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髦的边界

发布时间:2025-10-28 08:00  浏览量:4

王乾荣

一把岁数了,近年已不太仔细观察人们是怎么捯饬自己的。看荧幕上的时髦君子,都把鬓角之处毛发剃得短而又短,与头顶浓密长发形成鲜明对照,我称之为“摩登发型”。

也是最近,偶尔从旧照片上发现,怎么徐志摩、梁宗岱等早些年的文坛才子,早就留这个发型了?这么说,时下此发型颇有复古意味,都说“时尚是个圈”,兜兜转转又回来了。

据我所读史料,我国自夏商周至明,男子发型虽经历了漫长而复杂的演变,但总的来看,多是把头发在头顶挽成一个好看的髻,或将头发编成多股辫子下垂,甚至干脆散发。时下的鬓角造型,查了一下,原来是受西方绅士风尚影响,在大都市年轻时髦男性中流行的一种“分头”。发型,包括鬓角,有修饰脸庞的美学作用。人们喜欢这样或那样的发型,认为先锋的、美好的,且追且留无妨,各美其美也是好事。

然而,我看到一些影视作品中,抗战年代的官兵也留着这样的发型,就感到十分疑惑了。一来,艰苦岁月里,革命军人往往身穿朴素陈旧的衣服,配上时髦发型着实别扭,即吴语所谓“不搭噶”。再者,据老战士回忆,在战争年代,战士们根本没有“发型”的概念,都是用理发的推子贴着头皮剪短。这种发型容易洗垢,朴素简洁利索。而上述“摩登发型”,据说打理起来颇为麻烦,头顶还须抹油固型,摸爬滚打在泥土和硝烟之中,哪有这等闲情逸致?

当然,如今这类剧集明显少了很多,也恰恰反映出对于时髦的边界,大家都是有共识的。陆游《夜泊水村》一句“双鬓向人无再青”,将小小的鬓发色彩变化,与报国壮志联结,拓展了鬓发意象的象征维度。时髦大家赶,可若用在了不合适的场景,这时髦赶的,就不但在审美取向上出了问题,更歪曲了历史真相和艺术真实,是创作上一个很大的误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