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阳》23:古蜀国先祖竟是满捍人?蜀山氏是常璩夹带的私货!
发布时间:2025-10-29 08:17 浏览量:4
蜀山氏是中国远古史上非常著名的一个族群,起于黄帝时代,不仅可见于《世本》《竹书纪年》等先秦文献,也可见于《史记·五帝本纪》等正史。不过,将这个“蜀山氏”奉为川西岷江地区“古蜀人”的先祖,可能源自常璩夹带的私货,是今天的“巴蜀文化研究”才形成的“共识”。
南宋《路史》具有强烈的文学色彩和深化色彩,虽意“训路为大”,实以路边野史者居多
据《路史》:“蜀之为国,肇自人皇,其始蚕丛、柏濩、鱼凫,各数百岁。蚕丛纵目,王瞿上。号蜀山氏。盖作于蜀。鱼凫治导江,逮蒱泽俾明。时人氓,椎结左言,不知文字。上至蚕丛,年祚深眇,最后乃得望帝杜宇,实为满捍,盖蜀之先也。自丛以来,帝号芦保,其妻曰妃,俱葬之。昔黄帝为其子昌意取蜀山氏,而昌意之子乾荒亦取蜀山氏继其后叶。及高辛氏,以其少子封蜀,则继之者也。秦惠文王元年,蜀人来朝;八年,伐灭之,始降侯云。”
这段文字,为我们勾勒出了川西岷江地区古蜀国早期发展的大致轮廓:蜀国发端于人皇时期,最早存在着蚕丛、柏濩、鱼凫等部落。蚕丛治瞿上(今成都双流区南部),号称蜀山氏;鱼凫治水导江,开发蒱泽(今成都郫都区),使这片土地开始走向繁荣。当时的人们束发为髻,不过并未开化,与中原语言不通,没有文字。后来,“满捍人”杜宇崛起,创建了蜀国。自丛帝开始,帝号称为“芦保”,称妻子为妃,死后夫妻合葬。公元前325年,蜀向秦朝贡;公元前316年,被秦国所灭,降为侯。
如果排除后世以“蜀国”为名追述远古川西岷江地区氏族部落政权的干扰,按照《路史》的记载,蚕丛氏、柏濩氏、鱼凫氏皆为“蜀山氏”族裔。而真正创建“古蜀国”的,却是望帝杜宇氏,满捍人才是“蜀之先也”。从丛帝芦保氏开始,“妻曰妃,俱葬之”,“古蜀国”逐渐与中原文明接轨。
我曾经说过,今天的所谓“巴蜀文化”研究是有导向、有选择的。关于杜宇氏为“满捍人”的说法,虽然仅存于《路史》的记录,但是“巴蜀文化”研究者们为了保持“蚕丛-柏濩-鱼凫-杜宇”这一古蜀国王权谱系的“文化完整”,却是只字不提,是真的不知道还是“选择性遗忘”?当然,我们也可以这样认为,“满捍人”就是鱼凫人的后裔或与之同源的族群。因为很多研究指出,杜宇氏的国号“蒲卑”,其实就是“蒲泽”的别称。在《蜀王本纪》中,“古蜀国”王权谱系就是“蚕丛-柏濩-鱼凫-蒲泽-开明”,“蒲泽”就是“杜宇”。
川西岷江地区古蜀王权谱系
关于“昌意娶蜀山氏女生高阳”的故事,的确出自《史记·五帝本纪》。不过,人家司马迁讲的关于黄帝世系的故事,与川西岷江地区的“古蜀国”没有半毛钱关系。《路史》却将这段记录,结合《山海经》关于乾荒的故事,进行了“演绎”,我们没找到原始文献,所以说是罗泌的“演绎”,于是就有了“乾荒续娶蜀山氏,高辛氏封少子于蜀”的“史实”,将“蜀山氏”与川西岷江“古蜀国”进行了“深度捆绑”。
乾荒是谁?乾荒即干荒,就是韩流,昌意的长子、颛顼帝高阳的哥哥,黄帝之孙。在传说故事中,他承袭的是嫘祖西陵氏,也就是他祖母的爵位和他父亲昌意的封地“若水”。再说一遍,先秦地名“若水”,大致为今汝河流域地区,不是雅砻江上游。在《说文》和《汉书·地理志》中,称雅砻江上游为“淹水”。首次雅砻江上游称为“若水”的,是北魏时期郦道元所著的《水经注》,一千多年以后的事。
高辛氏就是帝喾,是黄帝的曾孙、乾荒高阳的堂侄。帝喾共有八子,也就是《史记·五帝本纪》中的“八元”。老八“季狸”,被封于鲁地,根本就不在川西及岷山地区。如果《路史》真实高辛氏封少子于蜀,也只能证明先秦时期的“蜀国”在今天的山东地区,而不是四川。
《史记·五帝本纪》记载,高辛氏有“才子”八人,即八元。八元为高辛氏之子,仅存于传说故事中
之所以出现这种地理错位,就是因为读者受到了后世著述者将川西岷江地区追述为“蜀国”的干扰,把远古之“蜀”,误以为是远古川西岷江地区了。
可能有人会问了,你这么说有什么依据吗?古代的史学家会犯这种错误?依据我没有,不过网上有大量“彼蜀非此蜀”的研究文章,感兴趣的朋友可以去学术网站Z网上查。而且,这个“错误”,很有可能就是古代方志家们故意为之的结果。因为,古代方志的编撰,都有从中原文明找历史渊源的习惯,来抬升本地区的历史地位和文化底蕴,以彰显传承的“正统性”。因此,听川西岷江“古蜀国”的故事,我们脑子里一定要明白一点,就是正史是没有关于先秦川西“蜀国”的记载,如果有“蜀”,也一定不在今四川地区。
最早关于川西“古蜀国”的故事书,是西汉早期杨雄所撰的《蜀王本纪》。不过,让“蜀粉”们遗憾的是,《蜀王本纪》并没有将“昌意娶蜀山氏”的故事“编”进去。将这个故事硬“塞”进古蜀史的,是正是东晋常璩编撰的《华阳国志》。毫无疑问,《华阳国志》大量参考了《蜀王本纪》,而南宋文学家罗泌在编纂《路史》时,又大量参考了《华阳国志》,而且比《华阳国志》更详细。
另一种从传说故事中推导出来的猜想是,是昌意带着中原人来到川西地区,建立了“蜀”,不过被考古证据推翻了
其实,《路史》的记录明显就是“一眼假”。如果真是“高辛氏封少子于蜀”,那么无论高辛氏的少子是不是“季狸”,这个“国”都只能以高辛氏少子之姓氏名号或爵位相称,不可能再称“蜀”,这是一个基本常识。
从《蜀王本纪》中的“无”,到《华阳国志》的“无中生有”,再到《路史》的“铁板钉钉”,“蜀山氏”能成为川西岷江地区“古蜀人”的先祖,说白了就是常璩为了给“成汉”正名而夹带的“私货”,就是这么个逻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