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间故事:偷听到县令秘闻,道长赠封口茶,可他却管不住惹事的嘴

发布时间:2025-10-29 11:00  浏览量:4

说书人柳逢春凭着一张巧嘴,名动清河县。可一次无意间,他竟偷听到了一桩关乎本县县令前程的惊天秘闻!一位神秘道长赠他“封口茶”,告诫他饮下可保平安,泄密必遭横祸。这茶,能封住他那张惹事的嘴吗?还是终究敌不过他那颗躁动的心……

清河县最热闹的“一品香”茶馆里,每天下午都是座无虚席。

大伙儿挤在这里,不为别的,就为听柳逢春柳先生说上那么一段。

这柳逢春四十来岁年纪,长得清瘦,手里一方醒木,一把折扇,往台上一站,嘴巴一张,那真是舌灿莲花。

不管是才子佳人的风月,还是江湖豪客的侠义,经他一说,都活灵活现,听得人如痴如醉。

柳先生呢,也最爱听那满堂的喝彩声,下了台,还总爱喝上几杯,人一劝酒,他就容易找不到北。

这天,他又在酒楼和朋友多喝了几杯,晕乎乎地往家走。

天色已晚,月亮被云彩遮住大半,街上昏暗。

他贪近路,拐进了一条僻静的小巷。

刚走到巷子深处,忽然听到前面墙角有人在低声说话,声音压得极低,鬼鬼祟祟的。

柳逢春酒醒了一半,下意识地闪身躲到一堆杂物后面。

只听一个声音阴沉地说:“……那件事,过去这么多年了,务必烂在肚子里!若是泄露半分,你我都得死无葬身之地!”

另一个声音听起来有些惶恐:“放心……大人放心,当年那家……已无活口,相关卷宗也早已销毁,干净得很……”

先前那声音又道:“干净?哼,县令老爷如今位置是坐稳了,可这心病却落下了。你我都是一条绳上的蚂蚱,管好嘴巴!”

“县令老爷”四个字像一道闪电,劈进柳逢春的脑子里!

他吓得浑身一激灵,脚不小心踢到了旁边的破瓦罐,发出“哐当”一声轻响。

“谁?!”墙角两人厉声喝道。

柳逢春魂飞魄散,也顾不得许多,扭头就往巷子外狂奔,只听身后传来追赶的脚步声和怒骂。

他拼了老命地跑,七拐八绕,总算甩掉了身后的人。

回到家,插上门栓,他靠着门板大口喘气,心都快从嗓子眼跳出来了。

刚才听到的只言片语,在他脑子里翻腾——县令、旧案、无活口、销毁卷宗……

这分明是一桩见不得光的肮脏秘事!

这一夜,柳逢春睁着眼到天亮,心里又怕又乱。

接下来的几天,柳逢春像变了个人。

说书时没了往日的神采,眼神躲躲闪闪,下了台就急匆匆回家,酒也不怎么喝了。

他总觉得暗处有眼睛在盯着他,晚上睡觉也不踏实。

这天,他正心神不宁地在家待着,忽然有人敲门。

开门一看,门外站着一位云游道人。

这道人穿着洗得发白的青布道袍,面容清癯,眼神清澈得像山里的泉水,手里拿着一把拂尘。

“贫道玄云,路过宝地,见居士眉宇间缠绕一股晦暗之气,特来一问。”道人打了个稽首。

柳逢春心里正慌,连忙把道人请进屋。

玄云道长也不客气,坐下后,目光如电,直视柳逢春:“柳先生,你前几日夜归,是否听到了一些不该听的话?”

柳逢春大吃一惊,手里的茶杯差点掉在地上:“道……道长如何得知?”

玄云道长神色凝重:“你不必问贫道如何得知。你只需明白,你听到的,是催命符,煞气极重。你已身陷是非漩涡,要想活命,唯有二字——缄口。”

柳逢春脸色发白,连连点头:“我知道,我知道,我绝不敢往外说!”

道长从袖中取出一个巴掌大的小陶罐,放在桌上:“此乃贫道特制的‘封口茶’,你需每日取一撮,冲泡饮用,可助你平心静气,管住舌根。切记,管住它,方能保住命。”

柳逢春双手接过陶罐,如同捧着救命稻草。

道长站起身,临走前又严厉地告诫:“柳先生,你靠口舌吃饭,更需知祸从口出的道理。若你仗着知道几分隐秘,按捺不住,将它当作奇闻谈资去炫耀,换取几声喝彩,那便是自寻死路。到那时,大罗金仙也难救你!切记!切记!”

