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大才子变“汉奸”,石平太郎终于下场!

发布时间:2025-10-26 14:58  浏览量:5

9月8日,中国外交部对石平太郎采取了三项制裁:冻结其在中国境内的财产,禁止中国机构和个人与其发生任何交易,永久拒绝其及直系亲属入境(包括港澳地区)。

从第二句话开始说起:这事儿在官方发言里说得很干脆。外交部发言人林剑用了短短十八个字来点评他——“数典忘祖,出卖良知,勾结反华势力,挑衅滋事!”这话在北京的立场里就是把态度摆明了,不绕弯子。制裁的三项措施也都很直截了当:先把钱给封住,再把生意往来彻底切断,最后把门槛定死,连补救的余地都不给。

先说第一条,资产冻结。任何在国内能查到的财产都会被冻结,这不仅是一个账面数字的事儿,背后牵的是经济链条。要么是个人存款、房产、企业股权,要么是通过代理、亲属、信托等间接方式存在的利益。这一刀下去,他和他可能还留在中国的人脉、经济纽带都会被影响。对一个长期通过对中国话题挣钱和出名的人来说,这像是把电源拔掉。

第二条,禁止交易。这个是把他在中国能接触到的市场、媒体资源、学术交流、讲座合同等都切断。很多人在公共舆论场靠着争议性言论获得稿费、出场费、媒体曝光,或者靠与企业和智库的合作形成收入。现在官方明确要求所有中国机构和个人不能和他有交易关系,对他来说,就是把原本可以动用的资源撤了。

第三条,永久拒绝入境,包括港澳。很多人心里都有个念头,哪怕是在外头闹腾一阵子,终归有个回头路——回家看看。把港澳也列在禁止之列,就是把那条路堵死。对个人威慑力不小,尤其是对有情感链接、亲属关系的人而言。

被点名后,他的回应也迅速出现在媒体上。他不认同这些说法,还把被制裁当成某种“荣誉”,把自己塑造成反华舆论的代表人物。这种反应在公众场外看起来意气风发、毫不退让,但现实是有两面:在部分右翼圈子里,他的“华人面孔+反华立场”确实有特殊的价值;在更广泛的日本社会里,这种标签可能也会让他被边缘化。说白了,外面有人喊,有人推,但回头看他在日本的支持基础,也并非铁板一块——热度一旦过去,利益关系和政治算计都可能变。

回溯他的言行轨迹,其实这些结果并不让人奇怪。作为拓殖大学的教授,他长期以“中国问题专家”的身份出现在媒体和政界,主要是靠贬低中国、否定历史、支持日本右翼的立场来维系话题度。他公开否认南京大屠杀和731部队罪行,支持一些政客参拜靖国神社,公开主张钓鱼岛应归日本,这些立场在国内外都属于高度敏感和挑衅性的表态。为安倍等右翼政客站台、在公共论域里不断制造争议,让他的声音从学术圈逐步走向了政治与媒体的舞台。

他的个人经历也是个线索。1962年出生在成都,1980年考入北京大学哲学系,1984年毕业后在国内工作了几年,1988年被公派去日本神户大学读书,后来拿到博士并留在日本。从“北大学子”到留日学者,再到在日本落脚,这是一条典型的海外知识分子路线。很多同代人学成回国参与改革开放,但他选择在日本扎根,身份上也在2007年做了关键选择——入日本籍并改名为石平太郎。这一步在外人看来是身份和归属的转折,也被一些人解读为对原有国家和文化的一种决绝。

从职业角度看,他把批评中国当成一种职业路径和谋利方式。通过触碰敏感话题、在历史问题上制造争议,能够拿到媒体的关注、获得政治圈的靠拢、得到右翼力量的支持。这套玩法有其现实效果,也隐藏高风险:当外界对他的容忍度下降,或者当利用他的政治力量不再需要他时,他可能随时被抛弃。尤其是当争议变成了外交事件,触碰到国家利益的红线时,代价会更大。

2025年他当选参议员,那对他来说应该算是政治上的高光时刻。63岁、出身海外、长期以“中国问题”著称的学者能走进议会,这是他多年积累的结果。可政治上的高位往往意味着更大的风险和更强的曝露度:一旦政治立场被用作交易筹码,或者被贴上“利用外来背景谋私利”的标签,支持他的力量就可能像堆积物一样在短期内瓦解。现在看,他能仗着的那条通路——媒体、政治、利益链——已经出现断裂。

外交部这次用词里透出的不只是针对个人的惩罚,还是对类似行为的警示意味。把言行上被认为是“伤害国家感情、勾结反华势力”的人点名制裁,既是具体执行的一次行动,也是释放给公众和观察者的信号:对那些把攻击祖国当作获取名利手段的人,国家不会坐视不管。

在日本国内,右翼势力可能会短期继续把他当成话题人物,但长远看,他在日本的处境也不稳。被中国点名之后,国内一些原本支持他的力量会重新审视和计算:这个人带来的利大于弊,还是弊大于利?而那些原本对他的学术名声、政治资本有期待的人,也会在利益链断开后重新调整策略。

坦白讲,看一个曾经在北京读书的人走到今天这一步,心里是有些唏嘘的。学者到政治人物,中间的转折里掺杂了职业选择、身份认同以及利益驱动,这些因素交织在一起,往往比外界想象的复杂。现在的结果是具体的:资产可能被冻结,商业合作被中断,进出境的门票被收回,原先能靠的那些联系和利益正在被切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