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治通鉴》汉纪六,贾谊《治安策》千古奏议为绝唱!
发布时间:2025-10-26 17:23 浏览量:6
《资治通鉴》第218集上。
少年倜傥廊庙才,壮志未酬事堪哀。胸罗文章兵百万,胆照华国树千台。
说到西汉前期的政治,绕不过洛阳才子贾谊。贾谊的政治思想在当时和后世都有着非常重要的影响力。
为何贾谊会被称为千古第一政治奇才,他又写出了一篇怎样的文章,竟让曾国藩点评为故千古奏议,《治安策》推此篇为绝唱。
大家好,我是明明。
翻到中华书局版《资治通鉴》小黄皮20册版本,第二册473页。
上一回我讲到,因为汉文帝有意而为的放纵,使得弟弟淮南王变本加厉,最终在谋叛失败后绝食而亡。
《治安策》臣窃惟事势,可为痛哭者一,可为流涕者二,可为长太息者六,若其它背理而伤道者,难遍以疏举。
进言者皆曰天下已安已治矣,臣独以为未也。曰安且治者,非愚则谀,皆非事实知治乱之体者也。
夫抱火厝之积薪之下而寝其上,火未及燃,因谓之安,方今之势,何以异此!本末舛逆,首尾衡决,国制抢攘,非甚有纪,胡可谓治!
陛下何不一令臣得熟数之于前,因陈治安之策,试详择焉!
夫射猎之娱,与安危之机孰急?使为治劳智虑,苦身体,乏钟鼓之乐,勿为可也。乐与今同,而加之诸侯轨道,兵革不动,民保首领,匈奴宾服,四荒乡风,百姓素朴,狱讼衰息。
大数既得,则天下顺治,海内之气,清和咸理,生为明帝,没为明神,名誉之美,垂于无穷。
《礼》祖有功而宗有德,使顾成之庙称为太宗,上配太祖,与汉亡极。
建久安之势,成长治之业,以承祖庙,以奉六亲,至孝也;以幸天下,以育群生,至仁也;立经陈纪,轻重同得,后可以为万世法程,虽有愚幼不肖之嗣,犹得蒙业而安,至明也。
以陛下之明达,因使少知治体者得佐下风,致此非难也。其具可素陈于前,愿幸无忽。臣谨稽之天地,验之往古,按之当今之务,日夜念此至孰也,虽使禹舜复生,为陛下计,亡以易此。
夫树国固,必相疑之势也,下数被其殃,上数爽其忧,甚非所以安上而全下也。今或亲弟谋为东帝,亲兄之子西乡而击,今吴又见告矣。
天子春秋鼎盛,行义未过,德泽有加焉,犹尚如是,况莫大诸侯权力且十此者乎!
本年担任梁淮王太傅的贾谊上奏给文帝刘恒说,我认为天下大事,应该痛哭的有一件,应该流涕的有两件,应该常叹息的有六件,至于其他违背天理,伤害国家命脉的事还不包括在内。
常听到人们向陛下说,天下已经安定了,已经治理了,和我的看法不相同,强调已经安定已经治理好的人,如果不是愚昧,那就一定是谄媚阿谀,根本不了解治乱的本质。
在木材堆之下纵火,自己躺在木材堆之上,在火还没有烧到上面之前,宣称自己是平安的,你说这是何等的荒谬。
今天我们所面对的局势与此,我讲的没有差别,陛下,为什么不让我对您详细的说明一下情况呢。
并据此提出可以使国家真正大治大安的方策,以供陛下您仔细斟酌选用。
射箭打猎之类的娱乐,和国家安危的关键相比,哪一样更急迫?
