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最狠的一首骂人诗,四句话不带一个脏字,却骂了大宋数十万将士

发布时间:2025-10-29 19:27  浏览量:3

为何有人执笔赋诗?无疑是欲倾泻心潮之澎湃。作诗往往源于情感的触动,鲜有人能无端地从口中吟咏出诗篇。

既然旨在抒发情感,那么人的“喜、怒、哀、乐、悲、恐、惊”等种种情绪,自当一一展露。

欢愉之时当吟咏欢快的诗句;愤怒之际不妨挥洒激愤的篇章。更有才子能以一首诗激荡众人之怒,竟令十余万人心生恶感……

爱写诗的花蕊夫人

在五代十国那段风云变幻的岁月里,各路诸侯争相崛起,演绎着一场“你来我往,轮番上台”的精彩剧幕,直至剧终,胜者究竟是谁亦无人能断言。

此处战火连天彼处亦烽烟四起,今日尚是皇权庇护下之人,转瞬之间或许明日便沦为阶下囚徒。

在这种背景下众多国家的君主们亦纷纷疏于勤政,面对未知的未来涌现出诸多另类的皇帝。

在这些热衷于“即时行乐”的异类皇帝周围,亦不乏此类奇葩的妃嫔相伴。在这群颇具特色的妃子中,最负盛名的无疑是“花蕊夫人”。

“花蕊夫人”之名广为传颂,然实则并非单指一人。在五代十国那段纷纭岁月里,涌现出诸多名为花蕊夫人的人物。

今日所谈及的“花蕊夫人”,堪称其中最为年轻者。

在五代十国动荡的年代蜀地历经沧桑,更迭政权之频繁竟达两次。起初,执掌蜀地之权柄者乃王建是也。王建,唐昭宗亲赐封号“蜀王”,堪称当时最为强大的割据势力。

朱温篡夺唐朝皇位之后,王建拒不承认朱温的皇帝身份,他意图闭关自守自立为帝。为表对唐朝的崇敬之情,王建率领臣民为大唐帝国痛哭了整整三天。

在经历了三日的哀恸之后,王建方才登基称帝创立了大蜀政权,此政权在史书上被称作“前蜀”。

公元916年,王建深感“大蜀”之名不够响亮,遂萌生了“复兴大汉”的念头,意图创立一个全新的“蜀汉”政权。

一经改动王建便开始懊悔,毕竟,他并非姓刘与刘氏家族也无任何瓜葛,他创立“大汉”这一名号,实在是显得颇为奇异。

因此,王建仅用了数月时间,便将“大汉”名号弃用,转而恢复了“大蜀”的称号。提及王建,不得不提他的宠妃“花蕊夫人”,她本姓徐亦被称为“小徐妃”。

既然存在“小徐妃”,那么“大徐妃”自然也在其中,实际上,大徐妃便是小徐妃的亲生姐姐。王建竟一鼓作气,迎娶了这对亲姐妹。

公元918年,王建驾崩,其子花蕊夫人所出之子王衍承袭皇位。王衍并非王建的长子或嫡嗣,王建对花蕊夫人宠爱有加,因此特地将王衍立为太子。

王建离世之际,王衍尚幼无力执掌朝政,只得将国家重任交付于臣子手中。彼时,他日日跟随母亲与大姨,徜徉于山水之间悠然度日。

这位被誉为“花蕊夫人”的徐妃,容貌倾城才华横溢。她的名作《花蕊夫人宫词》流传至今,诗篇逾百均传为她的亲笔之作。

花蕊夫人所撰诗作多集中于描绘宫廷景致,鲜少涉及指责他人,因此今日所寻并非其人。

“新”花蕊夫人

拥有王衍这般君主的统治与花蕊夫人那样的皇太后辅佐,前蜀的持续稳固实属难能可贵。

公元925年,后唐庄宗李存勖下旨蜀地,鉴于王衍与花蕊夫人沉溺于个人欢愉,罔顾百姓疾苦,致使民不聊生。

因此,当后唐的军队踏入蜀地,民众纷纷沿路夹道欢迎,更有甚者他们自发地为后唐的军队指引方向。

自后唐挥师东征至前蜀覆灭,短短七十日便尘埃落定,由此可见其行军之顺利无阻。

面对后唐军队的兵临城下,王衍已彻底丧失了斗志遂直接投降。他和花蕊夫人一同被后唐军队俘虏。

