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朝有位考生落榜后写了首“吐槽词”,没想到成了千古名作
发布时间:2025-10-28 14:24 浏览量:5
对古代读书人来说,考科举当官是最要紧的事。这考场就像个严格的筛子,有人考中后骑着马在街上受众人喝彩,风光得很;有人考了一辈子都没上榜,只能唉声叹气地认命。
柳永出生于公元984年,18岁的他在家乡福建崇安顺利通过乡试,拿到了赴京应试的资格。
大中祥符二年,25岁的柳永第一次踏入礼部科举考场,满以为凭自己的才学能一举得中,结果放榜那天,他把榜单翻了一遍又一遍,眼睛都快看花了,也没找到“柳三变”(柳永原名)三个字。
要是换作别人,说不定会躲起来哭一场,或是抱怨自己运气太差,但柳永偏不。
柳永自小在官宦书香世家长大。受家族熏陶,他自幼浸淫儒家典籍,10岁出头就能写出工整的诗词,早早就因填词小有名气。
这般才华,让他坚信落榜非因己身才疏,而是考官囿于成见、只认死板文章,根本不懂什么是真正的才华。
一肚子的不服气没地方发泄,柳永干脆拿起笔,把心里的吐槽、委屈和不甘,全都写成了一首《鹤冲天·黄金榜上》。谁能想到,这篇纯粹用来抒发情绪的作品,后来竟然火了上千年,成了人人都爱读的千古绝唱。
词的开头,他直接写“黄金榜上,偶失龙头望”,一个“偶”字,把“不过是偶然失手”的不服气写得明明白白;
接着“明代暂遗贤,如何向”,字里行间全是对科举制度的不满:这么好的时代,居然把我这号贤才给漏了;
而后笔锋一转,他越写越有骨气:“未遂风云便,争不恣狂荡。才子词人,自是白衣卿相”,既然当官的路走不通,那不如潇洒度日,就算没穿官服,凭写词的本事,照样是不输大官的“白衣卿相”。
词的后半部分,更是直白写出了他喜欢逗留风月场:“烟花巷陌,依约丹青屏障。幸有意中人,堪寻访。且恁偎红翠,风流事、平生畅”。
这并非一时气话,柳永本就偏爱风月场所的热闹与随性。
早年赴京赶考途中,他路过杭州、苏州等繁华之地,就常乘着小船穿行在秦淮河、钱塘江畔的烟花巷陌。
那些歌女虽身处底层,却懂他的词、懂他的才华,他写的“有三秋桂子,十里荷花”,被歌女唱遍杭州城;他为红粉知己写的“别来最苦,襟袖依约,尚有馀香”,字字句句都是真情。在他看来,比起官场的虚伪应酬,风月场里的知己更能让他舒展心性。
最后一句“忍把浮名,换了浅斟低唱”,更是把他的态度摆得清清楚楚:那些虚头巴脑的功名,还不如换成和知己对饮、听她们唱自己写的词来得实在!
这首“吐槽词”很快在京城传开了。有人夸柳永有才,敢说别人不敢说的话;也有人骂他“疏狂无状”,说他落榜了还嘴硬,流连风月场更是有失士人体面。
消息顺着市井传闻,一路传到了宋真宗耳朵里。真宗本就对“柳三变常出入风月场所、写艳词”的说法颇为不满,等读到“忍把浮名,换了浅斟低唱”这句,当场就怒了:这小子居然敢看不起朝廷功名!
后来柳永又考了三次,近二十年间四次应试均失败。其中大中祥符八年(1015年)那次,31岁的他本已上榜,可真宗审阅时看到“柳三变”的名字,想起《鹤冲天》的词句,大笔一挥划掉了他的名字,还说:“让他去喝酒唱词吧,要功名干什么!”
