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振宁逝世后,当年“西南联大五大才子”只剩下一人,他是谁?
发布时间:2025-10-29 19:35 浏览量:3
在我国已经基本实现全民教育的今天,提起最厉害的高校,可能所有人都会下意识的说出北大,清华的名字。
但其实上世纪三十年代的时候,中国曾有一所大学可以比肩清华、北大,它就是仅存在了8年零11个月的联合了北大、清华、南开三所高校“西南联大”。
短短不到9年的时间里, 这所大学一共培养出了两名“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5名“中国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得者,8名“两弹一星”功勋奖章获得者和174位“两院”院士。
很多人可能会觉得奇怪,既然西南联大如此厉害,为什么存在的时间却这么短暂呢?
这一切还要从1937年7月小鬼子的全面侵华说起。
当时因为小鬼子的肆掠,北京的形势已经越来越不容乐观,北大和清华因此决定秘密搬迁到他处继续办学。
恰在此时,南开大学遭到了小鬼子飞机的轰炸,损失惨重。
为了保住中国教育的元气,教育部决定让北大、清华和南开三所高校联合办学。
一开始这所联合大学的新校址在长沙,所以名字前面并没有“西南”两个字。
但随着小鬼子的步步紧逼,长沙也已经不安全了,迫于无奈,学校只能7再次搬迁到了西南地区的昆明,于是便有了“西南联大”这个名字。
作为中国三所顶级名校融合的产物,西南联大的号召力在当时是无与伦比的。
于是一大批有理想、有抱负、有文化的优秀年轻人历经千辛万苦来到这里学习深造。
这些人当中就包括后来在科学界留下了显赫声名的西南联大“五大才子”。
所谓的“五大才子”指的就是机械系的王希季、经济系的王传纶、外语系的许渊冲、物理系的朱光亚和杨振宁。
关于这五个人当时还有一个非常出名的打油诗:
“湖北朱、安徽杨,外加许二王,理文法工五堵墙。”
1924年12月25日出生于湖北宜昌的朱光亚是五人当中最年轻的,也是唯一的一名插班生。
17岁那年他先是考入了西迁至重庆的国立中央大学(今南京大学)物理系读了一年书。
这才在几名南开校友帮助下参加了西南联大的招生考试,成为了物理系的一名大二插班生。
因为在物理方面的天赋非常出众,进入西南联大的朱光亚成为了吴大猷的得意门生。
在老师的提携下,21岁的朱光亚得到了去美国考察学习原子弹原理的机会。
可到了美国之后他才发现,这些知识美国人都是保密的,不会向任何国家开放。
年轻气盛不服输的朱光亚于是抱着“你不教那我就自己学”的劲头进入了美国密执安大学(即密歇根大学)研究生院,继续从事核物理学的学习和研究。
经过三年的学习,他拿到了美国密执安大学研究生院物理系原子核物理专业的博士学位。
1950年,朱光亚转道香港回国,临走之际,他牵头撰写了《给留美同学的一封公开信》,呼吁海外中国留学生回国参加祖国建设。
回国以后朱光亚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并担负起了为中国培养第一批原子能专业人才的重任。
1959年,才35岁的朱光亚担任第九研究院副院长,成为了中国核武器研究的技术总负责人。
在他的参与下,中国人自主研发出了原子弹和氢弹,并爆炸成功。
作为中国核科学事业的主要开拓者之一,朱光亚被誉为“中国工程科学界支柱性的科学家”、“中国科技众帅之帅”。
1999年,担任总装备部科技委主任的朱光亚被国家授予了“两弹一星功勋奖章”。
2011年2月26日10时30分,西南联大“五大才子”当中最年轻的朱光亚院士因病在北京逝世,享年87岁。
王传纶1922年4月生于江苏苏州一个殷实的商人家庭,受家庭影响从小就对经济非常感兴趣。
16岁这年以优异的成绩考入国立西南联合大学经济系,专攻经济学。
因为表现实在太过于优秀,1949年在清华经济系读研究生的王传纶被学校送到了格拉斯哥大学社会经济研究系学习现代经济学理论。
1951年末,学有所成的王传纶毅然舍弃国外优厚的研究和生活条件,回到了正在火热建设的新中国。
作为新中国金融教育事业的主要践行者与引领者,王传纶教授不但立足国情缔造了适合新中国的金融学科,,还极大推动了新中国金融领域的改革与实践。
