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唐孤忠张巡:睢阳血战竟成千古争议

发布时间:2025-10-28 08:00  浏览量:4

>公元757年十月的一个深夜,睢阳城内火光摇曳。面容枯槁的张巡缓缓拔出佩剑,望向身旁相伴多年的爱妾。

>城外叛军的喊杀声越来越近,城内早已弹尽粮绝。“今日之事,宁为国死...”他话音未落,剑光闪过。

>这个决绝的选择,让他在后世史书中既被誉为忠烈典范,又被斥为残忍暴戾。直到今天,这位大唐最后的屏障,仍在历史的评价中挣扎...

张巡,生于公元708年,蒲州河东(今山西永济)人。这个出身书香门第的才子,自幼饱读诗书,却偏偏生就一副刚烈性子。

《新唐书》记载他“博通群书,晓战阵法”,是一个难得的文武双全奇才。

开元末年,张巡考中进士,先被任命为太子通事舍人,后外放为清河县令。在任期间,他以清廉正直闻名,深受百姓爱戴。

有趣的是,这个后来以守城闻名的将领,最初竟是因为拒绝逢迎上司而崭露头角。

当时有位权贵路过清河,暗示想要贿赂,张巡直接将其拒之门外,还留下名言:“巡虽位卑,不敢以民脂媚上。”

如果不是安史之乱的爆发,张巡或许会以一个清官的身份终老。但命运往往在最意想不到的地方转弯。

755年,安禄山起兵反唐,短短数月就攻陷洛阳、长安。大唐江山,转眼间支离破碎。

在这个危急存亡之秋,时任真源县令的张巡做出了人生最重要的决定。

他召集县中壮士,慷慨陈词:“国家养士百年,今危难之际,正是我辈效死之时!”随即率千余人北上,开始了他的抗敌生涯。

757年正月,张巡率部退守睢阳(今河南商丘)。这座城池地处大运河要冲,是叛军南下江淮的必经之路。此时的睢阳太守许远,是个文弱书生,见到张巡如见救星,当即将军务全权托付。

历史在这里留下一个耐人寻味的细节:许远虽为上司,却主动让贤,对张巡说:“远儒弱,不习兵,公智勇兼济,远请为公守,公请为远战。”这种毫无保留的信任,在勾心斗角的官场中实属罕见。

张巡接手防务后,立即展现出卓越的军事才能。他加固城防,训练士卒,还发明了多种守城器械。

最令人称道的是,他深知睢阳的重要性,对部下说:“睢阳,江淮之保障。若弃之,贼必乘胜南下,是我亡一城而失天下也!”

然而,形势远比想象中严峻。叛军主帅尹子琦率十三万大军兵临城下,而睢阳守军仅六千八百人。

更糟糕的是,城中存粮不足,援军遥遥无期。张巡面对的,几乎是一个不可能完成的任务。

睢阳保卫战从757年正月一直持续到十月,历时近十个月。在这段漫长的日子里,张巡创造了一个又一个守城奇迹。

他先后与叛军交战四百余次,屡出奇计。有一次,他命士兵在夜间擂鼓佯装出击,待叛军严阵以待时,又突然偃旗息鼓。

如此反复数次,叛军疲惫不堪。待到黎明时分,他亲率死士突袭敌营,大获全胜。

还有一次,城中箭矢将尽,张巡命人扎了无数草人,趁着夜色用绳子放下城墙。叛军以为守军夜袭,万箭齐发,白得了十余万支箭。这个草人借箭的妙计,比后世传说中的诸葛亮还要早数百年。

