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巍观察82:沈巍参观太仓名人馆,再次提及《本草纲目》为何?

发布时间:2025-10-30 05:41  浏览量:3

10月29日,沈巍本来说是要到崇明去,但是因为早上与彬哥闹的不愉快,心情大受影响,行程改期,选择了较近的江苏太仓。

太仓有他的忠实粉丝普晶,算是他的红颜知己,一个月前的9月26日,沈巍也曾经到过太仓,普晶盛情接待,陪同他参观了位于浏河的朱屺瞻故居等展馆。

太仓有上海的后花园之称,而对沈巍来说,太仓也是他的后花园,而这背后的原因,是因为太仓有这样一位秀外慧中、善解人意的普晶女士。

有意思的是,今天沈巍选择到太仓,是因为早上与彬哥发生了激烈的争执,甚至升级到肢体冲突的地步,当时彬哥打着一把伞,隔在沈巍与身边的拍摄者之间,意图破坏周边的围追堵截的拍摄者对沈巍的镜头侵凌,从而与沈巍发生冲突,沈巍一气之下,把彬哥的伞给撕破了,极大地影响了心情。

而上一次到太仓的时候,也是因为前一日也就是9月25日发生了一起沈巍身边的粉丝求画不得而引发的争吵事件。

两次到太仓的出游合并起来看,一旦沈巍在上海遇到了身边人的激烈的内讧,他的第一个选择,就是到太仓,这背后有没有寻找一种女性的温柔慰藉的企图,各位可以开动脑筋合理联想。

而南京晓晓的慰藉作用,主要体现在沈巍如果面临着外界的巨大的压力的时候,他会把南京作为第一选。

这样,我们大致可以窥见到普晶是化解内耗纷争的一个释放点,而晓晓则是应对外压的一个打卡点。这两位江苏女性以她们的不同的个性,而成为沈巍的亮眼的知心闺蜜。

而当沈巍到了太仓释放内心的纠结的时候,彬哥在下午的时候,对昨天及早上的行为向相关人员作了道歉,一场暴风骤雨,眨眼之间已经风平浪静。在太仓吃晚饭的时候,沈巍还提到了“怎么不带彬哥来呀”,可见,经历过风风雨雨的沈巍与随从彬哥之间的关系,一言难尽,最终还是在沈巍的感情上留下了剪不断理还乱的痕迹。

而彬哥经过这么一场鱼死网破的挑衅,也意味着他在沈巍身边的随从生涯划上了句号,他表示他将去干一份工作,准备先去送外卖,有空的时候,再到沈巍这边重温他的直播梦。

沈巍这次到太仓,主要的参观地是“太仓名人馆”,他从九点钟进去,一直看到十二点半才出来,他看的很仔细,对太仓这个县级市竟然如此废寝忘食地深度介入,确实可以看出,他对太仓有一种分外的感情,但同时也折射出太仓有着丰厚的历史与文化库存与珍藏。

在名人馆的大厅里,沈巍如数家珍地逐一介绍了出身于太仓的名人情况:

——你看头顶上就是历史上太仓籍的名人。我这里特别讲一个人,我们大家都看过电影的,就是《王老虎抢亲》,说是有个叫周文宾。(四大才子)唐、祝、文、周,实际上没有“唐、祝、文周”(中的)周文宾这个人,只有徐祯卿。徐祯卿,才是四才子,跟唐伯虎(等四人)就算四才子(“吴中四子”,是指唐、祝、文、徐)。