2012年9月13日14时40分,这位“中国金融学科终身成就奖”的获得者因病在北京逝世,享年91岁。
许渊冲1921年4月18日出生于江西南昌,1938年以第7名的成绩考入了西南联合大学外语系。
1941年曾应征为美国志愿空军的英文翻译,并创造性的将“三民主义”翻译为美国林肯总统的“民有、民治、民享”,让中美文化完成了一次毫无代沟的交流。
和其他那些只会一板一眼工作的“翻译匠”不一样,许渊冲的翻译总能给作品赋予全新的生命。
他从事翻译工作的80年里,不但翻译了大量英、法等国外名著,还将《诗经》、《楚辞》、《宋词三百首》、《唐诗三百首》和《李白诗选》等中国特有的文学作品传播到了全世界。
其中他翻译的英文版《楚辞》被美国学者誉为“英美文学领域的一座高峰”。
译作《西厢记》被英国出版界评价为“可以和莎士比亚的《罗密欧与朱丽叶》媲美”的传世名作。
正是因为对翻译有着常人难以企及的理解,所以1999年的时候,78岁高龄的让被提名为诺贝尔文学奖候选人。
2021年6月17日上午7时40分,这位天才翻译家在北京的家中逝世,享年100岁。
1922年10月1日出生于安徽合肥的杨振宁从小就是个超级学霸。
1938年以总分第二的成绩考入西南联大,1944年更是成为“庚款兴学”留美考试中唯一被录取的物理专业留美学生。
因为聪明过人,所以到了美国后杨振宁总能得到名师的指点,并和李政道一起拿下了1957年的诺贝尔物理学奖。
和另外四“四大才子”不一样,学成之后的杨振宁并没有第一时间回国,而是于1964年3月23日加入了美国籍。
这件事情也让杨振宁饱受争议。
2003年,杨振宁和夫人正式回到清华园定居,成为清华大学全职教授,次年他获得了中国永久居留证。
2015年4月1日,93岁的杨振宁放弃了美国国籍,重新拥有了中国人的身份。
“加入美国国籍,当时做这个决定曾考虑了很久,是一个很痛苦的决定。……我很高兴又恢复了中国国籍。我的身体里循环着的是父亲的血液,是中华文化的血液。”
2025年10月18日,这位享誉全球的物理学家走完了自己的一生,生命定格在了103岁。
王希季出生于1921年,是五人当中唯一的一名昆明本地人。
他能到西南联大读书,完全是机缘巧合。
当初王希季初中毕业后直接进入了昆华高级工业职业学校,想着早点学有所成来赚钱养家。
谁知刚在职校读了一年书,忽然就听人说昆明多了一所很厉害的联合大学在招生。
于是17岁的王希季报名参加了西南联大的入学考试。
原本是抱着试一试的态度,结果这次考试王希季的表现很不错,顺利的被机械系给录取,从此人生换了一条新赛道。
1942年从西南联大毕业后王希季进入了兵工厂工作。
这个过程中他发现自己在专业领域还有许多不足,所以1947年的时候26岁的他又考进了美国弗吉尼亚理工学院(弗吉尼亚理工大学),攻读动力和燃料专业。
只用了两年的时间,王希季就拿到了弗吉尼亚理工学院的硕士学位。
当时有许多美国企业给他开出了丰厚的报酬,希望他可以留下来上班,但王希季毫不犹豫的拒绝了这些邀请,于次年回到了百废待兴的祖国。
1958年,在上海科学技术大学任教的王希季被组织调到了负责1001卫星和运载火箭总体设计的上海机电设计院担任技术负责人。
在王希季这个行业大拿的参与指导下,我国第一枚自行设计研制的液体推进剂探空火箭在1960年2月19日完成了发射。
这次突破性的成功让王希季彻底奠定了他在中国航天领域不可动摇的地位。
此后他先是担任了中国第一个卫星运载火箭的研发负责人,紧接着又以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副院长、科技委主任的身份担任了中国返回式卫星系列总设计师。
中国在航天领域能够今天辉煌的成就,王希季这位“开拓者”功不可没。
1999年9月18日,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五十周年之际,78岁的王希季被党中央和国务院授予了“两弹一星功勋奖章”。
随着103岁的杨振宁院士在10月18日走完了自己的一生,曾经在中国科学界留下了浓墨重彩的西南联大“五大才子”,只剩下104岁高龄的王希季院士还健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