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棣:朕要灭你九族!大臣:有本事灭我十族!随后大臣傻眼了

发布时间:2025-10-28 08:42  浏览量:5

阅读此文前,诚邀您点击一下“关注”按钮,方便以后第一时间为您推送新的文章,内容均引用权威资料,结合个人观点进行撰写,文末已标注文献来源,请知悉!

文|妍妍

编辑|妍妍

你听说过"诛九族"吧?在古代,这已经是最重的刑罚了,连坐制度下株连九族,简直是灭族灭门的终极版本。

可明朝有个硬骨头大臣,面对皇帝威胁说要灭他九族,居然硬气回怼:"有本事你就灭我十族!"

结果他真的被灭了十族,八百多人因他一句话丧命。这位刚烈忠臣到底是谁?他为何如此刚烈,甘愿让自己和家族背负如此惨重代价?

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的嫡长子朱标早逝,按理说皇位应该传给朱标的儿子朱允炆。

果然,朱元璋立朱允炆为皇太孙,随后朱允炆顺利即位,是为建文帝。这本是顺理成章的继位,却让燕王朱棣心里不爽。

朱棣是朱元璋的第四个儿子,他一直认为自己比侄子朱允炆更有资格当皇帝。

朱棣在北平(今北京)镇守多年,军事能力出众,手下兵强马壮。建文帝登基后,为了加强中央集权,开始削藩,先后废除了几个叔叔的王位。

朱棣见状,知道自己迟早也会被收拾,便先下手为强,打着"清君侧、靖国难"的旗号,于1399年发动了"靖难之役"。

经过长达四年的战争,朱棣最终攻入南京,夺取了侄子的皇位。

有传言说建文帝在宫中纵火自焚,也有说法是他逃出宫外当了和尚。无论如何,朱棣成功篡位,成为明朝第三位皇帝,史称明成祖,年号永乐。

在这场权力更迭中,有一位名叫方孝孺的大臣,是建文帝朱允炆的得力助手和坚定支持者。

方孝孺出身寒微,却学识渊博,品行高洁,在士大夫阶层中威望极高。他曾任翰林院修撰、礼部侍郎等职,深得建文帝信任。

方孝孺不仅才华横溢,更是气节过人。他从小就学习儒家思想,特别推崇"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价值观。

在他心目中,君臣之义至高无上,一旦确立了忠诚的对象,就绝不背叛。

朱棣攻入南京后,许多原本效忠建文帝的官员纷纷投降,但方孝孺却坚决不屈。

朱棣本想杀了这个顽固的家伙,但他的谋士姚广孝却劝阻说:

"方孝孺在士人中威望极高,若立即杀他,恐怕会激起天下读书人的反感。不如先软禁起来,看能否说服他为陛下所用。"

朱棣听从了这个建议,暂时将方孝孺关押起来,没有立即处死。

他心里打着如意算盘:如果能够争取到方孝孺的支持,那将大大增加自己即位的合法性。

毕竟,连建文帝的心腹都归顺了自己,还有什么人敢说自己不是正统?

夺取皇位后,朱棣需要发布即位诏书,向天下宣告自己合法继位的理由。

按照惯例,这种重要文书应当由地位最高、文采最好的臣子撰写。朱棣想到了方孝孺,便命人将他带到面前,要求他起草即位诏书。

朱棣先是好言相劝:"方卿,你是当朝第一才子,朕非常欣赏你的才华。只要你为朕写一道即位诏书,不仅既往不咎,还会重用你,让你官居高位,富贵荣华。"

方孝孺面无表情地回答:"陛下若要我写,只能写'燕王归藩'四个字。"这意思是说,朱棣应该回到自己的封地,而不是篡夺皇位。

朱棣大怒,但仍然压住火气:"方卿,你要知道,朕是奉天承运,顺应民心才即位的。建文帝荒淫无道,残害功臣,天下百姓苦不堪言。朕起兵靖难,正是替天行道。"

方孝孺冷笑一声:"陛下此言差矣。建文帝勤政爱民,削藩只是为了加强中央集权,减轻百姓负担。陛下起兵造反,实为大逆不道。"

朱棣见软的不行,便来硬的:"方孝孺,你别敬酒不吃吃罚酒!朕可以既往不咎,但你若执迷不悟,不仅自己性命难保,还会连累家人!"

方孝孺正色道:"我方孝孺宁可死,决不为篡逆者效力!"

朱棣被方孝孺的态度激怒,大声威胁:"你再不听话,朕就要灭你九族!"

方孝孺不但不惧,反而挺直腰杆说:"有本事你就灭我十族!"

这下,朱棣真的怒了。

在古代,最严重的株连也只到九族(父族四族:父亲、祖父、曾祖父、高祖父;母族三族:母亲、外祖父母、舅父;妻族二族:妻子、岳父母),方孝孺竟然要求"十族",简直是公然挑衅皇权。

朱棣咬牙切齿地说:"好!既然你要十族,朕就成全你!"于是,他下令增加"师族"(即老师和同窗)为第十族,诛灭方孝孺十族。

这是中国历史上最残酷的一次株连事件。

据记载,因方孝孺一人之故,共有八百余人被杀,其中包括他的亲友、师长、同学,甚至是与他有些许关联的人。

更令人发指的是,方孝孺被处以最残忍的剐刑,即所谓的"千刀万剐",身体被一刀一刀割掉,直至死亡。

据说,行刑前,刽子手问方孝孺:"你可后悔?"方孝孺大笑道:"我方孝孺死不足惜,只恨未能手刃篡贼,以报国恩!"随后,他慷慨就义,至死不屈。

方孝孺的事迹在历史上引起了巨大争议。

支持者认为他是忠贞不渝的典范,坚守节操,宁死不屈,体现了古代士大夫"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崇高品格。

在明朝后期,方孝孺被视为忠臣楷模,许多官员以他为榜样。

但也有人质疑方孝孺的行为是否值得。

他一人之刚烈,导致八百余人丧命,这样的代价是否太过沉重?如果他选择屈服,或许能够保全这么多无辜性命。

在现代人看来,这种"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的极端做法,或许有些"愚忠"。

朱棣在平定天下后,虽然对方孝孺等建文帝旧臣痛下杀手,但在其他方面却是一位有作为的皇帝。

他迁都北京,营建紫禁城,派郑和七下西洋,修纂《永乐大典》,使明朝国力达到顶峰。

然而,他篡位的阴影始终挥之不去,这或许就是他为何对方孝孺如此痛恨的原因——方孝孺的存在,就是对他非法篡位最大的讽刺和挑战。

方孝孺的故事,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思考:

什么是真正的忠诚?为了坚守原则,值得付出怎样的代价?在生死抉择面前,是坚持气节重要,还是保全性命要紧?

这些问题没有标准答案,只能由每个人根据自己的价值观来判断。

方孝孺用生命诠释了自己的选择,无论后人如何评价,他那铮铮铁骨,已经永远铭刻在中国历史的丰碑上!

参考资料:《明史·方孝孺传》、《明太宗实录》、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编《明朝通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