送走道长,柳逢春紧紧抱着那罐茶,下定决心,一定把秘密烂在肚子里。

从那天起,柳逢春真的每天都泡那“封口茶”喝。

这茶味道清苦,喝下去后,确实觉得心里那股躁动不安平息了不少,对那秘闻也更能守得住口了。

日子一天天过去,似乎风平浪静。

那罐茶眼见着就要见底,柳逢春最初的恐惧也渐渐淡了。

他回到茶馆说书,说的还是那些老段子。

可有些老茶客却不满意了。

这天,他一段《武松打虎》说完,下面一个常客就嚷嚷起来:“柳先生,近来这故事可不如以前带劲了啊!老是这些,听得耳朵都起茧了!”

另一人也跟着起哄:“就是!听说你前阵子神神秘秘的,是不是真撞上什么稀奇事了?藏着掖着多没意思,说出来让大伙儿也开开眼嘛!”

柳逢春心里“咯噔”一下,脸上却挤出笑容,摆摆手:“没有的事,莫要瞎猜,莫要瞎猜。”

他嘴上否认,可心里那根弦却被拨动了。

他看着台下那些期待的眼神,听着那些怂恿的话语,那颗安分了没多久的心,又开始痒痒起来。

那桩秘闻如此曲折离奇,要是由他这张嘴说出来,必定是石破天惊,满堂喝彩!

那该是何等的风光!

他忍不住想:“都过去这么久了,应该没事了吧?我就偷偷跟几个信得过的人说说,他们保证不外传,不就得了?”

那所剩无几的“封口茶”,似乎也压不住这股蠢蠢欲动了。

又过了几天,几个从邻县来的行商,慕名请柳逢春去酒楼饮酒。

几杯烈酒下肚,场面就热络起来。

行商们久闻柳先生大名,极力奉承,说他见识广博,肚里的故事比运河里的鱼还多。

酒意上涌,柳逢春的舌头也活络起来,天南地北地胡侃。

其中一个行商凑近他,压低声音说:“柳先生,我们走南闯北,最爱听些奇闻异事。您是本县的地头蛇,肯定知道些我们不知道的隐秘吧?比如……咱们县太爷的……”

这话正好戳在柳逢春的痒处。

他憋了这么久,在酒精和奉承的双重夹击下,那道长的警告和当初的恐惧,全都抛到了九霄云外。

他只觉得一股强烈的倾诉欲冲上头顶,不说出来,浑身都不痛快!

他嘿嘿一笑,示意几人凑近,自己也压低了嗓子,神秘兮兮地说:“今日……今日咱们有缘,我柳某人就破个例!不过,出我之口,入尔等之耳,切莫外传!”

他舔了舔发干的嘴唇,眼中闪着异样的光,开始绘声绘色地讲起那桩秘闻。

他把那晚听来的碎片,加上自己的想象,说得是跌宕起伏,把县令如何陷害同僚、谋夺家产、甚至牵扯人命的过程,添油加醋地渲染了一番。

几个行商听得目瞪口呆,脸色都变了。

柳逢春看着他们的反应,心里得到了极大的满足,越发得意起来。

这一晚,他喝得酩酊大醉,被人搀扶回家。

睡到半夜,他觉得嘴巴又麻又木,像是被什么东西糊住了,想喊却发不出清晰的声音。

第二天日上三竿,柳逢春还没起床。

他老婆觉得奇怪,推门进去一看,只见柳逢春直接挺躺在床上,双眼圆睁,面色青紫,早已没了气息。

最可怕的是他的嘴巴——紧紧闭着,嘴唇乌黑发紫,仔细看去,那嘴唇的缝隙,竟然像是被无数道细细密密的针线给严严实实地缝住了!

柳逢春暴毙的消息和他那诡异的死状,迅速传遍了清河县。

县令大人听闻后,在后堂沉默了很久,然后长长地舒了一口气。

而柳逢春家里桌上,那个曾经装着“封口茶”的小陶罐,早已空空如也。

故事取材民间传说杜撰加工,采用了荒诞虚构的笔法,并非宣扬封建迷信,仅供娱乐阅读。

【故事读完,心绪难平?】
本期话题:

柳逢春明明有多次机会管住自己,为何最终还是没能守住秘密?是道长的茶失效了,还是他自己的心魔终究战胜了理智?你觉得柳逢春该不该落到如此下场?
A. 应该 B. 不应该 C. 其他看法

�� 你的选择是?在评论区告诉我!关注我,下期故事更惊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