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阳:这样发,唯美到极致,豁达到极致
发布时间:2025-10-27 21:10 浏览量:4
流光寂寂,年华向晚,山河入秋,季节染寒。
走过草木黄落的霜降,终于迎来了重阳。
菊花开,茱萸红,登高山,饮美酒,翻开节日的诗笺,读一句,时光浪漫,翻一页,流年清欢。
“随分笙歌行乐处,菊花萸子更宜人”,重阳,这样发,唯美到极致,豁达到极致。
01
谁言秋色不如春,及到重阳景自新。
随分笙歌行乐处,菊花萸子更宜人。
——韩琦《重九会光化二阕·其二》
谁说秋天的景色不如春天?
重阳时节,菊花绽放,茱萸成熟,景致焕然一新。
这样的节日里,无需追求奢华,伴着笙歌,随意行乐,饮酒赏花,便是最大的惬意。
韩琦是北宋名臣,出身官宦世家,弱冠之年便高中榜眼。
此后官运亨通,一路做到宰相。
他曾与范仲淹镇守边疆,防御西夏,在军中颇有声望。
后来两人又共同主持“庆历新政”,失败后,自请外调。
欧阳修盛赞他“临大事,决大议,垂绅正笏,不动声色,措天下于泰山之安,可谓社稷之臣”。
同时,他在文学方面也有极大的成就。
工书法,善诗文,写诗不事雕琢,而自有风味,从这首重阳诗中便可窥一二。
春日繁花似锦,秋日草木凋零,“秋色不如春”,这是普遍的观点。
然而诗人却一反常调,以反问的语气开篇,态度鲜明,引人深思。
最妙的是他并没有一味纠结于春秋的比较,而是专注于刻画重阳的美好。
赏菊花,戴茱萸,既展现了节日的习俗风情,也印证了秋景之美。
整首诗,语言直白却不失雅致,处处透着松弛与愉悦,表现了享受当下,珍惜美好的通透与豁达。
02
秋风萧瑟过重阳,黄菊花开酒正香。
人世相逢须尽醉,牛山何必涕沾裳?
——王恭《西园赏菊》
秋风萧瑟,草木摇落,重阳节悄然而过。
篱边的菊花竞相开放,杯中的美酒散发着醇厚的香气。
人生在世,难得与朋友相聚,共度佳节,应当尽情畅饮,一醉方休
何必像齐景公一样,对着牛山,长吁短叹,泪湿衣襟?
王恭是明朝人,闽中十大才子之一,早年或漫游江湖,或隐居山中,直到六十岁才被举荐入朝。
曾参与编纂《永乐大典》,深受解缙赞赏。
这首诗虽以“秋风萧瑟”开头,却跳出了悲秋的框架。
结句的“牛山”位于山东淄博。
春秋时期,齐景公登上牛山,望着都城的美景,感慨人生无常,生死难料,伤心落泪,沾湿衣裳。
后来“牛山泣”便成了“伤时伤逝”的代名词。
晚唐时,杜牧在《九日齐山登高》反用此典,“古往今来只如此,牛山何必独沾衣。”
王恭这首诗的情感与杜牧一脉相承。
人生漂泊,聚散无常,尽情享受当下,不负时光不负己,如此便好。
03
天公著意做重阳,风伯驱除特地忙。
扫尽残花与红叶,放教篱菊占秋光。
——项安世《重阳前一日大风雨》
重阳节前一日,风狂雨急,扫落了大片的残花与红花。
如此肃杀的一幕,在诗人看来,却是上天特意为重阳做的准备。
其目的是为了让菊花占尽秋日的风光。
项安世是南宋诗人,大致与杨万里同一时代。
淳熙年间高中进士,宦海沉浮,一度官至太府卿(四品)。
后来因上书为朱熹求情,被牵连,谪居江陵。
自此之后,便沉下心,研究学问,著述编辑。
这首诗描写的是重阳前的场景。
风雨满城,摧花打叶,本是极其萧条败兴的景象。
然而诗人却以拟人的手法,赋予了风雨以人的主观意识。
扫尽残花红叶不是破坏,而是为菊花腾出舞台。
扰人的风雨,一下子从破坏者,变成了创造者。
读来诙谐有趣,打破了“秋风秋雨愁煞人”的沉郁基调,引人深思。