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道是龙刚不信,果然夺得锦标归——穷且弥坚的江西第一状元卢肇

发布时间:2025-10-28 12:03  浏览量:4

江西是古代中国的科举强省,从隋唐到明清,诞生进士的总数超过万名,占全国进士总数的十分之一强,仅次于江浙和福建。不过在唐朝建立之前由于这里远离全国政治文化中心,因此文气并不浓郁,被中原士人视为偏僻蛮荒之地。直到唐玄宗时期在江南道中分出了“江南西道”,在拥有了独立的一级大区建制的同时,整个南方的开发也日益深入,这之后江西的发展也开始加速,体现在科考上就是进士数量的从无到有和逐渐提升。

而江西历史上的第一个状元,则要等到大唐会昌三年才得以出现,正是那以大举灭佛而名垂史册的武宗皇帝在位之时。这位高中状元的幸运儿叫卢肇,此人是个货真价实的寒门子弟,按他自己的说法就是“在名利场则最为孤立”。要知道隋唐科举创制度本意,就是要引入更多的寒门子弟,以打破士族门阀对官场和文化传承的垄断。但实际上当时要做到这一点很不容易,毕竟在印刷术普及以前书籍昂贵且稀有,穷人很难获取,也没有钱延请名师指教,要与自有家学传承的士家竞争实在是难如登天。

卢肇此人能够化不可能为可能,自然是一位才智卓绝之士。要说起他祖上其实也曾阔过,其曾祖父卢挺在德宗时曾出任过袁州刺史,不过早已家道中落,到其父亲那一辈只得以在私塾中教书为业。而且只靠教书那点束脩还养不活全家人,还得靠耕种家里那几亩薄田才能勉强维持,属于那种所谓“耕读传家”的最底层读书人。好在卢家几个子弟都颇有天资,在务农之余苦读不辍,一心要靠科考改变家族命运。

但要写一手打动考官的精妙文章,只靠苦读是不够的,至少必须要与文友交流并得到名师指点,因此卢肇还要不时去本乡首府洪都等地求学访友,这更加剧了家中的窘境。对这段艰难岁月,在卢肇某次远行时作的《送弟》一诗中可见一斑。诗中写到:

去日家无担石储,汝须勤苦事樵渔。

古人尽向尘中远,白日耕田夜读书。

卢肇入仕后曾写过一篇专门分析钱塘潮水成因的《海潮赋》,是唐朝罕见的自然科学论文,在古代科技史上有一定地位。他把这篇文章进献皇帝时又单独加了一段《赋状》,其中也提到早年读书时的艰难:“臣伏念为业之初,家空四壁,夜无脂烛,则爇薪苏……”让皇帝也感念不已。

但是让卢肇家贫之事天下闻名的,则是其另一则轶事。他进京赴试前准备与一位叫黄颇的同乡举子结伴同行,后者不仅家境富有而且才名远播,比穷困潦倒只是勉强获得赴考资格的卢肇要被人看好得多。于是郡守在城外离亭设宴饯行时,只请了黄颇,坐视卢肇骑着一匹瘦驴离城而去。

没想到最后却是穷士子高中状元,才子黄颇只中了探花。衣锦还乡时正逢端午,郡守再次宴请新科进士,并让他们观看龙舟比赛,席间卢肇即席写下一首《竞渡诗》,尾联是:

向道是龙刚不信,果然得到锦标归。

今日人们常说的“锦标赛”和“夺标”等词语,其实就是化用此诗。

实际上卢肇能够中状元,也有运气的因素。当时朝中“牛李党争”日益激烈,当朝宰相李德裕又时常被人攻击其结党营私、一意提拔世家大族子弟。而卢肇时常带着文章去相府干谒,还颇受李德裕青睐。唐代科考并不糊名,主考官王起又听说此子时常出入相府,这次点他为进士科头名。为卢肇贫寒的出身举世皆知,李德裕也乐得以此来撇清自己,便默认了主考的排名。

可惜的是,哪怕卢肇是状元,毫无背景的他在官场上也很难有所发展,只是辗转各地做过几任地方官,最高官职也不过是刺史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