弘一法师圆寂前的一首诗偈,32字汇聚一生所悟,看懂受益匪浅!
发布时间:2025-10-27 21:55 浏览量:4
1915年的冬天,鹅毛般的大雪飞舞在旧上海的天空。这一片一片的大雪从高空砸下,使得原本就冷寂的旧上海更加的凄凉不堪。
此时,一个叫许幻园的人站在门外喊道:“叔同兄,我家破产了,咱们后会有期。”语音刚落,许幻园便向李叔同挥泪作别,连好友的家门也没有踏入半步。
看着挚友渐行渐远的身影,李叔同呆呆地伫立雪中,久久回不过神来。就连家人呼唤了他好几次,他都不曾注意到。之后,李叔同便写下那首最经典的《送别》,其词如下:
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晚风拂柳笛声残,夕阳山外山。
天之涯,地之角,知交半零落。一壶浊酒尽余欢,今宵别梦寒。
这李叔同便是后来的弘一法师。弘一法师写了这首《送别》后,可能连他自己都没有想到,这首歌曲竟然被人们传唱了一百多年,而且还经久不衰。100多年来,这首歌曲牵动着无数离人的心。
不过,这首《送别》虽然经典,但对于弘一法师这样的得道高僧来说,他对后世影响最大的还要数他留给后人的诸多著述与诗词。
而在他的众多诗词中,他圆寂前的一首诗偈更是影响巨大。这首诗偈仅仅只有32字,但它却汇聚了弘一法师的一生所悟,看懂受益匪浅!其诗如下:
君子之交,其淡如水。
执象而求,咫尺千里。
问余何适,廓尔忘言。
花枝春满,天心月圆。
诗人与背景
公元1880年,李叔同出生于天津的一个富商之家。不过,李叔同虽然出生在富商之家,但在五岁时,其父亲便不幸病逝,这使得他与母亲与在李家的处境尴尬至极。
好在李叔同天生聪颖,从小勤学。因此,别看他小小年纪,却在音乐、戏剧、美术、诗词、篆刻、书法、金石、哲学等领域取得了很高的成就,堪称一代全才与奇才。
然而,就是这样的才子,却在1918年跑到了虎跑定慧寺剃度出家,法号弘一。他从此过上了清心寡欲、青灯古佛的苦行僧生活,令人倍感惊异。
踏入佛门后,弘一法师便把一门心思放在修行上,并挖掘出失传已久的佛教南山律宗,使之再度复兴,对中国佛教界产生了极为深远的影响。
弘一法师圆寂后,其好友夏丏尊收到他弥留之际写下的一封信,这封信是这样的:“丏尊居士:朽人已于九月初四迁化,现附上偈言一首,附录于后……”
这首诗偈虽然字数不多,但它却是弘一法师对人生的一种深刻领悟,道尽了生命的真谛。
开头的“君子之交,其淡如水”两句是说:真正的君子之交,其友谊纯净得如同那山间澄澈的清泉,不掺杂尘世中那一丝一毫的功利与尘埃。
而在世间的所有友谊中,也只有这种纯净而不掺杂任何功利与尘埃的真诚友谊,才经得起时间的考验,达到永久的稳固。
这两句诗源自《庄子·山木》,人们把它合成了一句话,即“君子之交淡如水”。这生动地描绘出弘一法师想要的友谊是君子之间那种纯粹且淡如水的交往方式。
这样的交往观,体现了弘一法师厌倦了俗世之中那种名利交换的交往方式,映射出他对纯粹境界的深切向往,彰显了他超脱世俗的人生追求。
而真正的友谊也的确如弘一法师所说,只有守住内心的纯净与真诚的人,才能筑起长久情谊的坚固基石,恰如君子之交,淡如水,净无瑕。
第三四句的“执象而求,咫尺千里”意思是:若是我们执着于事物的表面与现象的话,那么我们只会与真理背道而驰,离事物的本质越来越远,以至于南辕北辙,谬以千里。
这两句诗道破了事物的本质往往藏匿于事物的表象之中,需要我们用心观察,方能透过事物的表象,抵达事物的本真,认识到事物的本来面目。
第五六句的“问余何适,廓尔忘言”其意为:“当别人问起了我将来的归宿在哪里时,我看着天之大,看着地之阔,顿觉宇宙之无穷,只能以沉默作答。”
这两句诗道尽了弘一法师晚年超然物外的心境。这种心境是一种心至澄明的境界,是一种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绝妙境地。
而弘一法师之所以能有这样的心境,是因为他早已参透了生命的终极意义,直达生命的本真。
到了最后的“花枝春满,天心月圆”两句,弘一法师表达了他想要的最终“归宿”:
“春满天地之时,风和日暖,但见繁花似锦,春闹枝头,还有皓月当空,月满无缺,人间呈现出一片宁静祥和之景,那便是我心灵的归处。”
这最后的两句诗虽然仅有寥寥八字,但它却勾勒出一幅和谐美好的绝妙景象。这样的景象既彰显了大自然的无限生机,又蕴含着人生的和美与圆满。
对于任何一个得道高僧来说,谁人都想取得这种和美与圆满的结局,谁人都想取得内心的平和宁静,以达到平生修行的圆满境界。
这样的圆满境界,在弘一法师看来,它既不是那种外在的且虚无的功成名就,也不是对物质的享受与拥有,而是内心的净化与升华。
总之,弘一法师在圆寂前留下的这一首诗偈,不仅是他对自己一生经历与修行的深刻感悟,更是他留给后人的一种精神财富。
从他的这种精神财富中,我们得到了这样的启示:不管外面的世界如何变幻,不管外面的世界如何纷纷扰扰,我们都应保持内心的纯净与淡泊,以取得精神上的超脱,如此,方能真正体悟到生命的真谛。
我们才能在浮躁的世界中找到属于自己的那片净土,使得我们在追求物质文明的同时,也能实现精神上的自我超越,从而寻得内心的宁静与和谐。
*图片来源于网络,不妥之处请告知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