李存勖素无特别的嗜好,遂下令于长安郊外的秦川驿,将花蕊夫人处决。

随着前蜀的覆灭蜀地落入后唐的铁骑之下,而掌管这片土地的乃是一位名叫孟知祥的官员。

公元926年,李存勖遇刺身亡,中原地区陷入一片混乱。此时,镇守蜀地的孟知祥意图效法先前的王建,闭关自守图谋称帝。

那位促成李存勖之死的幕后黑手与孟知祥私交颇深,他在登基之后对孟知祥亦颇为优待。

于是,孟知祥并未急于登基称帝,直至公元934年,他自感时日无多若再不即位,恐怕便错失了最后的机会。

继而,孟知祥于成都自立为帝遂创立蜀国,后世史册称之为“后蜀”。在建立后蜀国的第七个月份,孟知祥于宴会上接待了两名远方来宾,不幸突然发病随即驾鹤西去。

孟知祥离世之际其子孟昶继位,在孟昶初登大宝之时,朝政大权实则落入新任官员之手,他不过扮演着一位虚有其表的傀儡之君。

才智出众的孟昶巧妙地在这些官员之间挑起争端,致使他们相互倾轧,最终仅剩下一名名为张业的丞相独掌朝政。

孟昶施展了一计“鹬蚌相争,渔翁得利”,果断除掉了张业,随后亲自执掌朝政。

孟昶登基之初颇显汉文帝风范,他身着朴素的衣衫,餐食仅以粗茶淡饭为尚,将勤勉政事、爱护百姓的作风推至巅峰。

孟昶的辛勤付出并未徒劳在其统治期间,后蜀的疆域实现了近乎翻倍的增长。

孟昶仅在初期展现出强劲的动力,一旦取得些许成就便迅速懈怠,最终沦为一位“卧床之上只识得妻子,卧床之上从不离床”的昏庸君主。

此中所言“媳妇”,实则是指孟昶后宫之中,那名被誉为“花蕊夫人”的女子,她姓“费”关于她的名字则无从考究。

如前所述,小徐妃自有一部诗集《花蕊夫人宫词》,其作品颇受世人赞誉。

花蕊夫人效仿小徐妃,在其后宫中创作了百余篇诗作,其诗艺平庸流传下来的佳作寥寥无几。

孟昶一旦深陷后宫的奢华之中,国家便迅速走向衰败。恰在此时后周世宗柴荣崛起,他的出现对那五代十国中的诸多昏庸君主而言,无疑是降下了致命一击。

在柴荣的英明领导下,后周国力稳步上升,其目光逐渐聚焦于后蜀。孟昶虽在治国方面颇具才干,然于军事征战上却显不足。当后周军队兵临城下,孟昶便迅速丧失了斗志。

正当柴荣筹谋攻略后蜀之际,北方的北汉以及契丹部族,正暗中酝酿着一场变乱,于是柴荣只好将注意力转到北方去。

在北汉尚未覆灭之际,柴荣不幸先因疾病离世。随之而来的是赵匡胤的“黄袍加身”,开启了新的历史篇章。赵匡胤在建立宋朝之后,确立了自己的战略方针,即“先南后北由易至难”。

后蜀地处南方,其局势相对单纯,赵匡胤便迅速派遣使者前来征讨。实际上,攻克蜀地并非易事。后蜀的将领与士兵均不愿投身战事,甚至难以坚守剑阁这一天然险要。

公元962年,宋军兵临成都城下,而此时孟昶麾下仍拥有十四万精锐之师,相较之下,宋军兵力不过数万。

即便身处优势之境,孟昶却出人意料地选择了投降,这情形不禁让人联想到另一位被称为“后主”的君主。

孟昶在开城献城投降之后,他与一众妃嫔随即被押送至汴京,而赵匡胤早已在此静候多时。他所期待的不是孟昶,而是那位才貌俱佳的“花蕊夫人”。

孟昶抵达汴京仅仅七天之后便驾鹤西去,赵匡胤便盛情邀请花蕊夫人莅临其府邸共叙友谊。

待花蕊夫人莅临之后,赵匡胤再次恳请她挥毫泼墨创作一首诗作。花蕊夫人遂即赋诗一首《述国亡诗》:

君王城上竖降旗,妾在深宫那得知?

十四万人齐解甲,更无一个是男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