假若所提的治世方法,需要耗费心血,摧残身体,影响享受钟鼓所奏音乐的乐趣,您可以不加采纳。
但我的治国方策,能保证不影响陛下享受各种乐趣,还可以让封国诸侯各自遵守法规,不起战争,让平民拥护您,让匈奴归顺,淳朴之风响彻边陲。
还让百姓能够温良朴素,官司之类的事,不会再发生,只要把大的方针我们定下来,那么全国都将要得到非常好的治理。
四海之内,一片歌舞生平,万物都符合事理。陛下在世的时候,将会被称为明帝,死后将化作明神,美名佳誉永垂青史。
《礼》书上说,宗庙有功德,使您顾成庙被尊称为大宗,得以与太祖共享盛名,与大汉天下共存亡。
创建长久安定的形势,形成永久太平的业绩,以此来呈奉祖庙和六亲,这是最大的孝顺。
同样,还能使老百姓得到幸福,芸芸众生得到养育,这是最大的仁呐。
创设的准则使大小事物各得其所,可以为万世子孙树立楷模。
即使是后世出现了愚笨的,幼稚的,很不肖的继承人,由于他继承了您的鸿业和福荫,还是可以安享太平,这是非常明智的办法。
凭陛下的精明练达,再有稍微懂得治国之道的人辅佐,要达到这个境界一点不困难。
而这其中所要涉及的内容,我全都可以原本的向陛下您陈述,希望陛下不要忽视。
我谨慎的用它来考察过天地的变化,应验过过往的情况,核对过当下的事情。
日夜琢磨,我详细的知道了它的内容,即使是禹和舜再生,为陛下考虑,也不能加以改变。
皇帝轩辕曾经说过;他说,到了中午一定要抓紧暴晒,拿着的刀子一定要赶紧宰割,遵照这样的原则行事,不但可以继续维持平和,并且轻而易举。
如果不早早做决定,到了后来就不得不摧毁骨肉之情,迫使他们身首异处,这不就跟秦朝末年的形势,完全相同了。
那些叛乱的异姓封王,西汉就算侥幸把他们都诛杀了,并没有改变制度,使得封国的同姓亲王也紧跟着作乱,这些可都是有事实依据的。
亲王们的背叛,将跟着封王们的背叛,如同一个窑烧出来的一模一样,灾难巨变,随时都可能爆发。
如果英明的陛下在位时您都不能解决,那后世,您觉得谁又有这个能力呢?
我研究历史发现,最强大的封国一定会率先反叛。
长沙国有两万五千户人口,功劳最少,但封国一直存在。
西汉初期异姓封国的,迄今只有长沙国独自存在,虽然关系很疏远,但对朝廷最忠心,不仅仅因为封王的秉性忠厚跟其他人不同,也是形势确实不允许他们生出野心。
假如当初樊哙、郦商、周勃、灌婴这些人也都封给他们数十个城市,让他们当王,那他们可能早就因反叛而被歼灭了。
假如当初韩信、彭越之辈只仅封给一个侯爵,然后每日居住在家,今天可能仍然还活在世间。
你看,我们可以从这上面看出如何厘定国家的大计方针。
要想亲王们对皇帝效忠不二,最好的办法就是使他们跟长沙王一样,要想使臣下不被剁成肉酱,最好的办法就是使他们跟樊哙郦商一样。
要想天下太平,最好的办法是大量增加封国,削弱他们的权力。权力小,就比较容易用法令和礼教进行约束。
国土小就可以消灭他们的野心,这样就能使皇帝跟封王之间的关系,就好像身体和臂膀,臂膀和手指,让所有的人都服从。
这样,封国亲王们再也无法兴起这些坏念头了,大家将众星捧月般共同侍奉天子。
因此,我建议分割齐国、赵国、楚国这些大的封国,把他们各自分封成若干小国,使刘肥、刘友、刘交的子孙,依照顺序分得先祖的土地,一直分到不能再分为止。
如果封国地大人多,而亲王子孙太少,则不妨预先建立封国使王位空悬,由朝廷先行派遣宰相去主持封国的行政,等以后亲王的子孙多了之后,再令他们前往接任。
这些亲王们的一寸土地,一个百姓,皇上都不会贪图,所做的一切,都只是为了保证国家的安定。
那如果这样做的话,就算我们把一个婴儿放到天子的宝座上,那国家也是十分安全。
即便是遗腹子,只要把先帝生前穿的衣服挂在金殿之上作为象征性的统治,天下都不会混乱。不但当世可以治理,后世也会称颂圣明。
陛下,你为什么不肯这样做呢?
