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普义:摹古以通神,习书之正道

发布时间:2025-10-29 05:57  浏览量:4

学书之道,非仅手熟之技,更需心摹手追,得古人之形质,方能抒自家之性情。六朝时期,摹仿之风已然盛行,成为书家通往艺术巅峰的必经之路。

《北史》有载,赵文深者,周文帝麾下才子,奉命至江陵,以影覆之术,摹写寺碑。此影覆之法,实为唐时向拓之先声,皆旨在精准捕捉原作之神韵,使笔墨间流淌出古人的呼吸与节奏。此非简单复制,实乃心灵与古人的对话,是技艺与精神的双重传承。

欲临碑帖,必先经历摹仿之苦旅。数百遍的摹写,非一日之功,每一笔都需力求与原作肖似,转行立笔,皆要尽得其妙。此过程,犹如匠人雕琢美玉,去其糙粝,显其光泽,直至形神兼备,方可谓之入门。

摹仿,非为束缚个性,实为开启智慧之门。在反复的摹写中,书者逐渐领悟古人用笔之奥妙,结构之严谨,进而在心中构建起一座丰富的书法宝库。待时机成熟,便可融会贯通,将所学内化于心,外化于行,于笔墨间自由挥洒,抒发自家之性情与感悟。

故曰,学书必先摹仿,此乃通往书法艺术殿堂之正道。唯有在摹古中通神,方能在习书中得趣,最终成就一番独特的书法风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