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省身其人其事

发布时间:2025-10-28 15:13  浏览量:5

他一只手转动了乾坤,让拓扑感知曲率,将几何融入宏观——弟子丘成桐如是说。今天是陈先生诞辰114周年,特撰此文以作纪念。

陈省身(1911年10月28日—2004年12月3日),出生于浙江嘉兴秀水县,20世纪最伟大的几何学家之一,被誉为“整体微分几何之父”。前中央研究院首届院士、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士、第三世界科学院创始成员、英国皇家学会国外会员、意大利国家科学院外籍院士、法国科学院外籍院士、中国科学院首批外籍院士。他是20世纪最杰出的数学家之一,也是中国数学现代化的奠基人。1930年毕业于南开大学,1934年获清华大学硕士学位,后赴德国汉堡大学师从布拉施克,1936年又赴法国跟随几何学大师嘉当深造。

1943年,他在美国普林斯顿高等研究院创建了整体微分几何,提出了“陈省身示性类”(简称陈类),解决了微分几何中最重要和最困难的问题。1961年荣获美国科技最高奖国家科学奖,1983年荣获国际数学界最高奖沃尔夫奖,2004年荣获首届邵逸夫奖数学科学奖

陈省身晚年将全部心血倾注于中国数学发展,创立南开数学研究所,并提出 “中国将成为21世纪数学大国” 的著名猜想。

陈省身的数学才华在童年时期便已显露。他出生于书香门第,父亲陈宝祯取《论语》中“吾日三省吾身”之意为他取名。年仅9岁时,就能无师自通地研读《笔算数学》并做出相当复杂的数学题

1922年,陈省身随家人迁居天津,进入扶轮中学。这所学校的数学师资力量雄厚,陈省身在那里展现了过人的数学天赋。1926年,他仅以三周时间自学解析几何,便成功考入南开大学,当时还不满15岁。

在南开大学,陈省身最初兴趣广泛,但一次化学实验课的挫折改变了他的学术轨迹。他后来回忆:“吹玻璃管,我总弄不好”,这使他意识到自己不适合实验科学,从而在二年级分系时选择了数学系。这一选择,让中国少了一位实验科学家,却为世界带来了一位几何大师。

1934年,陈省身赴德国汉堡大学师从布拉施克。开学前,他就在阅读布拉施克的论文时发现了一处漏洞并予以补正,这篇论文也成为他在汉堡的第一篇作品,深得布拉施克欣赏。

在汉堡期间,陈省身参加了凯勒的“微分方程组讨论班”。由于课程极其艰深,参与者纷纷退出,最后只剩下陈省身一人坚持到底,这也使他成为获益最多的人。

1936年,陈省身前往巴黎,师从当代最伟大的几何学家嘉当。嘉当的学生众多,通常需要排队求教,但他却特别允许陈省身每两周到自己家中面谈一次。这十个月的深入学习,为陈省身日后开创整体微分几何奠定了坚实基础。

陈省身的言论既洞察数学本质,又蕴含深刻的人生智慧。

论中国数学展望

我们的希望是在21世纪看见中国成为数学大国。”陈省身对此深信不疑,他曾豪迈预言:“中国人有数学能力的,中国将成为21世纪数学大国是挡也挡不住的,一定的。

谈数学研究境界

陈省身将数学分为“好数学”与“坏数学”。他认为:“坏数学就是重复讲来讲去还是这一套,已经有的东西就不太有意思。”而好数学则要不断创新,寻找新的东西。他晚年常挂在嘴边的是“数学好玩”,在艰涩精深的研究中体味数学“史诗般的美感”。

话学术功利之弊

他对急功近利的学术风气深感忧虑,曾直言:“数学最终应用到我们的生活需要相当长时间。这也要求我们耐得住寂寞,过于功利的研究终究成不了大事。”他以南开数学研究所的创建明志:“为数学所我要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宁园静守研数学,庞加莱猜想献最后光华

陈省身晚年居住在南开大学名为“宁园”的二层小楼,这里也是他治学态度的写照——“一个人一生中的时间是个常数,能集中精力做好一件事已属不易,多一些宁静,比什么都要紧”。

即使年过九旬,他依然保持着对数学的痴迷。92岁高龄时,他仍在攻克六维球面上复结构的存在性——一个几十年悬而未决的数学难题;93岁寿辰的第二天,他还在研讨会上坚持做了1小时的演讲。

直到去世前一个月,他仍对当今世界最大难题之一——庞加莱猜想“已经有了特别的想法”