这里有很多人,我也不是很清楚的,但是有些人是很厉害的。

在明朝的时候有一个复社,复社里面的几个精英人物,比如张溥。

还有一个李时珍的《本草纲目》的出版,他当年写好了之后,他就觉得一定要有个名人替他站站台,他找的是谁啊?当年的文坛一号人物王世贞,太仓人。

还有个吴伟业,比如大家读过一首诗:“冲冠一怒为红颜”,读过吧?他特别擅长写长诗,他这个“冲冠一怒为红颜”写的是谁啊?写的是那个吴三桂,陈圆圆。这个人也是太仓人。

然后翰墨清芬(聚焦书法绘画名家),这就不用说了,因为我们这里专门有一个,就是叫太仓画派。四王(王时敏、王鉴、王翚、王原祁)基本上都是太仓人。

大官,我们知道明朝万历年间有所谓的三大征(宁夏之役、抗倭援朝、播州之役),打了三个大仗,其中有一个就是援朝抗倭。援朝抗倭的中心的决策人物就是王锡爵。

还有一个女的,49 年开国之初,过不了多久,有一个教育部的官员去世了,报纸上登的,他的名字叫俞庆棠。

梨园界的,我们昆曲的创始人叫魏良辅。

这个实业的吴琢之啊,就是创办厂的(江南汽车股份有限公司)。

唱昆曲的,一个男的,那上面有朱传茗。

还有一个科学界的吴健雄,舞蹈界的吴晓邦,跳舞,男的。

所以这个一大串,还有个唐文治,我们现在读诗,比如说“一封书来只为墙”是这么念的。但是在过去不是这么念,他要根据韵律,要唱一样的,过去叫唐吟:有一个姓唐的人吟唱的是最标准,是谁呢?就是这个唐文治,现在还留有唱片。

还有一个做过状元的,但状元当中也有庸才。这个状元厉害,他可是又做大官又有学术的,毕沅,也是。

还有一个就是获得过诺贝尔奖金的,朱棣文。——

其中关于王世贞,因为曾经是那个时代的一号文人,沈巍相当熟悉,对他介绍的最为详细:

——这个王世贞,传说《金瓶梅》是他写的,因为他爸爸被害死了,所以他就报复嘛。实际上是胡说八道的。用我们今天的话说,他就是当年的文坛领袖,一号人物,就是所有的文章方面的人必须找他。我一直说古代的文人可以说个个都是书法家。只是因为写书法的人太多了,从来没听说王世贞叫书法家吧?但是他的书法我觉得如果放在今天书法协会里面,也绝对不会差多少。这就是他的手迹。

当年李时珍《本草纲目》为了出版,必须有一个名人为他写序,他千里迢迢的赶到了太仓,请王世贞为他写序。王世贞说:你先放一放吧,让我看一看,看完了我再帮你写。看完了之后,哎呦,确实好,他就写了篇序言。我们今天所知道的,比如说他说个子不高,人瘦瘦的,我们怎么知道的?就是王世贞序言里面写的,所以我们今天看到的这个李时珍的形象呢,就是瘦瘦的,人矮矮的,就是他这个文笔里面做了记录了。

王世贞用我们今天的话,是当时的一号文人,一号文人。这里全部是关于他的介绍,那么因为我们时间太不可能一一介绍了,像这种场馆呢应该是一个人慢慢的看,一个人慢慢的看的,好不好?——

这里我们可以看到,王世贞是李时珍出版《本草纲目》的一个最为重要的推举者,为中国的这部伟大的医学巨著的传播与推广居功至伟。

这里,我们不得不时空穿越一下,回到2025年8月份的那一段时间,当时沈巍的露天书院设立在白鹤镇的一个岔路小道上,在这里,他两次讲述了李时珍的人生经历,也正是这两次他的谈话,使笔者对他彻底地信服了。

因为我们都曾经在小学课本里学过李时珍的课文,直到现在的教材里,还有李时珍的故事,但不得不说,课本里的李时珍课文非常枯燥,是很让人讨厌的这一类课文,但在沈巍的讲述下,却复原了一个鲜活的历史人物。

小学课文

而他两次讲述李时珍的经历的时候,每一次都提到王世贞的伯乐之恩,因此,笔者在这里,把沈巍两次讲述李时珍的奋斗历程的音频转录成文字,我们可以注意一下两次讲述的谈话,内容是相同的,但叙述的侧重点却稍有不同。

我们首先看一下8月18日对李时珍的介绍,当时一位来自李时珍故乡的网友拜访他,在现场上,他打开了话匣子:

——蕲春是李时珍的老家。李时珍这个人在明朝的时候,他主动放弃科举,他考举人,考了好几次都没考上,他跟他爸爸说,我不考了,我做医生。他就一直跟着他爸爸做医生。

他的医术很高明,被当年的武昌的楚王知道了。武昌楚王就邀请他去为儿子看病,他的儿子得了个怪病,不爱吃饭,爱吃蜡烛油。李时珍观察了很长时间,就给他对症下药,把楚王的儿子的病治好了。

