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死之外,皆为擦伤

发布时间:2025-10-29 05:17  浏览量:4

陈宝轩

生死,是人生最沉重的命题,也是无法逃避的终极叩问。它如同高悬在头顶的达摩克利斯之剑,时刻提醒着我们生命的脆弱与珍贵。而在这生死之间,世间万象,不过都是岁月留下的擦痕,或深或浅,或明或暗,终究会在时光的长河中渐渐淡去。

平安、健康、才有幸福!

退休三年,六旬已过,我常常在清晨的微光中醒来,望着窗外渐渐亮起的天空,思绪如潮水般涌来。那些曾经困扰我、让我夜不能寐的问题,如今在岁月的沉淀下,竟如晨雾般渐渐散开。我恍然明白,人生所经历的一切,无论是顺境还是逆境,都是必然的轨迹,是命运给予我们的独特馈赠。

人心向善,没有大福大贵,但一定大灾大难。

年轻时,我总爱读杨绛先生的名言:“除了生死都是小事。”那时,我只觉得这是名人大家的高深见解,如今才真正领悟到,这是杨绛先生与钱钟书先生历经风雨后,对生活的通透解读。他们用一生的智慧告诉我们,在生死面前,那些所谓的得失、荣辱、恩怨,都不过是过眼云烟,不必过于执着。

人生如马拉松,坚持住,胜利属于你自己。

赵本山和小沈阳在春晚小品《不差钱》中的台词,至今仍在我耳边回响:“人的一生,两眼一闭一睁,一天过去了;呵!两眼一闭不睁,一辈子过去了。”听着这幽默又略带心酸的话语,我笑着笑着,眼泪就不自觉地流了下来。是啊,人生短暂,不过几十年,活到百岁者少之又少。即便活到一百零几岁,寿终正寝,在历史的长河中,也不过是沧海一粟。活着,就会有开心,有失望,有成功,有失败,这一切都是再正常不过的事情。

我这一生,最佩服的人便是大诗人刘禹锡。他一生三起三落,在人生的最低谷,却依然能写出“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这样豁达而充满希望的诗句。他的胸怀之博大,令人折服。正是这种乐观豁达的人生态度,让他在逆境中依然能够保持内心的平静与坚定,最终恢复官职,圆满一生。

陈宝轩、阳聚昌与广西总工会原副主席、大诗人书法家谢柳生(中)合影留念。

我的同学阳聚昌,高中毕业后便留在家乡务农,一干就是四十年。六十二岁的他,当了三十年的村官,勤勤恳恳,任劳任怨。农村的红白喜事,他场场到场,场场办得妥妥当当。他还是村里的水管员,几乎天天都有村民家出现水管问题,他随叫随到,从不推诿。这两年,天气异常,夏旱秋涝,农作物损失很大。但他却非常能理解,人盼风调雨顺,五谷丰登,但大自然的力量是人力无法抗拒的。他常说:“减产不伤心,明年再干。”他的网名叫“知足常乐”,他真的做到了。在他的身上,我看到了农民的朴实与坚韧,也看到了对生活的热爱与乐观。

陈宝轩为青岛崂山题写福字书法

我的好朋友高一凯,是一位中学高级教师。一个大男人,却取了个“心若莲心”的网名。他真的是一个大善人、大才子、大帅哥。有一次,我在少林寺的一条小河里发现了一块近两百斤的石头,我特别喜欢,但又搬不动。高老师知道后,二话不说,就请朋友帮忙,把石头抬了出来,还走了三百多米。更让我感动的是,他真的不要一分钱。我教小朋友写字,打印表格,高老师总能准确地找到离我最近的地方打印复印,最关键的是,他从来不收一分钱。高老师没有什么事情怨言过,我佩服之极。在他的身上,我看到了无私与善良,也看到了对朋友的真诚与关爱。

教孩子们学习书法,传承中国国粹书法文化。

以前,我争强好胜,凡事都想争第一,凡事都要求完美。如今才明白,其实真没必要。我现在想通了,我为一个大家庭倾其所有努力,真不需要他们感恩我,回报我。我用减法,因为我的日子正在用减法。让我不舒服的,不来往,无论谁对谁错都没有关系。哪怕是兄弟姐妹,三观不同,也不来往,不生气。当今社会,以物为喜,以物为悲者,比比皆是。人情冷漠,世态炎凉。但我选择向新而生,退休不退工作,在郑州少林教育集团塔沟武校教小学、初中、中专的书法。

人生就如同这棵海边的树,风光无限,便是风景。大风大浪,沉稳淡定,便是生活。

昨天是书法创作课,下课后,我被孩子们围得水泄不通,纷纷要求我签名。我心里非常高兴。一个退休同志,还能有机会将中国国粹书法艺术传承下去,该是多么快乐的事情啊!我心定下来了,租了工作室,铺了木地板,贴了墙壁纸,一屋子的书画,仿佛是我与书法、与艺术的一场浪漫约会。

向新而行

总之,除了生死,其他都是擦伤。这些擦伤,或深或浅,或明或暗,都是我们人生路上的印记。它们让我们成长,让我们坚强,让我们更加珍惜生命中的每一刻。让我们以一颗豁达、乐观的心,去面对生活中的一切,在生死的命题下,活出属于自己的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