获奖金全数捐故土,小行星永铭大师名

2004年9月,陈省身获得首届邵逸夫奖数学科学奖,当即将100万美元奖金全数捐出,用于支持世界数学事业的发展。南開大學也決定對其配套獎勵與邵逸夫獎等額的100萬美元。

而在该年11月2日,一颗永久编号为1998CS2的小行星正式被命名为“陈省身星”。陈省身对此欣慰地说:“我是研究数学的,数学历史上最伟大的数学家是高斯,他最早的工作就是小行星的研究。现在我有机会跟小行星有联系,觉得非常快乐。”

桥牌才子妙趣多,西南联大苦中乐

在西南联大时期,尽管生活条件艰苦,陈省身和同事们依然苦中作乐。北大物理教授吴大猷家中每周都有桥牌“牌战”,陈省身是常客之一,在南开时他就以擅打桥牌著称。

有时“清华队”向“北大队”挑战,事先约定输的那队就做当天晚餐的东道主。晚餐虽无美味佳肴,但餐后总有剩余,大家便让最年轻的陈省身和大肚汉吴大猷负责“扫荡”。这段经历也成为了西南联大艰苦岁月中难得的温馨记忆。

陈省身的感情生活如同一部充满战火与离散的史诗。1939年7月,陈省身与郑士宁女士在昆明结婚。郑士宁是陈省身在清华时的老师郑桐荪的女儿,两人可说是数学世家的结合。

新婚燕尔,却逢国家危难。他们的新房设在离西南联大不远的大西门内大富春街的一座楼内,与数学教授姜立夫等人为邻。然而,幸福的家庭生活刚刚开始,战争的阴影便迫使他们分离

1940年,郑士宁有了身孕,和父亲一起去上海待产,生下了他们的第一个儿子陈伯龙。由于战争阻隔,陈省身与妻儿分离长达六年之久,直到1946年才第一次见到自己的儿子

在这漫长的分离岁月里,陈省身将全部精力投入到数学研究中。在昆明的孤立环境下,他刻苦研读嘉当的著作,最终领悟到联络概念的关键作用,完成了几篇重要论文。这段艰难的岁月,反而成为他学术生涯的丰收期。

战后的重逢让陈省身格外珍惜家庭生活。无论在美国还是晚年回到南开,郑士宁始终是他坚实的后盾。这段历经战火考验的婚姻,持续了六十余载,成为陈省身在数学之外的另一重要精神支柱。

陈省身的学术成就与人格魅力,赢得了国际数学界的高度赞誉。

数学史上的地位

著名物理学家杨振宁赞誉陈省身是继欧几里得、高斯、黎曼、嘉当之后数学史上的又一里程碑式的人物。杨振宁曾以“3P”——“perception(认识能力)、persistence(执着)和power(力量)”概括陈省身的科研特质。

国际同行的评价

著名数学家、前英国皇家学会会长迈克尔·阿蒂雅表示:“他是我们这个时代主要的数学代表人物,并在他所从事的几何学科和更广的数学领域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国际数学联盟主席约翰·鲍尔则认为:“陈教授既是一位伟大的数学家,又是一位伟大的数学活动家。”他对2002年北京国际数学家大会的成功举办作出了重要贡献。

学界友人的追思

物理学家李政道评价道:“省身老是一位十分杰出的、世界级的科学家,也是我们中华民族最优秀的一员。他几十年为世界和祖国数学科学的进步作出了伟大贡献,他也为世界和祖国培养了几代数学界的领袖人才。”

弟子丘成桐的致敬

作为陈省身的学生,丘成桐曾写下一副对联向恩师致敬:“只手换乾坤,拓扑知曲率,几何化宏观,后学永参陈氏类;无双真国士,弟子遍寰球,卓识贯六合,先生长留万世名。”这副对联至今仍挂在南开数学所的堂上。

陈省身的一生,恰如他在谈及数学时所言:“数学是在人类学问之中非常重要的学问,非常具体,并且非常深刻的东西。”他将对数学的深刻洞察与对祖国的赤诚热爱融为一体,以其毕生心血推动了中国数学的发展,也为世界数学留下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参考文献

百度百科《陈省身》词条

岳南《南渡北归》等民国大师系列作品

丘成桐《陈省身与几何学的发展》

《陈省身采访录》,《中国科技史料》2000年

《陈省身的几何人生》,《文史精华》2006年

央视《陈省身:人生几何》访谈实录

新华社《数学大师陈省身最后的岁月》

《国际数学界对陈省身的评价》,《中国青年报》2004年

《陈省身名言集录》,北方网

《过于功利的研究成不了大事》,新华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