楚王的儿子叫世子,皇帝的儿子叫太子,藩王的儿子叫世子。楚王世子的病治好了,治好了之后他就问李时珍:你有什么愿望?我可以帮你实现,让你做官,让你发财。

李时珍说:我不要,因为我听说北京的太医院有很多医书,有很多医术高明的人,我想去太医院,楚王就把他推荐到了北京的太医院。

但是北京太医院呢,书籍很多,但是医生都并不高明,所以李时珍待了一段时间之后,他就回老家了。回老家之后,他在行医的过程当中,他发现一个问题,就是历朝历代的《本草》(有不足),我们中国的药书有个《本草》。就是草药的那种书叫《本草》。他觉得这个《本草》书里面漏洞很多,很多都是讲不通的,错误也很多。因为同样一个草样子很相像,但是药性相差很大。还有的药性不一样,比如说同样是一条蛇,你们蕲春专门出一种蛇,它就是毒药,其他地方的蛇就没有它这个药效好,所以他就立志要编一本医书,《本草》书。然后他就到处去找这个草药,经过了很多年,一个人的独立的精神下,把这个医书草药书编成了。

编成了之后,他面临了一个问题,就是这本书没有名人作序,用我们今天的话说,就是没人为你撑腰。他就觉得,要找一个名望很大的人,他找到了谁呢?他当年来到了我们边上的这个太仓县,从湖北坐船来到了我们太仓。太仓找谁啊?找当年的那个明朝的文坛领袖,叫王世贞。这个人呢,当时正好是丁忧在家。他爸爸死了,过去规定的,爸爸死了不能再做官了,要回来,要休息一段时间的,表示孝道。

李时珍找到了他,就请他写个传记。王世贞一开始还不愿意,他说:我不知道你这书写的咋地。后来看了之后呢,就写了一篇《本草纲目序言》,它里面对李时珍做了描写。我们现在看到的李时珍的画像,就是根据这个王世贞的描写,人长得多高,他说他人长得不高,脸很瘦。我们现在这个李时珍画像呢,是蒋兆和先生画的。蒋兆和的岳父,是个医生,他就根据他那个岳父的形象画的李时珍。我们现在这个李时珍呢,肯定跟真正的李时珍相差很大很大。

他为什么画这个画像呢?因为当年的苏联科学院准备在墙上挂一些伟大的世界科学家的画像,其中就选了李时珍。但这个李时珍没有画像,就请蒋兆和画。蒋兆和的岳父是医生,是个很有名的中医。他心里想,我就以我岳父的形象来画这个李时珍,这个是蒋兆和先生创作的一个很微妙的手法。他比如说画杜甫,他画杜甫是根据自己的形象,是把自己的形象放在这个杜甫的身上的。我们前几年有一次闹得很凶,叫杜甫很忙,我不知道大家知道没有,就把这个杜甫画像画成各种各样的,就是根据蒋兆和的这个画像画的。

他找到了王世贞写了序言之后,那么这本书就可以出版了。但是当年我们中国的这个印刷还不是活字印刷,虽然活字印刷发明了,没有进入实用阶段,还是雕版印刷。雕版印刷他这个书这么厚,70 多本,人家没有一个人愿意的。后来他到了南京,有个商人愿意替他刻书,所以我们现在知道的李时珍《本草纲目》最早的版本叫什么版本啊?叫金陵本。为什么金陵本啊?在南京刻的,叫金陵本。

这个金陵本全世界一共四套。日本一套,我们国家医学博物馆一套,还有是我们中国私人手里有两套,全世界一共四套,叫金陵本,是最早的一个版本。

这位朋友就是湖北蕲春的,就是李时珍的老家。他现在就是打造的就叫李时珍牌。大家如果去到医院去,或者到药房去买的话,有本草纲目牌,各种各样的药。

李时珍的这个纪念馆,实际上也是旅游景点。李时珍本人一生的经历,我觉得是很励志的,他在当年那种环境下,一个人的力量写了这么一部伟大的著作,他是世界级的伟人,在当年来说呢,因为他的这个本草纲目,他对这个植物的分类,很先进的。生物学的分类,外国来说,是一个瑞典科学家叫林奈发明的,相对来说呢,比林奈还要早一点。还有一个呢,就是他书里面的很多的说法,启发了达尔文进化论。达尔文看了他书之后觉得,这就是一个进化论的史料和最起码的一个证据。那么大家有机会的话呢,可以到湖北蕲春去参观参观啊,他是个景点。——

8月22日,小鲸娱团队来拜访,其中的芳芳因为她也是黄冈人,便请沈巍介绍她家乡的名人李时珍的情况,沈巍相隔四天,再次不厌其烦地介绍了这位古代科学家的人生经历:

