳固的政权收入来源。
然而,朱棣既要领兵征战,又需编纂《永乐大典》,且还要筹划“下西洋”之旅,同时还得投入精力兴修水利,所需经费浩如烟海。
一旦某个环节安排不当,便可能导致全局失衡,因为所谓的“拆东墙补西墙”最终只会落得个家徒四壁的结局。
确保大明朝根基稳固资金储备至关重要,夏原吉便是那位使朝廷财政充裕的关键人物
多年来,朱棣成就斐然却从未为“资金短缺”而忧心,这一切的背后功不可没的正是夏原吉。纵使夏原吉对朱棣挥霍无度感到踌躇,然及至真正需要用钱之际,他仍旧毫不含糊地将所需资金如数提供予朱棣。
起初,有人将夏原吉视为“靖难遗孤”,因而对其不予重用,自此之后鲜有人再敢提及此说。
国家若欲施展宏图,财力支持必不可少。无论是朱棣时期的“永乐盛世”,还是朱高炽与朱瞻基的“仁宣之治”,均需充足的财源作为支撑。而这笔笔财富,正是夏原吉悉心筹措而来。
若无夏原吉这位卓越的理财大师,这两大盛世恐难得以成就。
公元1430年,夏原吉辞世享寿六十五载。明宣宗特降圣旨,明令夏氏家族此后免于缴纳一切赋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