如今的天下大局,正如同患了肿胀的病,一只手指肿的跟小腿一样,一条腿肿的像腰一样粗。
平常的日子里,身体就已经不能灵活动作,如果再有一两根手指忽然抽筋,那就会让全身都感觉到非常的痛苦。
今天不去治疗,将来必成痼疾,那以后即便是遇到扁鹊,我们也无能为力了。
而且还不仅仅是肿胀而已。
事实上,现在的天下大局还患着害脚掌往外翻的怪病,楚王刘交的儿子是陛下的堂弟,现任楚王又是陛下堂弟的儿子。
齐王刘肥的儿子那是陛下亲哥哥的儿子,现任齐王又是您哥哥的儿子的儿子。
陛下的子孙或许没有想到,分割封国使天下平安,但亲王子孙可能手握大权逼迫天子。
所以我说,不仅是肿胀,而且是脚掌外翻的怪病。应该痛哭的,我指的就是这个。
《七律·咏贾谊》——毛泽东
少年倜傥廊庙才,壮志未酬事堪哀。
胸罗文章兵百万,胆照华国树千台。
雄英无计倾圣主,高节终竟受疑猜。
千古同惜长沙傅,空白汨罗步尘埃。
贾谊是一位潇洒豪迈的栋梁之材,壮志未酬,英年早逝的事情,实在是令人感到哀伤!胸中藏有百万兵,赤胆忠诚光耀西汉,笼罩在西汉王朝上千诸侯国的上空。
然而,就是像这样出类拔萃的人才,空有治国安邦的妙计,却没有计策说服皇帝采纳他的良谋。高风亮节的人,最终竟然遭到了猜疑。
二千多年来,人们同样为他被贬到长沙的遭遇,感到惋惜!他白写了一篇《吊屈原赋》,最后自己也步了屈原的后尘。
在这首七律里面,毛主席对贾谊才华的赞颂,以及对他抑郁而死的遗憾,表达得更加清楚明白。
贾谊是一个少年天才,十八岁的时候就因为“擅为文”被郡县里的人们称赞。他的《过秦论》等一系列文章,更是被认为是汉赋的先声。
毛主席说贾谊是“胸罗文章兵百万”,意思是说他胸中藏着的文章,胜过了百万雄兵。看过贾谊《过秦论》、《吊屈原赋》的人,就知道他的才华是多么出众了。
在《过秦论》里面,贾谊用短短的八百多字,就把秦朝六代人的奋斗,交代得一清二楚。而且还把秦国是怎么成功的,最后又是怎么失败的,分析得透彻明白。
贾谊不仅文采出众,而且逻辑思维能力也非常强。同时,他的政治眼光也是非常出色的。毛主席的诗,更是对贾谊才华的认可。
胆照华国树千台,“华国”是指华夏,这里特指西汉王朝。“树千台”一词,则是指西汉当时有非常多的诸侯国。
毛主席为什么要在这个地方,专门提到这个问题呢?
这是因为贾谊在《治安策》这篇文章里面提到过,西汉当时分封的诸侯王太多了,这样时间久了,必然会出现问题。
于是他建议汉文帝限制分封,不要封那么多的诸侯王。汉文帝没有听贾谊的话,后来引发了“七王之乱”。由此可见,贾谊是拥有属于政治家的“先见之明”的。
毛主席说贾谊是一位出类拔萃的人才,很有政治头脑,文章也写得非常棒,文采飞扬,却没有办法说服汉文帝采纳他的计谋。
贾谊反而还遭受到了西汉朝中那些外戚的污蔑、诋毁,最后还被贬到长沙去,当了个长沙太傅。
好啦,今天,就到这里。
我是明明,请记得,世界和我爱着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