贺知章:诗酒趁年华,归乡作顽童

发布时间:2025-10-28 12:09  浏览量:4

“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

几乎每个中国人都能随口背出这首《回乡偶书》,短短二十八个字,写尽了岁月沧桑与归乡感慨。可很少有人细想,写下这诗句的老人,究竟经历了怎样的一生?他是 86 岁才回到故乡的贺知章,是浙江历史上第一位状元,是与李白称兄道弟的 “饮中八仙”,是官至秘书监的盛唐重臣,更是把日子过成诗的 “老顽童”。从江南水乡的少年才子,到长安城里的诗酒达人,再到归乡路上的白发老者,贺知章的一生,就像他的诗一样,平淡中藏着真味,洒脱里满是温情。

公元 659 年,贺知章出生在越州永兴(今浙江萧山)。这里傍着稽山,临着镜湖,温柔的江南水养育出的少年,既有水乡的灵秀,又藏着不服输的韧劲。小时候的贺知章,最大的爱好就是读书,不管是家里的藏书,还是寺庙里的佛经,他都能读得津津有味。邻居们常看见他坐在镜湖边的石头上,手里捧着书,连湖边的荷花谢了、芦苇黄了都没察觉。

在那个年代,“读书考功名” 是寒门子弟唯一的出路,贺知章也不例外。他深知,只有走出越州,去长安参加科举,才能实现自己的抱负。为了备考,他常常读到深夜,油灯熬干了一盏又一盏,手指被书页磨出了薄茧。功夫不负有心人,公元 695 年,36 岁的贺知章背着行囊,千里迢迢赶到长安,在殿试中一举夺魁,成为浙江历史上有记载的第一位状元!

36 岁的贺知章在殿试中一举夺魁,成为浙江历史上的第一位状元

这个消息传回越州,整个县城都轰动了。乡亲们敲锣打鼓地来到贺家,连县令都亲自上门道贺。可贺知章并没有因此骄傲,中了状元后,他先是被任命为国子四门博士 —— 一个负责教贵族子弟读书的小官。虽然官职不高,但他却做得格外认真,不仅把知识讲得生动有趣,还常常和学生们一起讨论诗文。课余时间,他也没闲着,要么去长安的书坊淘书,要么和京城的文人雅士交流,很快就凭着一手好诗和漂亮的草书,在长安的文化圈里站稳了脚跟。

《咏柳》:“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

那时候的贺知章,写诗就像说话一样自然。看到春天的柳树发了芽,他就写下 “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想起家乡的镜湖,他就吟出 “稽山云雾郁嵯峨,镜水无风也自波”。这些诗句没有华丽的辞藻,却满是生活气息,就像江南的春雨,悄悄滋润了长安的文坛。

在很多人眼里,官场是个充满争斗的地方,但贺知章的仕途,却走得格外平顺。从国子四门博士开始,他一步步做到太常少卿、礼部侍郎,最后官至太子宾客、秘书监,被封为 “永兴县子”,成了唐玄宗身边的重臣。这一路升迁,靠的不是阿谀奉承,而是他的才华和人品。

贺知章是个出了名的 “老好人”,待人宽厚,从不与人争名夺利。有一次,朝廷要选拔官员,有人想托关系走后门,找到贺知章帮忙,还送来了贵重的礼物。贺知章笑着拒绝了:“选拔官员是为国家选人才,要是我徇私了,就是对不起朝廷,也对不起百姓啊。” 最后,他坚持按照才华和品德选拔,选出来的人后来都成了朝廷的栋梁。

贺知章是出了名的 “老好人”,为官清正,待人宽厚,从不与人争名夺利

他不仅对同僚真诚,还特别惜才。最有名的就是 “金龟换酒” 的故事。那一年,李白刚到长安,还只是个默默无闻的诗人。贺知章听说有这么一位 “诗写得比云还飘逸” 的年轻人,就主动上门拜访。两人一见面,就像多年未见的老朋友,从诗歌聊到人生,越聊越投机。贺知章当场就拍着李白的肩膀说:“你这哪里是凡人,分明是从天上贬下来的神仙啊!”

聊着聊着,两人都觉得口渴,想去喝酒,可贺知章摸遍了全身,发现没带钱。他毫不犹豫地解下腰间的金龟 —— 这可是朝廷官员的身份象征,价值连城 —— 递给店家换了酒。那天,两人喝得酩酊大醉,李白当场写下好几首诗,贺知章也借着酒劲,在墙上挥毫泼墨,写下了一幅草书。后来,在贺知章的推荐下,李白得到了唐玄宗的赏识,成了供奉翰林。这件事也成了长安城里的一段佳话,人人都夸贺知章 “有慧眼,重情义”。

李白和贺知章 “金龟换酒” 的故事,成了长安城里的一段佳话

在长安为官的五十多年里,贺知章见证了盛唐的繁华。他陪着唐玄宗去泰山封禅,跟着文武百官去曲江池赏花,还参与编纂了《唐六典》等重要典籍。但不管官做得多大,他始终保持着初心,不摆架子,不贪名利,就像一株生长在长安城里的江南柳,温柔又坚韧。

如果说仕途是贺知章的 “主业”,那诗和酒就是他的 “灵魂”。在盛唐的文人圈子里,贺知章是出了名的 “酒仙”,他和李白、张旭、李适之等人并称为 “饮中八仙”,而他因为年龄最大、性情最豁达,成了这群人的 “带头大哥”。

