稻盛和夫“不器重才子”的职场启示:重复累积才是成功密码
发布时间:2025-10-29 00:52 浏览量:4
你越想靠聪明 shortcut 走捷径,越容易被淘汰;而那些天天做一样事、一遍又一遍打磨的人,反而在AI时代活得最久、赚得最多。
这不是鸡汤,是神经科学和全球工厂的真相。
稻盛和夫当年在京瓷当小老板的时候,招进来的大学生一个个自视甚高,觉得书读得多就应该当经理,结果干不到半年就走了一半。
反而是那些初中毕业、手脚慢、不会说话的工人,天天蹲在机器边反复拧螺丝、调温度,三年后全成了车间的“活说明书”。
不是他们聪明,是他们手上磨出了记忆,脑子里刻下了感觉。2023年京瓷的新员工,不管你是清华毕业还是野鸡大学出来的,头六个月必须完成两千次标准化操作,每一次动作都用AI记录,差0.1秒、偏1毫米,系统都会报警。
这玩意儿不讲面子,只看数据。
结果呢?
这些人的出错率比过去低了将近一半。
他们不是天生能干,是重复把他们变能干。
别以为这是日本的怪招。
比亚迪2023年公开了一组数字:一个00后中专生,三年干了十二万次电池组装,手掌磨出茧,眼睛看一眼就知道哪块电芯不对劲。
他现在去德国教人干活,年薪八十多万。
德国人一开始还不信,直到看到他闭着眼都能把17个零件装对,当场拍手。
他没上过大学,但他手上练的次数,比那些哈佛MBA一年读的书还多。
这不是奇迹,是神经科学早就证明的事——你每天重复一个动作六七个月,大脑里那条管动作的神经通路会变粗三倍,反应速度直接飙上去。
聪明人学得快,但忘得也快;笨人学得慢,但记住了就不丢。
AI能算一万种可能,但它学不会你手上的那种“本能反应”。
现在很多人说,AI来了,体力活都被机器取代了,还练什么重复?
错。
AI替代的是重复中的“机械部分”,而不是重复中积累的“判断力”。
你让机器人装电池,它能装,但遇到一个微小的电压异常,它只会报警停机;可那个00后技师,一眼就看出是电芯接触面有灰尘,用指甲轻轻刮一下就行。
这种判断,不是书本教的,是十万次操作里一次次试出来的。
麦肯锡最新报告说,会这种“重复中出判断”的人,在自动化浪潮里升职的概率是别人的五倍多。
为什么?
因为机器不会灵活,人会。
而人这份灵活,不是靠灵感,是靠重复堆出来的。
你看现在多少人,一毕业就想着跳槽、换行业、搞副业,觉得必须快点“突破”。
可真正的突破,是从最简单的动作里抠出来的。
你每天多检查一遍数据,多问一句为什么,多调一次参数,三年后,你就成了公司里那个没人能代替的人。
不是因为你有多聪明,是因为你比别人多做了五千次、五万次。
这世上没有天资异禀的天才,只有把一件事做够一万遍的普通人。
有人会说,现在是数字时代了,谁还天天拧螺丝?
可你看看,抖音上最火的不是那些喊口号的,是那些教人怎么用手机拍出专业光感、怎么调出一杯完美咖啡、怎么用Excel整理十年账单的人。
他们讲的都不是新东西,是把老动作拆得更细、练得更深。
你学不会高大上的理论,你就把最基础的做得比别人多十倍。
你记不住复杂的模型,你就把每个步骤录下来,每天看一遍,错一次重来一次。
这不是土办法,这是所有真正厉害的人走过的路。
你家里有没有这样的老人?
修电灯、补锅、钉鞋,几十年没换过工具,工具都磨得发亮。
别人说他们跟不上时代,可你家电路坏了,找谁?
还是找他。
不是他懂多少电路原理,是他手上知道那根线怎么接才不会冒火花,知道螺丝该用多大劲拧才不会断。
那不是经验,是肌肉记忆,是大脑被重复刻出来的路。
AI会越来越快,世界越来越吵,但最稳的本事,永远藏在最没人注意的地方——重复。
不是让你傻干,是让你干一次,就想一次怎么更好。
你今天比昨天多改了一毫米,明天就多省了半分钟,后天就多干了三件活。
一年后,你不是最聪明的那个,但你一定是老板最不敢动的那个。
你真的相信,一个每天认真做一件小事的人,会被时代抛弃?
还是说,你只是不想承认,你连一万次都没坚持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