然而,最残酷的考验还在后面。随着围城时间延长,城中粮草耗尽。战马吃光了,树皮啃完了,甚至麻雀、老鼠都被搜捕一空。

在这个生死存亡的关头,张巡做出了那个至今仍存争议的决定——杀妾飨士。

《新唐书》记载了这个惨烈的场景:“巡出爱妾,杀以食士,远亦杀其奴。”这个决定,让睢阳守军得以继续坚持,但也让张巡在后世饱受非议。

杀妾事件只是睢阳城中悲惨景象的一个缩影。随着围城继续,守军开始以人为食。据史料记载,城破之时,原有近七千守军仅剩四百人,城中百姓更是死亡殆尽。

后人在评价这段历史时,常常陷入道德困境。一方面,张巡的坚守确实为唐朝保住江淮争取了宝贵时间。

正是由于睢阳牵制了大量叛军,江淮财赋重地才得以保全,为唐军反攻提供了经济基础。

另一方面,以人为食的做法即便在战时也显得过于残酷。唐代文学家李翰在《张中丞传后叙》中为其辩护:“守一城,捍天下,以千百就尽之卒,战百万日滋之师...”但后世文人却对此多有批评。

更令人深思的是,当时距离睢阳不远的临淮,驻扎着拥有重兵的贺兰进明。

张巡多次派部将南霁云求援,贺兰进明却因与宰相房琯的政治矛盾,担心分兵会影响自己的地位,始终按兵不动。南霁云断指明志的悲壮一幕,成为这段历史中最令人心痛的注脚。

757年十月,睢阳城破。张巡、许远、南霁云等三十六将被俘。面对叛军的劝降,张巡昂首答道:“男儿死耳,不可为不义屈!”最终全部慷慨就义。

张巡死后,关于他的争议一直延续至今。唐代宗时,朝廷围绕该不该给他谥号展开激烈辩论。最终在众多大臣的坚持下,追赠扬州大都督,绘像凌烟阁。

从军事角度看,张巡的睢阳保卫战确实创造了奇迹。六千守军对抗十三万敌军,坚守近三百天,这在世界军事史上都极为罕见。他的守城战术,被后世兵家奉为经典。

从战略意义看,睢阳之战确实为唐朝续命起到了关键作用。保住江淮就意味着保住了财赋来源,这对当时岌岌可危的唐王朝来说至关重要。

史学家普遍认为,若无张巡死守睢阳,唐朝很可能提前一百多年灭亡。

然而,道德层面的争议始终难以平息。即便在肯定其功绩的同时,也不能不面对那个残酷的事实:城中军民付出了惨重代价。

这其中有多少是自愿牺牲,有多少是被迫就死,恐怕永远无法说清。

值得注意的是,张巡本人的选择也反映了他内心的挣扎。在决定杀妾时,他曾对将士们说:“诸君经年乏食,忠义不衰,吾恨不割肌以啖众,宁惜一妾而坐视士饥?”这段话既展现了他的无奈,也道出了乱世中的道德困境。

站在今天的角度回望张巡,我们或许很难简单地用“忠”或“残忍”来评价他。他的故事更像一面镜子,照出了极端环境下人性的复杂面貌。

张巡的遗憾,不仅在于他个人的悲剧命运,更在于他留给后世那个永恒的伦理难题:在集体存亡面前,个体生命该如何衡量?在忠义与仁爱之间,又该如何取舍?

如果我们设身处地想想:若是张巡早早开城投降,可以保全数万生灵,但可能让整个大唐王朝提前崩溃;他选择死守,保住了唐朝命脉,却让睢阳军民付出了惨重代价。这个两难抉择,即便放在今天,恐怕也难有完美答案。

睢阳城早已湮灭在历史长河中,但张巡的故事依然在提醒我们:在评价历史人物时,我们是否常常带着后见的傲慢,却忽略了当时处境的艰难?在面对极端选择时,我们是否都能做出无愧于心的决定?

或许,张巡最大的价值,不在于给我们一个标准答案,而在于让我们永远记得:在忠义与仁爱之间,在集体与个体之间,永远存在着需要智慧与勇气去面对的张力。

本文史料来源:

《新唐书·张巡传》

《资治通鉴·唐纪》

《旧唐书·忠义传》

李翰《张中丞传后叙》

韩愈《张中丞传后叙》

#大唐悲歌#忠烈争议

每日都有精彩故事,敬请关注!

您的点赞是我创作的动力源泉,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