事实上,柳永并非不懂变通。他还利用歌女“以词求荐”。
赴京赶考途中,他路过杭州时,曾想拜谒与父辈有交情的两浙转运使孙何,以求获得举荐机会。无奈孙何府上门禁森严,普通士人难以登门。
柳永得知歌女常能出入权贵府邸,便找到相识的歌女,将自己为杭州所作的《望海潮》相托,请其代为传唱。当“有三秋桂子,十里荷花”的词句传入孙何耳中,这位官员当即被词中才情打动,主动接见了柳永。虽最终未得举荐,柳永却因这首词,在江南一带名噪一时。
科举之路被皇帝亲自堵死,柳永反倒彻底放宽了心。
他索性不再遮掩对风月场的偏爱,天天出入汴梁的“章台柳巷”,和歌女们打成一片。
歌女们都盼着他写词。因为他写的词朗朗上口,只要一传唱,歌女的名气就能大涨。
而柳永也乐在其中,他会坐在青楼的窗边,听歌女们诉说身世苦楚,把她们的悲欢写进词里,比如“针线闲拈伴伊坐,和我。免使年少,光阴虚过”,写尽了寻常女儿家的温柔期盼。
旁人嘲讽他“沦落风尘”,他却半开玩笑地说自己是“奉旨填词柳三变”,反倒让“奉旨填词”的名号,和他的词一起传遍了汴梁城。
直到景祐元年(1034年),宋仁宗即位后开恩科,对多次科举不第的士人放宽了录取尺度。这一年,50岁的柳永觉得机会来了,他以“柳永”为名参加应试。历经二十五年坎坷,到了知天命的年龄他终于考中进士,圆了他的仕途梦,还自嘲“及第已老”。
他官场生涯的第一站,是赴睦州(今浙江建德)出任正八品的团练推官,品级低微且无实权,主要负责协助地方军事长官处理文书案牍、核查军备物资,偶尔参与审理小额民事纠纷。
也许是因科举之路太过艰难,柳永对好不容易得来的功名格外珍惜。即便这官职微小,柳永也彻底收起了“奉旨填词”的狂妄,抱着“为官一任,当尽一分力”的心思踏实履职。
宋代最盛行“举荐”制。睦州知州吕蔚很快注意到了这位迟暮才子的勤勉,仅在柳永到任一个月左右,便因欣赏其才华与行事态度,郑重写下举荐信给朝廷,称赞他“才思敏捷,处事谨严,有牧民之能”,希望朝廷能破格提拔,给柳永更多施展才华的机会。
然而,侍御史郭劝在审阅时,以柳永初到任上、“未成考”(宋代官员考核周期为一年,未满一年称“未成考”)、“未有善状”为由,质疑吕蔚的举荐出于私心,最终驳回了这次举荐。
朝廷还因这件事,专门作出新规定:“州县官初任未成考不得举”。这样一折腾,谁还敢为他举荐?彻底堵死了柳永被举荐升官的可能。
不久后,他便被调任至浙江定海(今浙江舟山)担任盐监。盐监的职责是监管当地盐业生产、运输及盐税征收,需要频繁下乡深入盐民生活。
也正是这段经历,让柳永彻底跳出了文人的书斋视野,亲眼见识到了底层百姓的生存之难。他写成了反映民间疾苦的《煮海歌》。
这首诗是柳永少有的写实之作,与他早年的“艳词”风格截然不同:“年年春夏潮盈浦,潮退刮泥成岛屿。采樵深入无穷山,竹根独抱愁云还”前两句描绘盐民退潮后刮泥晒盐的辛劳,后两句则道尽他们为凑齐煮盐的柴火深入深山砍柴的艰难。字里行间满是对底层百姓的怜悯。
此后数十年,柳永又先后调任余杭(今浙江杭州)、泗州(今安徽泗县)、襄阳(今湖北襄阳)等地,所任官职也多是县令、推官这类从八品到七品的地方小官,始终未能得到朝廷重用。
待到晚年,年近七十的柳永已无力应对官场的奔波与繁杂,便主动向朝廷请辞致仕。
离开官场后,他没有返回故乡,而是选择定居在润州(今江苏镇江)。皇祐五年(1053年),69岁的柳永在润州离世。
民间流传着一段浪漫的传说:他去世时身无分文,是汴梁、润州的歌女们凑钱为他安葬。每年清明,这些身着素衣的女子都会结伴到他的坟前祭拜,点一炷香,唱一首他写的词,称作“吊柳七”。
谁能想到,25岁那年落榜后写下的一阕牢骚词,最终却成了千古绝唱。谁又能料到,那个被主流士大夫嘲讽“沦落风尘”的才子,会因笔下的真情与傲骨,被永远铭记。柳永终其一生,没能在官场上实现抱负,却在诗词的世界里,活成了真正的“白衣卿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