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甲院长与800年前“顶流”的对话:遗山书院如何让元好问“破圈”

发布时间:2025-10-29 20:17  浏览量:4

在忻州古城东南的系舟山深处,一场跨越800年的“对话”正悄然发生 。对话的一方,是金元之际的“文坛盟主”元好问;另一方,是年届花甲、扎根山野的遗山书院院长陈岱。

“如果元好问活在当下,以他‘淹贯百家’的治学精神,说不定会是个玩转社交媒体的文化博主。”在中国元好问学会第十一届年会上,陈岱的一句话让在场学者忍俊不禁。这位曾经的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国防军事频道(CCTV-7)品牌顾问、华东师范大学特约研究员、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客座教授,深耕品牌研究领域的专家,正用年轻人熟悉的语境,为这位“金元文宗”搭建起一座连接古今的桥梁。

从“系舟山”到“读书山”:一座山与一个人的精神羁绊

故事的起点,要从系舟山脚下的福田寺说起。800多年前,幼年元好问随父在此处“小两间”留月轩读书,留下“东岩夜月”的传说 。1221年,一幅《系舟山图》引发文人雅集唱和,金朝礼部尚书赵秉文挥笔题诗“名字不经从我改,便称元子读书山”,让“读书山”的名号流传至今。

1228年,39岁的元好问携家归乡,重游故地时写下“从此晋阳方志上,系舟山是读书山”的诗句。在他心中,这座山早已不是普通的丘壑,而是家族的圣地、精神的原乡。从少年负笈出发,到晚年归隐著述,读书山见证了他从“元才子”成长为集诗人、史学家、社会活动家于一身的文化巨匠。

“元好问的精神从不是束之高阁的理论,而是能照进现实的人生指南。”陈岱将这份精神提炼为四个核心:淹贯百家、锲而不舍的治学态度,做官为民、廉洁从政的民本情怀,敢于担当、坚韧不拔的进取意识,以及不计得失、献身文化的赤子之心。而这些,正是他在遗山书院建设中始终践行的准则。

馒头泡面与“文化灯塔”:花甲老人的五年山野坚守

2020年,刚退休的陈岱,偶然得知有人在福田寺旁始建遗山书院的消息。“让元好问的精神不再是沉睡的符号”,这个念头让他毅然放下安逸生活,接过了续建书院的重担。

初到书院时的艰辛,陈岱至今记忆犹新。零下二十几度的寒冬,山路崎岖、购物不便,他和妻子常以馒头就泡面充饥;一次大雪封山,下山采购的汽车滑到路牙边,险些坠入深沟。即便如此,白天遍访文人雅士、寻找碑文印记,晚上灯下研读元好问诗文,仍是他们雷打不动的日常。“妻子拿出了家里几乎所有积蓄支持我,她说这是在做‘留根’的事。”

五年间,陈岱带领团队不仅完成了书院软硬件建设,修葺复建了元好问幼时读书的留月轩,更将一座“没有灵魂的建筑”,打造成集祭祀、讲学、藏书于一体的精神地标。

连环画与研学游:让传统文化“活”起来

“要让元好问从历史课本里‘走出来’。”这是陈岱在书院建设中始终坚持的理念。他深知,古老文脉唯有与当代生活共振,才能拥有鲜活的生命力。

在遗山书院的文化墙上,从元好问现存1360余首诗词中精选出的30余首咏家山之作,被绘成了通俗易懂的连环画,搭配市级非遗“元好问传说”,让古典美学与大众审美无缝对接;《元遗山颂》不仅有赋文,还被谱成歌曲,分为儿童合唱版和成人朗诵版,走进学校、企业、社区;读书山雅集、遗山春祭秋祭、元好问文化宣讲师培训等活动,更是让书院成为连接过去与未来的“文化磁场”。

“沿着元好问当年求学的路走一走,才懂他‘锲而不舍’的治学精神不是空话。”来自深圳的高中生李然,在参加完书院研学活动后写下这样的感悟。如今,遗山书院的研学足迹已吸引了太原、西安、沈阳等地的学生前来,陈岱常亲自带队,用亲身研究元好问精神的经历,讲述元好问的故事。

从“视死如归社稷心”的责任担当,到“问世间情是何物”的深情吟咏,元好问的文脉正通过遗山书院的创新传承,成为年轻人可触摸、可体验的人生指南。正如陈岱在年会上所说:“800年前,元好问从读书山出发,书写了一代文宗的传奇;今天,我们要带着更多少年在这里研学求真,让文脉传承的故事继续写下去。”

山间的风,仍像八百年前那样拂过读书山的草木,却已捎带起新的回响——不再只是元好问当年“问世间情是何物”的慨叹,还有孩童吟诵“寒溪漱石寒泉咽”的清亮。

遗山书院从来不是一座静止的纪念馆,而是一条流动的河:从元好问的笔端发源,经无数文化守护者的滋养,如今正带着文化的养分,流向更多渴望与传统对话的心灵。或许,所谓文脉传承,本就是这样——有人埋下火种,有人守护光亮,有人循着光来,然后成为新的灯盏,让跨越时空的“对话”,永远没有句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