碧滟楼前的遥思(散文)
发布时间:2025-10-29 00:00 浏览量:4
2022年5月2日是个晴朗的好天气,我们在双月湾的酒店吃过早餐,就开车前往叶亚来故居。一路畅通,不到中午就到了惠州。先在路边找了家小馆子尝了尝地道的窑鸡,鸡肉鲜嫩多汁,带着淡淡的荷叶香。稍作休息后,我们便朝着惠阳区的碧滟楼出发。
碧滟楼的门楼很气派,牌坊式的设计在阳光下格外醒目。门楣上“碧滟楼”三个大字是清代才子江逢辰的手笔,笔力浑厚有力。门前半月形的水塘静静地躺着,水面映着蓝天白云,据说这样的设计是为了聚气纳福,给这座老宅子增添了几分传统的韵味。
这座围屋是叶亚来在1883年出资修建的,整整建了三年才完工。令人扼腕的是,叶亚来原本打算亲自回乡监督工程,却因为生病没能成行,最后是由家乡的堂兄弟在1889年代为完成的。这座他始终未能亲眼看到的建筑,成了他乡愁的见证。
走进叶亚来主题文化展示馆,这位传奇侨领的一生在眼前徐徐展开。1837年春天,他出生在惠州惠阳县的一个普通家庭,作为长子很早就挑起了生活的重担。只读了两年私塾就不得不辍学,给别人放牛、打零工补贴家用。1854年,家乡因战乱陷入困境,17岁的少年只好跟着同乡南下,漂洋过海到马来西亚谋生。
初到异乡,他在族叔的安排下进了马六甲的一家锡矿厂做工。谁能想到,这个离乡背井的少年后来会成为叱咤风云的人物?二十多岁时,他就当上了“甲必丹”——当地华人社群的领袖。1873年,他更被正式册封为吉隆坡华人甲必丹,成为举足轻重的侨领。
在吉隆坡的日子里,叶亚来为这座城市的重建付出了无数心血。修路、疏河、架桥,扩建民居、重开矿场、创办学校,硬是把一片废墟变成了繁荣的市镇。可以说,今天吉隆坡的繁华,有他打下的一份坚实基础。
他的付出赢得了所有人的尊敬。1885年,正准备回国的叶亚来一病不起,在4月15日清晨去世,年仅48岁。出殡那天,吉隆坡政府机关停工,全城降半旗,高官显要都来送行,这样的礼遇足以说明他在人们心中的分量。
后来英国人在吉隆坡设立了驻扎官,之后的甲必丹,其权柄与声望再无人能出其右。他的时代,成了南洋华侨史上独特的一页。
最近网上在讨论莫言惠州征联的事,有人提起了叶亚来的故事。为了纪念这位先贤,颂明不揣浅陋,附庸风雅,也撰一副上联供网友把玩:
惠郡诞英才,看赤子南行,开埠兴邦,功耀隆城铭信史。
这副上联把叶亚来的生平都写进去了——从惠州出生,到南下奋斗,再到建设吉隆坡的功绩,最后以名留青史作结。有兴趣的网友可对下联。
行文至此,意犹未尽,谨以《永遇乐》一阕,再寄遥思:
万里辞乡,孤帆南渡,沧海曾济。乱世纵横,荆榛遍野,赤手开新地。廿八载星霜砺,烽烟急、授章横戟。平荡千山血泪,护得侨邦霁。
重兴故邑,疏河通贾,百载商衢如砥。更起黉门,书声漫野,桃李春无际。至今犹说,先贤风骨,融入吉隆云水。看长夜、明珠璀璨,公名照史。
如今再想起两年多前初见碧滟楼的模样,记忆中的那方半月水塘仍清晰如昨。水面晃着的云影,像还映着一个半世纪前游子凝望的目光 —— 那是叶亚来始终未能踏足故土的眺望。青山依旧沉默,塘水早已无痕,可站在记忆里的门楼前回望,分明能听见跨越重洋的叹息:原来最深的乡愁,是连故乡的风都触不到的遗憾。
2025年10月28日星期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