——李时珍呢,他的爸爸是医生。医生这个行业在过去来说,是层次并不高的。你比如说,我举个例子,我们现在讲坐堂,当年这个张仲景,因为他做长沙太守,而在这个官衙里面,他一边坐堂一边看病,所以我们称医生叫坐堂。这个张仲景,如果你去河南南阳,他的墓地上的墓碑写的是汉长沙太守张仲景之墓。但是我们今天肯定没有人认为张仲景最大的价值是长沙太守,而是一个医学家。但是他的墓碑上写的却是长沙太守,也就是说在我们中国这个官本位的社会,你其他的各行各业的东西都不在人们的重视范围里面。

所以李时珍他从小到大,他爸爸的教育就是希望他能够考上科举做官。所以考了好几次都没考上。在这样的情况下,一方面李时珍本人对科举已经产生厌恶之情了,两方面呢,因为当时的时代也在呼唤着一种不同的价值观,所以他主动提出呢,意思说不想再考,不想再参加科举考试了,一门心思的做一个医生。

他的医术很高明,在当地是很出名,包括整个湖北省都出名。湖北省的楚王,他的世子得了个怪病,就是喜欢吃蜡烛油。李时珍去了之后,经过他的这个诊治,治好了,所以楚王很感谢他,就问李时珍,你有什么要求吗?李时珍提出来,我想到太医院去,北京的太医院,因为里面有高明的医生,有很多的医学典籍。

在李时珍去了这个北京太医院院的时候,他也发现一些弊端,就是当年的医生,有很多了,身上还有一种宗教的色彩。还有呢,就是长期以来,我们中国的传统药书,是没有一个正规的修订的习惯的,因为随着时代的推进,随着我们一些科学药效的发明,有些药可能被证明是不当的,所以他就立志,要修订本草。

他这个想法在当时来说呢被人们认为是笑话。因为本草在我们中国呢,历来就是国家官修的药典一样的一个地位。我们现在每年都有中国药典,那么它就是明朝的药典。但是李时珍还是不顾别人的嘲笑,开始了艰难的修订撰写本草的工作,他经过了几十年的努力,亲自到山里面去采药,亲自向农民去问话,亲自向医生们去求教,最后撰写成了中国历史上的一部名著《本草纲目》。

《本草纲目》的出版,当年,因为我们当年的出版是雕版印刷,不是活字印刷,所以他就到处去寻求怎么出版。他甚至到了我们上海,到了我们这里周边的太仓,去寻找那一位很有名的当时文坛领袖王世贞。请王世贞做序言,又到南京,终于把这个《本草纲目》出版了。

《本草纲目》我们现在最珍贵的版本叫金陵本,金陵本的缘故就是因为它在南京出版的,不是活字印刷的雕版印刷。因为我们当年虽然说活字印刷早就发明,但是在我们中国并没有真正的传播。

今天的李时珍已经成为了我们国家的一个样板。举个例子来说,当年苏联科学院,在它的科学院大楼里面呢,挂这个李时珍的画像的。这个李时珍画像就是我们今天看到的这个。李时珍没有真实的形象流传下来,我们现在看到的形象是画家想象出来的,就是蒋兆和根据他的岳父(画出来的),因为他的岳父也是个医生,根据他的岳父的形象创作了这幅李时珍画像。

李时珍是中国人民的骄傲了,他也是世界文化史上的一位伟人,他的《本草纲目》,就世界的影响来说呢,一个,他比林奈的那个科学分类法要早,这第一。第二个呢,比如说里面的一些记载呢,启发了达尔文的进化论。——

可以看出,沈巍对李时珍研究甚详,他为什么会对李时珍这样的中国科学巨擘产生如此的关注热情,会不会与太仓有关?

不管怎么说,至少说明一点,沈巍确实把书本上的知识与现实板块无缝对接地对应到一起,他的发散性思维,当专注于太仓的时候, 能够从太仓的名人,联想到中国著名的科学著作的撰写者李时珍的艰辛努力,这其中或许可以管窥到沈巍为什么能够把历史记忆得如此清晰的原因,是因为他对熟悉的地理方位的情感注入,使得他对对应的历史人物也赋能了一种情感的共情。

而教材里的课文让人如此疏远,正是因为课文里的人物无法让人产生共情性。因此,把沈巍讲李时珍的音频作为课文的辅导教材,倒是为呆板的课文注入了一种亲切的成色,能够更容易为人接受。

这也是沈巍讲授的价值与意义所在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