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名气不大,诗却红了千年,短短四句,被写进小学课本

发布时间:2025-10-28 23:19  浏览量:4

一首诗,一段历史,一个小故事

有唐一代,生活最惨的反而不是农户,倒是那些没落的氏族。

对农民而言,耕者有其田,养家糊口是没问题的。如果赶上太平年,如开元盛世,去除赋税,家里多少能有些盈余。

“士农工商”中,士虽然排在第一位,但却面临一个尴尬的问题。

若是家族中,三代没出过五品及以上官员,那么就不会有恩荫,且恩荫不为常例。那意味着,到了你这一代,你就无法啃老了,必须得考取功名,否则生活就会很艰难。

这也是唐代诗人,大多都很穷苦的原因。

比如杜甫,就是含着金钥匙出生的穷人,并且他还算好的,因为他的祖父杜审言去世后,朝廷追赠著作佐郎,他可以免除赋税和徭役。

尤其杜甫的父亲杜闲去世时,他已经三十岁了,这才让他有了一段裘马轻狂的逍遥日子。遗憾的是,杜闲终官兖州司马,兖州属上州,为从五品下,如果再进一步,杜甫就有机会以门荫得一个从八品下的官职。

即便这样,杜甫在父亲离世后,生活也一下就陷入了困顿,想想那些父亲早逝的氏族子弟,既不能从商,也放不下脸耕种,只好凭借祖辈的人脉关系,低声下气地求援引。

而我们今天要讲的卢纶,就是这样的情况,而且比起杜甫,他似乎更加倒霉一点。

卢纶出“范阳卢氏”,列“五姓七望”,家世煊赫。

不仅如此,卢纶的母亲也出名门,为“京兆韦氏”,他的舅舅们都比较厉害,所以卢纶在给舅舅的诗中写:

孤贱易蹉跎,其如酷似何。

衰荣同族少,生长外家多。

别国桑榆在,沾衣血泪和。

应怜失行雁,霜霰寄烟波。

生在豪门的卢纶,童年却过得很不幸福,虽然史书没有记载,猜想应该是父亲去世比较早。他曾在给友人的诗中写:

禀命孤且贱,少为病所婴。八岁始读书,四方遂有兵。

童心幸不羁,此去负平生。是月胡入洛,明年天陨星。

方逢粟比金,未识公与卿。十上不可待,三年竟无成。

偶为达者知,扬我于王廷。素志且不立,青袍徒见萦。(节选)

这首诗当是作于公元756年,卢纶前一年来到长安,准备参加科举,还未等开考,安史之乱就爆发了,随后洛阳失陷,卢纶与家人避难鄱阳。

随后,卢纶充分发挥了自己的特长,交际能力。

用现代话说,卢纶就是一个“社牛”,交往的人,不是达官显贵,就是王侯公卿。比如位列宰臣的,就有元载、王缙、常衮、李勉、齐映、陆赞、贾耽、裴均、令狐楚等人,还有浑瑊、马燧、韦皋、张建封等封疆大吏。

公元762年,肃宗李亨崩逝,太子李豫即位,是为代宗。

次年,史思明的儿子史朝义兵败被诛,安史之乱终于结束,天下稍显太平。于是,卢纶再次来到长安,结识了宰相元载和王维的弟弟王缙。

屡试不第后,经元载举荐,卢纶获授阌乡县尉。王缙升相后,又提擢卢纶为秘书省校书郎,加集贤院学士。

可好日子并没过多久。

公元777年,独揽朝纲的元载,因广结朋党、贪财纳贿为代宗所恶,遂赐死。王缙、卢纶皆坐罪,卢纶贬为陕府户曹,后迁密县令。

公元779年,代宗崩,太子李适(kuò)即位,是为德宗。卢纶改任昭应令。

公元783年,泾原兵变,拥朱泚为帝,德宗避难奉天,战乱又起。

时浑瑊镇河中,辟卢纶为元帅判官,检校金部郎中。这是卢纶人生中第一次出塞,因此写下了那首著名的《塞下曲》:

林暗草惊风,将军夜引弓。

平明寻白羽,没在石棱中。

这首五绝很经典,为适龄儿童必读之作,更是在1000多年后,被写进了小学课本。

诗虽短,却将戎马生涯中,剑拔弩张的紧张氛围,描写得极为细腻。

司马迁在《史记·李将军列传》中写:广出猎,见草中石,以为虎而射之,中石没镞,视之石也。

卢纶此诗就是化用了飞将军李广之典。

不同的是,卢纶诗中所描绘的景象并非射虎,而是疑似林中之敌,故而弯弓搭箭。卢纶的“塞下曲”共有六首,全题为《和张仆射塞下曲六首》,此为其二,第三首为:

月黑雁飞高,单于夜遁逃。

欲将轻骑逐,大雪满弓刀。

从诗题中我们可以得知,这首诗并非是写浑瑊,而是尚书右仆射张建封。写下这首诗时,卢纶已经被召回朝,经舅舅韦渠牟荐举,为德宗赏识,当廷和御制诗,授户部郎中。

此前,张建封作有《朝天行》,朝臣纷纷酬唱,卢纶与张建封乃是旧识,故连作六首。

大约公元799年左右,卢纶病逝,史书对其生卒年记载皆不详尽。

据《唐才子传》记载,宪宗称帝后,曾向张仲素求卢纶诗文遗草。而新旧两《唐书》则载,文宗时,因爱卢纶诗,问李德裕:纶没后,文章几何,亦有子否?

李德裕答:纶四子皆考中进士。

因此,文宗命人搜集卢纶遗作,得诗五百首,辑成《卢户部诗集》,可流传下来的仅有三百余首。

在诗坛,卢纶与李端、钱起、韩翃、吉中孚、司空曙等,并“大历十才子”,与之皆有深交。尤其,卢纶是十才子中最晚去世的,故有诗伤怀,序曰:数公皆负当时盛称荣耀,未几,俱沉下泉。伤悼之际,常暢博士追感前事,赋诗五十韵见寄。

总体来说,卢纶在诗坛成就不算太高,但凭借这一首《塞下曲》,也足以名扬千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