杜甫曾写过一首《饮中八仙歌》,专门描绘他们喝酒的趣事,其中第一句就是 “知章骑马似乘船,眼花落井水底眠”。这句话虽然有些夸张,但也道出了贺知章的酒量和豪放。他喝酒从不挑场合,有时候是在皇宫的宴席上,有时候是在路边的小酒馆里,只要有朋友在,他就能喝得尽兴。有一次,他和张旭、李白一起在杏花村喝酒,喝到兴起,张旭当场拿起笔,在酒馆的墙上写起了草书,李白则一边喝酒一边吟诗,贺知章就在旁边拍手叫好,还时不时地添酒。那天,三个才子从中午喝到深夜,把酒馆的酒都喝光了,最后还是店家送他们回的家。

贺知章的诗,也常常是在酒桌上写出来的。有一年春天,他和朋友们去长安城外的杏园踏青,看着满园盛开的杏花,喝着醇香的美酒,他一时兴起,当场写下 “东风吹暖百花开,独上高楼把酒杯。醉里不知春色减,狂歌直到夕阳来”。这首诗没有刻意雕琢,却把春日里的快活心情写得淋漓尽致,朋友们看了,都忍不住跟着一起唱起来。

“东风吹暖百花开,独上高楼把酒杯。醉里不知春色减,狂歌直到夕阳来”

除了诗和酒,贺知章的书法也很厉害。他最擅长草书,写字时笔走龙蛇,一气呵成,被当时的人称为 “草圣” 之一。据说他喝醉了酒之后,写字更是有神助,有时候甚至会把衣服脱下来,用手指蘸着酒在衣服上写。他的书法作品《孝经》流传至今,上面的每一个字都充满了灵气,就像他的人一样,洒脱又自在。

贺知章草书作品《孝经》

在 “饮中八仙” 的圈子里,贺知章总是最快活的那一个。他不像李白那样有 “行路难” 的烦恼,也不像张旭那样有 “怀才不遇” 的苦闷,他把诗酒当成生活的调剂,把朋友当成人生的珍宝,活得简单又快乐。这种心态,让他即使到了八十多岁,依然精神矍铄,眼里满是光彩。

公元 744 年,贺知章已经 86 岁了。这一年,他看着自己满头的白发,突然特别想念家乡的镜湖,想念小时候常去的稽山,想念家乡的鱼虾和米酒。于是,他向唐玄宗上书,请求辞官归乡,去当一名道士,陪伴在父母的陵墓旁。

唐玄宗舍不得这位老臣,多次挽留:“先生是朝廷的重臣,朕还需要你辅佐,你要是走了,朕可怎么办啊?” 贺知章却笑着说:“陛下身边有很多有才华的人,他们能帮陛下治理好天下。而我,年纪大了,只想回到家乡,看看小时候的地方。” 唐玄宗见他归乡心切,最终还是答应了,还亲自为他设宴送行,赏赐了他很多财物,甚至把镜湖的一部分赐给了他。

满朝文武也都来为贺知章送别,李白更是哭得像个孩子,他拉着贺知章的手说:“先生,您走了,以后谁陪我喝酒写诗啊?” 贺知章拍了拍他的肩膀,安慰道:“我在江南等你,到时候我们再一起喝个痛快!” 说着,他还写下了一首《送人之军》送给李白,算是给这位挚友的临别赠言。

经过几个月的跋涉,贺知章终于回到了阔别五十多年的家乡。可眼前的景象,却让他有些陌生:小时候常去的小桥还在,可桥边的柳树已经长得很粗了;家门口的石板路还在,可路上的行人他一个都不认识了。正当他骑着马在村口徘徊时,几个穿着粗布衣服的孩童跑了过来,围着他好奇地问:“老爷爷,您是谁啊?从哪里来的?要找谁家呢?”

《回乡偶书》:“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

看着这些天真烂漫的孩子,贺知章突然笑了,笑着笑着,眼泪就流了下来。五十多年前,他也是这样的孩子,背着书包去学堂读书;如今,他成了孩子们眼中的 “陌生人”。他勒住马,慢慢吟出了那首流传千古的《回乡偶书》:“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

回到家乡后,贺知章在镜湖旁修建了一座道观,取名 “千秋观”。他每天的生活很简单:早上起来看看镜湖的日出,上午练练书法,下午和乡亲们聊聊天,晚上喝上几杯小酒。有时候,他还会坐船去湖上钓鱼,钓上来的鱼就送给邻居们吃。乡亲们都很喜欢这位 “状元爷爷”,常常带着自家种的蔬菜、水果来看他,他也会把自己写的诗送给大家。

公元 744 年年底,贺知章在千秋观里安详离世,享年 86 岁。消息传到长安,唐玄宗很悲痛,特意下诏追赠他为礼部尚书,还派人为他修建了陵墓。这位从江南走出的少年,在长安绽放了一生的光彩,最终回到了家乡的怀抱,就像一片落叶,轻轻落在了镜湖的水面上,安静又温柔。

贺知章的一生,没有惊心动魄的传奇,没有撕心裂肺的遗憾,却活得格外精彩。他是状元,却不傲气;他是高官,却不摆谱;他是诗人,却不矫情。他把日子过成了诗,把诗写进了生活,就像江南的镜湖水,平淡却悠长,温柔却有力量。

如今,每当我们读到《咏柳》,就会想起春天的美好;读到《回乡偶书》,就会想起归乡的温情。贺知章就像一位老朋友,用他的诗,用他的故事,告诉我们:人生最好的状态,不是追名逐利,而是活得洒脱、活得真诚、活得快乐。

或许,这就是贺知章留给我们最好的礼物 —— 不管走多远,都别忘了自己的初心;不管多大年纪,都要保持一颗热爱生活的心。就像他一样,从少年到白头,始终带着江南的温柔,带着诗酒的豪情,把一生都过成了最美的模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